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这家年营收超2亿美金的箱包大卖,在北美爆火了吗

从网红品牌到亿级玩家:BÉIS的北美市场之路

创始人Shay Mitchell的“出行”野心

BÉIS的故事得从一个叫Shay Mitchell的人说起。这位前演员兼网红, 2018年创立品牌时想的不是做又一个“时尚但贵”或“便宜但丑”的箱包品牌,而是盯着所有“在移动中的人”——去健身的、公路旅行的、通勤上班的,甚至连周末去超市采购的都不放过。她说市面上总是充斥着精致却昂贵的箱包, 或者功能强大但设计简陋的箱子,消费者总得在某方面妥协,而她偏要打破这个“两难困境”。于是BÉIS从诞生起就没把自己当普通箱包品牌, 而是定位为“出行解决方案提供者”,任何能装下生活必需品的场景,都是它的开发战场。

市场空白:箱包行业的“两难”困境

箱包市场早就不是蓝海了 Tumi、新秀丽这些老牌巨头把高端市场占得死死的,几十美元的平价品牌又挤满了低端货架。2018年全球箱包市场产值已经突破1500亿美元, 但消费者却没太多选择:要么花500美元买个经典款行李箱,要么买一个不到100美元用一年就开线的包。BrandArk的数据显示,当时超过60%的消费者抱怨“找不到价格和功能都满意的箱包”。Shay Mitchell就是看准了这个空白, 用“时尚+多功能+合理价格”的三位一体打法,硬是在红海里撕开了一道口子。

年营收超2亿美金,这家箱包大卖在北美爆火
年营收超2亿美金,这家箱包大卖在北美爆火

产品策略:不止是行李箱, 更是出行解决方案

BÉIS的产品逻辑很“野”——它不按“箱包品类”来设计,而是按“出行场景”来开发。随身行李箱?有,但加了USB充电口和可拆卸化妆包;健身包?必须有独立鞋仓和防水内胆;就连通勤用的托特包,也塞进了笔记本电脑隔层和侧边水壶袋。到2019年底, BÉIS已经卖到100种不同类型的产品,一年内营收从1000万美元飙到2000万美元,增长率200%。最绝的是它把配套配件玩出了花:从8美元的化妆包到68美元的午餐袋, 消费者能在BÉIS的店里配齐一套完整的出行装备,就像在宜家买全家居用品一样——它把自己变成了“生活方式目的地”。

价格战还是价值战?BÉIS的性价比密码

说起BÉIS的价格,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卷”。它最畅销的随身滚轮行李箱卖218美元,比Tumi、新秀丽便宜近一半,却有八种颜色选择和4.9星好评。入门款旅行商品低至8美元,最高端的托运行李箱也就150美元左右,比Away便宜30%。但BÉIS的低价不是靠偷工减料,而是“砍掉中间环节+精准控制成本”。作为DTC品牌, 它不依赖批发商,直接从工厂到消费者;产品设计上,它避开复杂工艺,用耐磨尼龙和简约设计降低生产成本。说白了它用大牌的质感,卖快消品的价钱,让消费者觉得“这钱花得值”。

社媒营销:从UGC到沉浸式体验

BÉIS的社媒玩法很“反常理”。创始人Shay Mitchell本身就是千万粉丝网红,但它几乎没花过钱请KOL——全靠用户自发传播。在Instagram上, 它有100万粉丝,帖子多是用户晒健身包、旅行箱的日常;TikTok上37万粉丝,一条“3秒整理出行包”的视频能获2000万播放。BÉIS的秘诀是“把用户变成主角”:发起#MyBÉISJourney话题, 鼓励消费者分享自己的出行故事,被选中的就能获得免费产品。这种UGC内容比广告更真实转化率直接拉高。2023年数据显示, BÉIS独立站75%的流量来自社媒,其中80%来自移动端——用户刷着短视频就下单了根本不用刻意找。

线下快闪店:DTC品牌的“反常规”扩张

谁能想到, 一个靠起家的DTC品牌,会突然跑去开快闪店?2022年到2023年, BÉIS在洛杉矶、纽约搞了“BÉIS Hotel”快闪活动,把门店改过成迷你酒店:房间里放着品牌行李箱,洗手间放着化妆包,连床头柜都是收纳包。消费者可以免费体验,拍照发社媒还能打折。营销总裁Hussain Johnson说这招不是为了卖货,而是让用户“摸到质感”。毕竟线上再好看,不如亲手拉一下行李箱的滑轮。有意思的是 快闪店反而带动了线上销量——2023年快闪店活动后独立站转化率提升了25%,证明“线下种草,线上拔草”的玩法是真管用。

客户参与:双向对话下的产品迭代

BÉIS有个“客户分析部门”, 听着高大上,其实干的事很接地气:每天刷独立站评论、社媒私信,甚至翻的吐槽帖。有用户抱怨“行李箱颜色太暗”,下一季就推出亮橙色;有人说“健身包没有分隔层”,新款立马加上。最绝的是它让用户“参与设计”:在社区发帖问“下一个包袋要什么图案”,选票最高的直接投产。比如2023年推出的BÉIS-ics系列, 就是Z世代用户投票要的“基础款”——设计更极简,价格低20%,专门针对学生党。这种“听反馈-改产品-再反馈”的循环,让BÉIS的产品迭代速度比同行快3倍,市场反应自然更好。

争议与挑战:爆火背后的隐忧

BÉIS真的一帆风顺吗?未必。低价策略虽然能抢市场, 但利润薄得像纸——218美元的行李箱,去掉生产成本、营销费用,净利润可能不到20%。有行业分析师算过 BÉIS要维持180%的增长,每年得把客单价压低10%,这迟早会引发“低价低质”的质疑。更麻烦的是网红创始人的“光环依赖”:Shay Mitchell的粉丝画像偏年轻女性, 一旦她热度下降,品牌吸引力会不会跟着打折?2023年Q4的数据显示,TikTok上BÉIS的互动率比年初下降了15%,这是个凶险信号。还有, Away、Samsonite这些老牌也在学它的“场景化设计”,2024年一季度Away推出了类似的多功能健身包,价格只比BÉIS贵30块——红海里的竞争,从来不是你赢了就一劳永逸。

未来增长:Z世代与全球化的下一站

面对挑战,BÉIS已经在找新出路。Z世代是它的重点目标:BÉIS-ics系列推出后 18-24岁用户占比从35%涨到48%,复购率提升了12%。它还在尝试全球化——2024年计划进军欧洲市场, 首站选在德国,主要原因是那里的年轻人旅行频率高,且对性价比敏感。不过海外扩张不是复制粘贴:欧洲消费者更看重环保, BÉIS正在测试可回收材料制作的行李箱,预计2025年上线。创始人Shay Mitchell说:“BÉIS不是要做最大的箱包品牌,要做最懂‘出行’的品牌。”这话听着像口号, 但看看它从2018年到现在的发展,或许真能实现——毕竟在“移动”这件事上,人类的需求永远层出不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