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运费为何飙升,导致卖家旺季成本大幅增加
海运费突然“发飙”:淡季不淡的魔幻开局
最近不少跨境电商圈的朋友都在吐槽,说今年这物流行情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明明还没到传统旺季,海运费就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窜。有位做3C产品的卖家给我算了一笔账, 上个月从上海发往洛杉矶的一个40尺柜,运费比年初直接涨了60%,这还没算上各种名目的附加费。更头疼的是 订舱难度堪比春运抢票,有些航线直接排到六月底,想赶在Prime Day前把货备齐,现在看来悬乎。
旺季备货潮提前, 货运需求突然引爆
要说这波运费上涨,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旺季备货节奏提前了。往年一般九月才开始集中备货,今年Prime Day定在七月,亚马逊卖家们六月初就得把货送到仓库。后来啊呢?五月份开始,美西多个仓库就爆仓严重,亚马逊直接关了几个热门仓的收货窗口。这下可好,所有卖家都挤在有限的时间里抢运力,集装箱自然不够用了。

深圳盐田港的拖车司机李师傅最近忙得脚不沾地, 他告诉我,以前每天跑两趟码头,现在至少要跑三趟还接不完单。等闸口的时间从两小时拉长到四五个小时油费和时间成本全上来了运费自然跟着涨。六月中旬的时候,南沙港的拖车费直接比四月份涨了35%,这成本再说说还不是得落到卖家头上。
红海绕航后遗症:运力缺口比想象中更严重
除了短期需求激增,红海危机的余波还在持续发酵。去年年底开始,很多船公司为了避开红海海域的袭击,选择绕行好望角,这一绕直接增加了30%的航程时间。原本亚洲到欧洲的航线只需要20天现在要跑26天以上,船舶周转效率下来了能跑的航次就少了。
更关键的是闲置运力本就不多,绕航导致部分老旧船舶被淘汰,新船又跟不上。据国际航运协会的数据,目前全球集装箱船队的闲置运力占比只有1.8%,比正常年份的3%低了不少。运力跟不上需求,船公司自然有理由涨价。马士基和达飞最近接连发涨价函,北欧航线40尺柜最高涨到6000美元,这价格比疫情高峰期还狠。
船司集体“趁火打劫”?运价背后的算盘打得响
说到涨价,很多卖家都怀疑船公司是不是在趁火打劫。确实从市场行为来看,旺季前涨价本是常规操作,但这次涨价的幅度和节奏有点反常。正常情况下 淡季运价会下跌10%-15%,今年倒好,五一期间上海集装箱运价指数一周暴涨了18.8%,创下近一年半新高。
船公司这边也有自己的苦衷。燃油成本从去年底的每吨500美元涨到现在的650美元, 加上港口拥堵产生的滞期费,每艘船每天要额外支出几万美元。不过话说回来船公司一边削减舱位一边涨价,这操作确实让卖家没脾气。有货代透露,南美航线现在一舱难求,6月上旬的舱位早就被抢空了运价直接翻倍还不止。
卖家成本“雪上加霜”:旺季利润被压缩到极限
运费涨了利润自然就薄了。做家居用品的卖家王姐给我看了她的成本表:一个产品出厂价20美元, 运费从去年的8美元涨到13美元,再加上平台佣金、广告费,现在卖25美元 barely 保本。Prime Day期间为了冲销量,还得打折到22美元,这一单下来倒亏2美元。她说现在最怕的就是库存积压, 货在海上漂着,运费还在涨,卖的时候价格定低了亏,定高了没人买,真是左右为难。
时效延误成常态:断货风险比成本更致命
比运费涨价更让人崩溃的是运输时效。本来海运应该25-30天到港,现在平均要35天以上。红海绕航的航线甚至要45天中间再遇上港口罢工或者恶劣天气,货在路上漂两个月都有可能。有位卖玩具的卖家告诉我, 他上批货主要原因是延误,Prime Day到了货,后来啊大促都结束了只能打折清仓,直接亏了十几万。
亚马逊的库存限制也让卖家头疼。现在美西仓库爆仓,很多货被甩到偏远仓,配送时效从两天拉长到五天转化率直接掉了一半。更麻烦的是FBA库存绩效分数不够的话,连补货资格都没有。为了不超卖,卖家只能提前备货,后来啊货没到,运费又涨了资金压力大到睡不着觉。
附加费“花样百出”:总成本比报价高30%很正常
除了基本海运费,各种附加费才是“隐形杀手”。旺季附加费、燃油附加费、码头操作费、运河通行费……名目多达十几种。有卖家算了笔账, 一个40尺柜的基本运费4000美元,附加费加起来要2000美元,总成本比报价高30%。
最坑的是这些附加费还能临时调整。六月初马士基突然宣布加收南美东旺季附加费,每柜2000美元,已经订舱的卖家也得补交。有货代吐槽, 现在报价都不敢给死价,随时可能变动,搞得卖家每天都要盯着运价指数,生怕一觉起来运费又涨了。
卖家“绝地求生”:这些策略或许能救命
面对这种局面卖家也不是只能干等着。有经验的卖家已经开始调整策略, 有的把空运和海运结合起来用空运发高利润产品,海运走基础款;有的提前和船公司签长约,锁定运价;还有的转向新兴市场,避开拥堵航线。虽然这些方法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至少能缓解一部分压力。
