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个护品牌在北美怎么做到1小时卖出100万美金
从农场羊奶皂到1小时百万美金:Beekman 1802的北美逆袭密码
2008年的纽约州, 一座名为Beekman 1802的废弃农场里两个年轻人Josh和 Brent博士正对着锅里冒泡的山羊奶发呆。当地居民用羊奶做肥皂清洁面部的习惯, 让他们突然嗅到了商机——谁能想到,这锅带着泥土味的羊奶,十年后会变成撬动北美个护市场的千万级生意?更离谱的是 2023年11月,他们和雀巢联名推出的饼干香味身体护理系列,居然在60分钟内卖出了100万美金,一天后流水冲破160万美金。这操作,让圈内人直呼“看不懂”。
品牌起源:当“农场故事”撞上Z世代情感需求
废弃农场里的“护肤黄金”
Beekman 1802的故事,从一开始就带着点复古的浪漫。创始人Josh和Brent博士买下这座有200年历史的农场时根本没想过要做护肤品牌。直到他们发现,邻居们总用自家山羊奶制成的肥皂洗脸,皮肤细腻得不像话。“羊奶里到底有啥?”好奇心驱使下 他们把羊奶送去检测,后来啊吓一跳:31种关键护肤营养素,54%的益生元、26%的蛋白质、9%的脂肪酸——这简直是天然的“护肤黄金”。于是 世界上第一款羊奶皂在农场厨房里诞生了瓶身贴着手写的“Beekman 1802”标签,价格卖到20美金一瓶,居然有人抢着要。

Z世代不爱“成分党”?Beekman的另类洞察
早期, Beekman走的是中高端纯净护肤路线,产品价格定在100-400美金,主打“天然成分”。但很快他们发现,靠成分卖点吸引来的顾客,复购率低得可怜。“买了羊奶精华的人,下次可能就跑去买别的成分了。”产品总监Ayesha在一次行业分享中坦言。转折点出现在2020年, 团队做用户画像时突然愣住:对羊奶成分兴趣最持久、复购率最高的,居然是18-25岁的Z世代。
“别人都说Z世代是‘成分党’,但他们更在意的,是‘这个故事我能不能信’。”Ayesha说。于是 品牌开始把“农场故事”揉进产品包装:羊奶皂包装上印着农场的四季照片,每瓶沐浴露都附赠一张创始人手写的感谢卡,甚至产品开发团队的名字都会印在说明书上——Z世代要的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成分表,而是“我和这个品牌有关系”的感觉。
产品破局:羊奶成分+纯素创新, 年轻化的“价格刺客”
从“贵妇羊奶”到“平价替身”
既然Z世代是核心人群,就得让他们“买得起、愿意买”。Beekman在2022年推出Shine-Free系列, 价格全卡在30美金以下主打“纯素羊奶替代成分”。很多人质疑:“纯素还能叫羊奶产品?”但团队用数据说话:通过技术分解, 他们把羊奶中的54%益生元换成水果益生元,26%蛋白质换成豌豆蛋白,9%脂肪酸换成椰子脂肪酸——功效和羊奶制品几乎一样,价格却只有三分之一。后来啊Shine-Free系列上市后销量直接飙涨80%,其中70%的购买者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以前觉得羊奶是‘奢侈品’,现在30块钱就能买瓶羊奶沐浴露,冲就完事了。”一位TikTok用户在视频里这么说点赞量破10万。
饼干香味的“反常规”操作
2023年, Beekman做了一个让行业人大跌眼球的决策:和雀巢联名,推出饼干香味的身体护理系列。要知道,个护产品通常主打“花香”“果香”,谁会把“饼干味”往身上抹?但品牌方有自己的算盘:“Z世代是‘互联网原住民’, 他们喜欢的不是‘高级香’,是‘让我想起妈妈厨房的味道’。”联名共推出五款产品:护手霜、 洗手液、沐浴露、润唇膏和香皂,价格从15到39美金不等,最贵的沐浴露,香味居然和雀巢Toll House巧克力饼干一模一样。
为了证明香味“真材实料”, 品牌还邀请了雀巢的公司厨师Meredith和产品开发主管Ayesha合作拍TikTok视频:Meredith现场烤饼干,Ayesha一边试用沐浴露,镜头一转,两人对着镜头点头——“味道一样!”这段视频在Beekman的11万粉丝账号上播出, 直接爆了2000万播放量,评论区全是“我要囤货”“我妈说我身上有饼干香,太离谱了”。
联名密码:与雀巢的“零风险”合作,怎么做到的?
价值观重叠:比流量更重要的“用户共鸣”
很多人以为联名就是“强强联合”, 但Beekman和雀巢的合作,起点是“价值观重叠”。“雀巢讲‘家庭、健康、品质’,我们也是啊。”品牌创始人Josh在一次采访中说。他们发现, 雀巢的Instagram有63万粉丝,大多是25-35岁的年轻妈妈,而Beekman的核心用户是18-25岁的Z世代——看似不重合,但“家庭”这个关键词能串联起两群人:妈妈们买雀巢饼干给孩子吃,Z世代买Beekman羊奶皂给妈妈当礼物。
“联名不是互相抢用户,是互相借用户的故事。”品牌营销总监Emma强调。合作中, 雀巢免除了Beekman的授权费,还大方让他们共享社交媒体账号——要知道,平时雀巢的一条广告投放费用可能就高达10万美金,这次相当于“白送”流量。
雀巢为什么愿意“冒险”?
