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类目登顶者,仅靠生理裤就营收上亿美金
从经期尴尬到“自由穿”:一个细分品类的诞生
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 像是身体在跟自己开玩笑——不敢穿浅色裤子,不敢久坐,连打喷嚏都要下意识绷紧肌肉。卫生巾黏糊糊的触感,卫生棉条带来的异物感,好像女性经期注定要在“将就”中度过。近100年来 除了卫生巾上的胶带和护翼,经期用品几乎没什么实质性创新,直到有人问:“为什么不能让内裤自己搞定这些?”2013年, 美国DTC品牌THINX带着这个“离经叛道”的想法出现了如今它靠一条生理裤,年营收冲上1亿美元,稳坐细分品类头把交椅。
被忽视的“隐形刚需”:女性经期体验的断层
传统经期用品的设计逻辑, 从来不是“让女性舒服”,而是“防止漏”。卫生巾要靠背胶粘在内裤上, 走动时总担心移位;卫生棉条需要手动置入,对新手不够友好;月经杯更是需要学习置入技巧,不是人人都能接受。更尴尬的是 这些产品都像“临时救兵”,解决不了“突然袭击”的窘迫——比如开会时突然发现侧漏,或者运动时担心卫生巾移位。全球女性卫生用品市场规模已达520亿美元, 但70%的女性依然在用着基础款卫生巾,说明需求没有被真正满足。THINX创始人Miki Agrawal在2013年就发现了这个断层:“卫生棉1929年就诞生了 八十几年始终没变,是时候改一改了。”

THINX的“破局时刻”:当内裤开始懂月经
2013年4月, Agrawal和团队在Kickstarter上发起众筹,目标65000美元,想生产“更贴心的内裤”。当时的硅谷, DTC品牌刚冒头,WarbyParker用平价眼镜颠覆了眼镜行业,THINX想复制这种模式——只不过它要颠覆的是卫生巾和棉条。众筹很快成功,人们被这个“吸收月经的内裤”概念吸引。那时的THINX带着一身“硅谷标签”:女性创始人、 前卫的女性主义广告、DTC直营模式,还有“让女性经期自由”的使命。没人想到,这个一开始被质疑“恶心”“没必要”的产品,后来会成为全球60多家精品店的畅销款。
技术筑墙:专利面料如何让生理裤“百无一漏”
生理裤听起来简单,不就是加厚内裤?但真正能“防漏”“抗菌”“保持干爽”的,背后是硬核技术。THINX花了三年多时间研发, 才推出首款产品,靠的就是那套让竞品难以模仿的THINX Quad TECH技术。这套技术不是简单堆料,而是四层微层的精密配合,像给经期女性穿了“隐形铠甲”。
四年研发的“较真”:从实验室到专利面料
开发初期, 团队试了上百种面料,有的吸水但闷热,有的透气却不防漏,还有的洗几次就变形。他们到头来选定四层结构:表层是高档棉质, 亲肤不刺激;中间是专利除菌层,防止细菌滋生;再往里是吸湿层,能快速锁住液体;最外层是防水防漏层,确保液体不会渗透。实验测试显示, 一条THINX最多能吸收10毫升液体——相当于两根卫生棉条或一块卫生巾的量,但厚度只有普通内裤的两倍。为了“较真”这个细节,团队甚至找了100名女性志愿者试穿,收集了6个月的反馈才到头来定版。
价格背后的“价值逻辑”:为什么用户愿意为一条内裤付费
THINX的定价不便宜, 一条24到34美元,一套七盟约200美元。但很多用户算了一笔账:一套生理裤能用两年,平均每天不到3毛钱,比长期买卫生巾划算。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经期焦虑”——不用再担心侧漏、异味,穿浅色裤子、运动、睡觉都自由。有用户在评价里写:“第一次穿THINX上班,居然忘了自己来月经,这种感觉很奇妙。”THINX卖的不是内裤,是一种“不用将就”的底气。
营销进化:从“小众圈层”到“破圈增长”的打法
DTC品牌早期靠流量起家, 但Facebook广告越来越贵,客户数据受限,THINX很快意识到:光靠线上砸钱不行。它开始摸索“软渗透”——用公益、圈层、线下体验,让用户自己爱上这个品牌。营销策略的进化,藏着THINX从“小众网红”到“品类霸主”的密码。
公益牌:让购买变成“善意循环”
THINX有个“买一捐一”的规矩:每卖出一双内裤, 就向乌干达慈善机构AFRPads捐款,给当地女性送可重复使用的卫生巾。这个点子不是作秀,而是创始人Agrawal受亲身经历启发——她姐姐在青春期主要原因是买不起卫生巾辍学。公益让THINX的品牌形象多了温度,很多用户说:“买它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帮其他女孩。”数据显示,公益营销让THINX的复购率提升了15%,毕竟谁不想为“善意”买单呢?
