1. 首页 > 电商出海

户外大卖如何仅靠收割95后钱包,一年营收突破亿美金

户外市场挤破头,95后凭什么买单一个新品牌?

这两年户外赛道卷得厉害, 传统品牌抱紧专业大腿,新兴玩家扎堆打潮流牌,消费者眼花缭乱。但有个现象挺有意思:一个2014年才成立的户外品牌, 硬是在巨头环伺中杀出一条血路,2022年营收冲到1.04亿美元,把2021年的5500万美元直接甩在身后。这家叫Cotopaxi的户外大卖, 没靠百年技术积淀,也没砸钱请顶流代言,偏偏抓住了95后甚至00后的钱包,让人忍不住问:年轻人到底在买什么?

别再扯“专业刚需”, 95后要的是“能发圈的故事”

说到户外装备,老一辈消费者脑子里冒出来的肯定是防水指数、面料科技、负重性能。但Cotopaxi的创始人史密斯在2014年搞出第一个背包时压根没按这套逻辑出牌。他把自己小时候住的科托帕西火山当成品牌名, 给包袋贴上“Gear For Good”的标签——每卖出一个产品,就把收入的1%捐给慈善项目,实际捐赠额后来做到了接近3%。

靠收割95后钱包,这家户外大卖一年营收上亿美金!
靠收割95后钱包,这家户外大卖一年营收上亿美金!

现在回头看,这哪是卖包,分明是在卖“参与感”。95后这群年轻人,早就不满足于“好用”这个基础需求了。他们买装备, 本质上是在买一种社交货币:背上这个包,别人能看出“我关心环保”“我支持公益”“我懂点小众文化”。Cotopaxi的爆款Allpa 35L旅行包, 价格不便宜,但靠着回收面料做的拼色设计,加上“每买一个包就帮贫困地区孩子买一顿饭”的故事,愣是在年轻人里刷屏。有人算过账, 这个包的环保溢价可能占了30%,但用户心甘情愿买单——他们买的不是耐用,是“我花钱的时候,世界也变好了一点点”的自我感动。

从众筹网站到九位数营收, Cotopaxi的“反套路”打法

2014年,Cotopaxi刚起步时没急着找代工厂铺货,而是跑上Kickstarter众筹。他们的宣传语很直白:“我们不只卖包,我们想证明商业也能做好事。”后来啊第一轮就筹到了12万美元,订单量远超预期。现在回头看,这步棋走得有多精明?既测试了市场对“环保+户外”概念的反应, 又提前圈了一波种子用户——这些众筹用户后来成了品牌最早的传播者,在Reddit、Facebook上自发分享开箱体验。

传统品牌做产品,讲究“先有技术,再找场景”;Cotopaxi完全反过来。他们盯着95后的生活场景:周末去郊外露营、 日常通勤背电脑、短途旅行装行李……然后针对这些场景设计“多功能+高颜值”的产品。比如他们的Del Día系列背包, 用生产剩下的边角料随机拼色,每个包都不一样,还特意强调“独一无二属于你”。表面看是环保,实则是抓住了年轻人“拒绝撞包”的心理。2020年这个系列上线时 库存三天就被抢空,复购率比普通款高出40%——用户买的不是包,是“我拥有别人没有的东西”的优越感。

社媒营销的“野路子”:让用户替你“种草”, 比投广告管用

提到户外品牌的营销,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请登山运动员代言,或者赞助极限赛事。Cotopaxi偏不 他们把90%的营销预算砸在了Reddit和YouTube上,而且玩得特别“野”。在Reddit上, 他们不硬插广告,而是混迹在r/outdoorgear、r/BuyItForLife这些户外爱好者社区,遇到有人问“有没有性价比高又好看的背包”,就悄悄甩出Cotopaxi的链接,附上一句“我们家Allpa包,防泼水还支持慈善,我用了一年没坏”。这种“用户口吻”的推荐, 转化率比官方广告高3倍——95后天生 distrust 生硬广告,但对“网友真实推荐”毫无抵抗力。

YouTube上的玩法更绝。他们没找百万粉大V, 而是找了几千粉的“小透明”户外博主,给这些博主免费装备,唯一的要求是“拍你真实的户外体验,不用夸,说缺点也行”。后来啊有个博主拍视频吐槽:“这个包侧边口袋有点小, 装不下保温杯,但拼色设计太戳我了发朋友圈被问了20遍链接。”视频发出去,播放量破10万,带动Allpa包销量单周暴涨200%。Cotopaxi的营销总裁后来透露,他们算过一笔账:找KOC的获客成本,只有传统广告的1/5。