雀巢也不是傻子,他们看中的是Beekman的“Z世代影响力”。作为百年食品巨头,雀巢一直想打入年轻群体,但传统的广告投放对Z世代越来越不管用。“年轻人不看电视,不刷Instagram,他们看TikTok,看用户生成的内容。”雀巢北美市场负责人透露。而Beekman在TikTok上有天然的“种草基因”——他们的产品测评视频, 很多都是用户自发拍的,比如“用羊奶皂洗完脸,化妆都不卡粉了”,一条视频能带火整个系列。
合作后 雀巢不仅获得了Beekman的年轻用户,还通过“饼干香味”这个创意,让自己的老品牌有了“新鲜感”。数据显示, 联名期间,雀巢Toll House饼干的搜索量上升了30%,明显是Beekman带来的“反哺效应”。
用户粘性:独立站“轻互动”设计, 把路人变铁粉
30秒护肤分析:让用户“自己说服自己”
个护品牌的难题,从来不是“卖不出去”,而是“怎么让用户再来一次”。Beekman在独立站上搞了三个“轻互动”板块:免费护肤测试、30秒护肤分析、美容师推荐。其中最火的是“30秒护肤分析”:用户回答三个问题——“你的皮肤是油性还是干性?”“有没有痘痘?”“最在意什么?”系统立刻生成一份护肤报告,还会推荐Beekman的对应产品。
有意思的是 报告里不会硬推贵价产品,而是出来的需求’,比我们说一万句‘你缺这个产品’都有用。”数据显示,做过30秒分析的用户,复购率比普通用户高40%。
“美容师推荐”:比KOL更真实的“信任背书”
现在的年轻人, 对KOL推荐已经免疫了——“收钱推广的,谁信啊?”Beekman想到了一个更“土”的办法:在独立站上请真实的美容师写产品测评。这些美容师不是网红, 而是在线下沙龙工作的普通美容师,测评内容也很实在:“这款羊奶面膜,敏感肌用着不刺激,但油皮可能会觉得有点腻。”“饼干味的护手霜,香味很持久,但洗完手会有点黏。”最关键的是测评下面会附上美容师的工号和联系方式,用户可以预约线下护理。“美容师的推荐,比网红的‘夸夸群’更有说服力,主要原因是她们要为自己的专业度负责。”Lily说。这个板块上线后 独立站的咨询量上升了60%,其中30%的用户会直接问:“这款美容师推荐的面膜,现在有优惠吗?”
渠道组合:电视购物+社媒裂变,全渠道怎么协同?
QVC电视购物的“洗脑”式转化
在美国, 除了TikTok,电视购物依然是重要的销售渠道。自2018年起, Beekman就和QVC合作,但他们的玩法很特别——不做严肃的产品介绍,而是拍“戏谑式”广告。比如推销羊奶皂时创始人Josh会穿着农场的工装,对着镜头喊:“用这个洗脸,比你男朋友的手还滑!”推销联名饼干沐浴露时 Brent博士会举着一块雀巢饼干,对着镜头说:“闻起来像刚烤好的饼干,洗完澡男朋友会忍不住咬你一口。”这种“接地气”的风格,让电视购物的转化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25%。2023年联名期间,QVC单晚的销售额就突破了50万美金,占总销售额的30%以上。
街头挑战:让路人“主动”当销售员
社媒传播不能只靠线上, Beekman在联名期间搞了个“街头气味挑战”:团队带着产品到纽约时代广场,随机拦住路人,让他们闻护手霜和真正的雀巢饼干,猜哪个是哪个。路人猜对就送产品,猜错就要帮他们拍段视频发TikTok。有个叫Emma的女孩, 主要原因是猜错了被迫拍了视频,后来啊视频火了——她对着镜头吐槽:“这个护手霜太像饼干了我差点吃了它!”这条视频被Beekman转发后播放量破500万,直接带动了护手霜的销量。“让路人参与进来比我们自己拍100条广告都有用。”Emma说“他们不是在‘看’广告,是在‘玩’品牌。”
行业反思:联名内卷时代,品牌靠什么突围?
联名不是“流量游戏”, 是“价值观共振”
现在的联名市场,早就卷成麻花了:美妆品牌联名动漫,食品品牌联名潮牌,连卖洗衣液的都开始联名艺术家。“但很多联名只是‘贴牌’,用户买了就忘,不会产生情感连接。”品牌分析师Lisa指出。Beekman和雀巢的成功, 在于他们找到了“价值观重叠”——家庭、健康、品质,这些关键词让两个品牌的用户觉得“我们是一类人”。“联名不是‘我借你的流量’,是‘我们一起讲一个故事’。”Lisa说“当用户觉得这个故事和自己有关时才会主动传播,才会重复购买。”
技术壁垒:纯素羊奶成分的“护城河”
有人会说 羊奶护肤不算新鲜,为什么Beekman能做成头部品牌?答案在“技术”。他们花了十年时间研发羊奶替代成分,不仅成本降低了还解决了羊奶的保质期问题。“别人做羊奶产品,要加防腐剂,我们用纯素成分,天然防腐,敏感肌也能用。”Ayesha说。这种技术壁垒,让后来者很难复制。2024年,Beekman预计销售额将达到2500万美金,其中60%来自纯素系列。“品牌不能只靠‘故事’,还得有‘真本事’。”Ayesha强调,“Z世代聪明得很,他们能分清什么是‘情怀’,什么是‘割韭菜’。”
Beekman 1802的故事, 或许能给所有想做跨境品牌的商家提个醒:与其追风口,不如沉下心做产品、懂用户。毕竟能让人心甘情愿掏钱的,从来不是花里胡哨的营销,而是“这个品牌,我懂”的默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