圈层渗透:当女性KOL成为“自来水”
THINX很少硬广,更喜欢让“懂行的人”说话。它搞了个“Thinx Leaders”计划, 邀请医生、教育者、健身教练这些女性意见领袖加入,给她们专属折扣码,让她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真实体验。比如一位瑜伽博主晒出穿THINX做倒立的视频, 配文“终于不用经期请假了”;一位妇科医生科普生理裤的平安性,粉丝信任度直接拉满。联盟营销+熟人推荐,让THINX在女性圈层里“滚雪球”,转化率比普通广告高3倍。
从线上到线下:快闪店里的“体验革命”
早期THINX坚持只卖独立站,怕线下渠道稀释品牌调性。但DTC获客成本越来越高, 2018年起,它开始试水线下:在伦敦Selfridge's百货开快闪店,在纽约地铁投女权主义广告,甚至把内裤摆进Nordstrom的柜台。后来啊英国客户群一年增长50%,伦敦成了仅次于纽约的第二大市场。线下体验让用户摸到面料、试到尺码,打消了“网上买不敢穿”的顾虑。有顾客在快闪店试穿后当场下单:“原来真的不闷,跟普通内裤没区别。”
红海暗涌:生理裤赛道的“攻守道”
THINX的成功,让资本闻风而动。加拿大的Knix、 澳大利亚的Modibodi、国内品牌内外甚至adidas这样的巨头,都推出生理裤。2021年,adidas成为首个推出生理裤的运动品牌,靠运动场景切入,很快在女性市场分了一杯羹。细分品类从小众蓝海变成红海,THINX怎么守住“第一”的位置?
adidas入局:运动品牌的“经期野心”
adidas的生理裤主打“运动防漏”, 面料更弹性,适合跑步、瑜伽等场景。它背靠全球渠道,能快速触达运动女性群体,这对THINX是个不小的冲击。但THINX的优势在于“专注”——它只研究经期需求, 每年升级产品,比如2022年推出的“冰感系列”,用凉感面料缓解经期燥热。而adidas的生理裤只是其产品线的一小部分,研发投入不如THINX深入。品类竞争到再说说拼的还是“谁更懂用户”。
从“小众蓝海”到“资本宠儿”:品类扩张的机遇与挑战
市场研究机构预测, 2026年全球经期内衣市场将达到13亿美元,增长空间巨大。但“蛋糕”大了分的人也多了。国内品牌“内外”靠“无尺码”概念出圈, 主打舒适场景;Knix则主打“全天防漏”,覆盖量多量少不同需求。THINX要想持续领跑,不能只靠“第一个吃螃蟹”的优势,得在技术创新和品牌文化上再挖深度。比如它正在测试的“智能感应”生理裤,能通过APP监测经期流量,这或许就是下一个突破口。
未来十年:生理裤还能“颠覆”什么
从“解决漏”到“提升体验”,生理裤的进化才刚开始。lululemon的瑜伽裤能从小众品牌做到城市女性人手一条,靠的是社群运营+产品迭代;THINX能不能复制这种路径?未来十年,生理裤或许会颠覆更多人的认知——不只是“经期用品”,而是“女性日常穿搭的一部分”。
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共鸣”:品牌长久的密码
THINX的独立站首页从不强调“防漏”,而是写“Wear what you want, when you want”。它卖的不是产品,是一种“经期自由”的理念。这种情感共鸣让用户有归属感,就像lululemon的“瑜伽不只是运动,是一种生活态度”。THINX可以深化这种文化, 比如发起“打破经期羞耻”话题,让女性敢于公开讨论月经,让生理裤像普通内裤一样自然。
技术迭代:当生理裤遇上“智能穿戴”
现在的生理裤已经能“吸水”,未来能不能“监测”?比如内置传感器,实时反馈经期健康数据;或者用温控面料,缓解经期腹痛。THINX创始人Agrawal说过:“创新不是为了炫技,是为了让女性生活更简单。”技术迭代的方向,永远是回归用户真实需求。当生理裤不再只是“经期用品”,而是“健康管理工具”,这个品类的天花板会更高。
从Kickstarter上的一个小众筹, 到年营收上亿美金的品类霸主,THINX的故事证明:有时候,颠覆市场的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对一个微小痛点的极致洞察。经期女性的“自由穿”, 或许只是开始——当更多品牌愿意关注那些被忽视的需求,下一个“生理裤”级别的爆款,或许就在下一个转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