供应链透明不是噱头, 是年轻人给品牌的“信任投票”

传统户外品牌总爱标榜“德国工艺”“美国实验室”,但年轻人早就看穿了这套话术。他们更想知道:我的包是谁做的?工人待遇好吗?材料真的环保吗?Cotopaxi直接把供应链扒开给消费者看——他们在官网公布了9家合作工厂的地址、 工人的平均工资、面料的生产流程,甚至有工厂车间的360度全景视频。有个细节很戳人:他们在厄瓜多尔合作的工厂, 特意拍了一段工人下班后学英语的视频,配文“他们不仅是工人,也是我们团队的一部分”。

这种“透明化”操作,带来的信任感是实打实的。2021年, Cotopaxi做了一次用户调研,问“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品牌”,28%的用户提到“相信你们的环保承诺”,19%的用户说“喜欢你们公开供应链”。更绝的是 他们还推出了“以旧换新”服务:用户用了两年的旧包,可以折价换新,旧包会被修复后捐赠给贫困地区。这个政策推出后 用户复购率提升了35%,年轻人觉得“我的旧包没有浪费,它还在帮助别人”,这种情感绑定,比任何促销活动都管用。

实体店不是“渠道补充”, 是让年轻人“爱上”品牌的体验场

做DTC品牌的人总说“线上渠道成本低”,但Cotopaxi在2023年突然把实体店从10家开到了20几家,而且选址很刁钻:不开在商场,专挑年轻人扎堆的户外小镇,比如犹他州的帕克城,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这些地方本身就是户外爱好者的聚集地,开在这里的店,不叫“零售店”,叫“品牌体验馆”。

帕克城的店, 2021年开业时Cotopaxi没搞盛大开业,而是请了当地户外俱乐部的成员来免费试穿新出的羽绒服,让他们在雪山里拍视频发社交平台。后来啊这家店开业的第一个月,就带来了120万美元销售额,比同期的独立站电商销售额高出15倍。为什么?主要原因是年轻人买户外装备, 不只是要“功能”,还要“体验”——在实体店里摸到面料的手感,试穿时腰带的贴合度,店员能讲出“这个拉链设计是为了防止雪水渗入”的专业细节,这些是线上给不了的。Cotopaxi的营销团队后来发现, 实体店用户的客单价比线上高30%,而且复购率高出25%——线下的“沉浸式体验”,让年轻人真正爱上了这个品牌。

有人骂“环保是营销噱头”, 但数据不会说谎

这两年总有人说“环保就是品牌割韭菜的手段”,但Cotopaxi用数据打了这些人的脸。他们的环保承诺不是空话:截至2022年, 累计捐赠金额超过300万美元,资助了全球15个国家的环保项目;使用的再生面料占比从2020年的30%,提升到了2022年的65%;就连包装盒,都换成了可降解的材料。这些数据,他们每年都会做成“透明报告”公布在官网,附上第三方机构的审计报告。

更硬核的是他们的“61年保修”政策——是的,你没看错,是六十一年。用户只要觉得产品有问题,随时可以寄回维修,不管用了多少年。这个政策推出时很多行业人觉得“疯了这不是亏本吗?”但Cotopaxi算过一笔账:主要原因是保修期长, 用户更愿意长期使用产品,复购率提升;而且维修成本其实不高,大部分问题换个拉链、缝个线就能解决。2022年, 他们的维修成本只占总营收的1.2%,但换来的是用户口碑爆棚——在Reddit上,有用户晒出用了五年的背包,说“拉链坏了寄回去免费修好,还给我寄了个新肩带,这品牌我一辈子粉”。

户外品牌的未来:别只盯着“专业”, 要懂年轻人的“精神刚需”

现他们买东西,早就超越了“好用就行”的层面——他们要的是“这个东西代表我是什么样的人”“我买这个东西,世界会变好一点”。

传统户外品牌总说“我们的面料防水指数10万毫米”, 但年轻人可能更关心“这个包的颜色是不是适合我发朋友圈”;品牌强调“我们用了30年专利技术”,但年轻人可能更在意“你们有没有为环保做点实事”。Cotopaxi的案例证明, 户外市场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得换种思路:别再把年轻人当“消费者”,把他们当“伙伴”——让他们参与品牌故事,让他们觉得“我买的不是装备,是我和这个世界连接的方式”。

现在还有不少户外品牌在纠结“要不要做潮流化”“要不要搞环保”, 其实答案很简单:看看95后的社交动态,他们发的露营照片,配的文字不是“这个帐篷防水性能真好”,而是“今天和自然贴得这么近,感觉灵魂都干净了”。这种对“意义”的追求,才是未来户外市场的核心密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