分批次出货: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旺季备货最忌讳的就是一次发太多货。现在海运时效不稳定,分批次出货更稳妥。有做服装的卖家分享经验,他把原本一个40尺柜的货拆成三个小柜,每隔十天发一批。这样即使有一批货延误,其他批次还能赶上大促。虽然小柜单价高一点,但总运费能省下15%左右,还能降低断货风险。
再说一个,别只盯着美西航线。美东港口虽然也有拥堵,但情况好一些。有数据显示,从上海到纽约的航线延误率比洛杉矶低20%,虽然运费贵200美元,但时效更有保障。还有卖家选择墨西哥作为中转地,虽然麻烦一点,但能避开美西爆仓,整体成本反而更低。
海外仓前置:把仓库搬到消费者身边
对于资金充足的大卖家,海外仓是个不错的选择。现在很多第三方海外仓提供头程海运+仓储+尾程配送的一站式服务,虽然前期投入大,但能大幅提升配送时效。做电子产品的卖家张总告诉我, 他在美东自建了海外仓,Prime Day前把货提前发过去,客户下单后两天就能到,转化率比用FBA高了15%。
中小卖家也可以用第三方海外仓。现在市面上有“共享海外仓”模式,按件收费,一个SKU库存200件就能入驻。有数据显示,使用海外仓的卖家,退货率能降低8%,主要原因是配送快,客户体验好。不过要注意,海外仓选品很重要,最好选体积小、重量轻、利润高的产品,不然头程运费太贵,不划算。
替代航线:避开拥堵, 还有这些选择
除了传统航线,现在很多船公司开通了“快航”和“支线”服务。比如马士基的“亚洲-欧洲快航”,比常规航线少5天虽然贵10%,但能避开主要港口拥堵。还有从宁波、厦门等二线港口出发的航线,虽然船期少一点,但等柜时间短,综合成本更低。
中亚和东南亚市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最近中亚航线运价比较稳定,上海到塔什干的航线,40尺柜只要2800美元,比去欧洲便宜一半。东南亚市场增长快,电商渗透率每年提升15%,很多卖家开始把重心转向这里。做家居用品的卖家小李, 去年开发了越南市场,虽然客单价低,但主要原因是运费便宜,利润反而比美国市场高3个百分点。
行业“暗流涌动”:变体风波与平台规则变阵
除了物流问题,卖家还得应对平台规则的变化。五月份亚马逊的变体违规扫号让不少卖家措手不及,大批账号被封,链接被删。最近情况有了转机,不少被封账号自动恢复了但链接没了还得重新上传。有卖家说恢复是恢复了但原来的review和销量都没了相当于重新开始,旺季爆单更难了。
变体扫号风波:算法升级还是平台“洗牌”?
这次变体违规扫号规模很大,主要针对的是有过违规合并记录的卖家。但问题是很多合规卖家也被误判了链接被强制拆分,报错8036。有业内人士分析,这可能是亚马逊算法升级,用机器扫描加人工审核,导致误判率上升。不过也有卖家猜测,亚马逊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净化市场,给中小卖家腾出空间。
不管原因是什么卖家现在得学会“自救”。有经验的卖家建议,平时要注意保存变体合并的凭证,万一被误判,可以提供凭据申诉。再说一个,合并变体时一定要遵守平台规则,别抱侥幸心理。做服装的卖家小陈, 去年主要原因是违规合并变体被封店,这次提前准备了所有合规文件,虽然也被波及,但三天就恢复了。
Prime Day临近:卖家如何抓住“救命稻草”?
眼看Prime Day越来越近,卖家们都在抓紧再说说的机会。现在物流成本高,广告费也涨了很多卖家开始优化广告策略,砍掉低转化关键词,集中预算在高转化产品上。有数据显示,旺季期间,广告ROI每提升1%,利润就能增加5%,所以广告优化至关重要。
再说一个,别只盯着大促当天。很多卖家提前两周就开始预热,通过社交媒体和邮件营销引流,提前锁定订单。做美妆的卖家小林, 在Prime Day前一周推出“预售折扣”,客户下单后48小时内发货,后来啊大促当天的销量比平时高了3倍,还避免了物流延误的风险。
未来展望:这场“运费战争”何时能结束?
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海运费什么时候能降下来?据行业专家分析,这波涨价潮至少会持续到九月份,等旺季过去,运力紧张情况可能会缓解。但红海危机的影响还在加上美国大选前可能加征关税,南美和欧洲航线运价可能还会高位震荡。
对卖家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做好风险预案。别把所有资金都压在货上, 留一部分应对突发情况;多关注行业出货计划;和靠谱的货代保持沟通,提前锁定舱位。虽然现在行情艰难, 但危机中也藏着机会,那些能灵活应对的卖家,说不定能在这次“运费战争”中杀出一条血路,迎来真正的旺季爆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