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U广州总部高额罚款,卖家们真的扛得住吗
广州写字楼外的维权声浪
7月29日的广州,气温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位于天河区的某写字楼外 聚集了约200名神色各异的中小商家,他们手里举着写有“Temu罚款太离谱”“还卖家血汗钱”的纸张,声音混杂着焦虑与愤怒。这些人是拼多多跨境电商平台Temu的卖家,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讨个说法。据现场商家描述,从下午两点开始,陆续有人闻讯赶来但都被保安拦在写字楼外双方僵持了近四个小时。相关视频迅速在各大电商群传播,发酵成跨境圈的热议话题。
从“避风港”到“罚款收割机”?
对于许多外贸商家Temu曾是2023年的“救命稻草”。当时海外物流受阻、 订单锐减,不少工厂积压了大量库存,而Temu的全托管模式——商家只需把货送到国内仓,后续运营、物流、售后全由平台包揽——像一根救命稻草,让他们找到了清库存的新渠道。一位东莞的电子厂老板曾告诉记者:“以前做亚马逊, 头程运费比货值还高,Temu直接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平台流量大,订单量上得很快。”这种低门槛、 高流量的诱惑,让无数卖家涌入,2023年底Temu独立访问量冲到4.67亿,仅次于亚马逊,业务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

只是进入2024年,这种“甜蜜”的感觉开始变味。多位卖家反映,春节后Temu的罚款突然密集起来仿佛一夜之间,平台从“合作伙伴”变成了“监管者”。广州某服装类卖家的负责人李姐苦笑着说:“以前我们做Temu, 感觉是和平台一起赚钱,现在感觉是给平台打工,赚的钱还不够罚款。”这种心态的转变,正是7月29日维权事件的深层原因。
罚款迷宫里的卖家困境
维权现场,商家们反复提到两个词:“不透明”和“扛不住”。他们手里的罚款通知单,金额从几万到几百万不等,但理由却模糊得让人摸不着头脑。更让他们恼火的是这些罚款像是迷宫,越走越深,永远找不到出口。
“产品品质分数”的黑箱操作
2024年1月, Temu悄然推出了一项新规——“产品品质分数”,声称要标准和依据。上海某家居用品卖家的运营经理张先生对此很无奈:“我们根本不知道哪里扣分了 今天可能主要原因是一个差评,明天可能主要原因是退货率,后天可能主要原因是包装问题,全凭平台一句话,我们就像瞎子摸象。”这种“黑箱操作”让卖家陷入被动,只能被动接受罚款,连申诉都找不到方向。
更糟糕的是从2024年5月开始,Temu的售后判罚速度突然加快。原本每月处理一次的售后纠纷,变成了按天处理。张先生的公司几乎每天都会收到新的罚款通知,最多的一天收到了12份,金额加起来超过50万元。“我们团队现在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盯着罚款通知,研究怎么申诉,根本没精力去运营店铺。”他说。
售后预留金:冻结的资金链
除了直接罚款,“售后预留金”成了压垮卖家的另一座大山。当订单进入售后阶段,Temu会单方面冻结一笔资金,金额可能是商品总价的数倍,甚至高达十倍。更让卖家崩溃的是这笔钱的计算依据、解冻时间,平台从不明确说明。深圳某3C卖家的负责人王先生算了笔账:“上个月我们被冻结了300万, 按平台说法是‘售后预留金’,但到现在一分钱没退,仓库租金和工人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
据了解, 这种“预留金”制度在2023年下半年就已存在但当时的冻结金额相对较小,解冻周期也较短。到了2024年, 冻结金额动辄百万以上,解冻时间从“1-2个月”变成了“视情况而定”,成了悬在卖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多位卖家怀疑,平台此举是为了缓解资金压力,牺牲卖家利益。
“仅退款”下的库存与资金双重压力
Temu的“仅退款”政策,也让卖家苦不堪言。根据平台规则,消费者可以“不满意全额退款且无需退货”,特别是单价较低的商品,享受90天的超长退款期。听起来是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但对卖家却是“灾难”。李姐的服装店就遇到了这种情况:“有顾客买了衣服, 穿了一个月说不喜欢,直接申请仅退款,货也没退回来我们既丢了货,又赔了钱,库存还越积越多。”
更让卖家难以接受的是 当消费者退货时Temu从不提供退货商品的实物照片,卖家只能凭平台一面之词判断退货原因。“有一次我们被判定‘质量问题’, 但消费者寄回来的衣服连吊牌都没剪,明显是故意找茬,但平台就是不听解释。”王先生无奈地说。这种“无凭据判罚”让卖家有苦难言,只能自认倒霉。
维权不是第一次矛盾为何愈演愈烈?
7月29日的维权,不是Temu第一次遭遇卖家“围堵”。说实在的, 从2024年5月开始,就有商家陆续与Temu就罚款问题进行沟通,前后约10次前往Temu总部及当地信访部门反映情况。7月初,十几位核心卖家直接参与了与Temu的谈判,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1.14亿到1.38亿:罚款数字的失控增长
根据卖家维权现场统计的数据,矛盾在7月集中爆发。7月22日 第一次维权活动中,279家商户被罚款总额约1.14亿元;到了7月29日短短一周内,被罚商户增加到407家,罚款及预留金额飙升至1.38亿元。数字的失控增长,让卖家们感到恐慌。“我们算过一笔账,平均每个商家被罚34万元,这对中小卖家可能是全年的利润。”参与维权的刘先生说。
更让卖家愤怒的是 罚款理由五花八门,有的主要原因是“包装破损”,有的主要原因是“物流时效”,有的甚至主要原因是“产品描述与实物不符”,但平台从不提供具体凭据。一位做家居用品的卖家透露:“我们的产品在Temu上描述了‘尺寸可能存在1-2cm误差’, 后来啊有消费者主要原因是误差1.5cm申请退款,平台直接判我们罚款,理由是‘描述不符’,这种处罚太不合理了。”
判罚速度“按天处理”:高频罚款下的心理防线
罚款频率的加快,成了压垮卖家的再说说一根稻草。2024年5月之前,Temu的售后判罚大约每月一次卖家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材料和申诉。但从5月开始,判罚变成了“按天处理”,部分卖家每天都能收到新的罚款通知。广州某食品类卖家的负责人陈女士说:“我们团队现在每天就像在‘拆弹’, 不知道下一个罚款通知会在什么时候来金额是多少,这种高压状态让员工都快崩溃了。”
高频罚款不仅带来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心理压力。多位卖家表示,他们现在每天登录Temu后台都心惊胆战,生怕看到新的罚款通知。有卖家甚至所以呢患上了焦虑症,需要服用药物才能入睡。“我们不是怕罚款,而是怕这种‘无厘头’的罚款,感觉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平台手里毫无话语权。”一位参与维权的90后卖家说。
全托管模式的甜蜜与苦涩
要理解Temu与卖家的矛盾,必须先了解它的全托管模式。这种模式下商家只需负责供货和发货到国内仓,后续的运营、营销、物流、售后全由平台包揽。对中小卖家 这无疑降低了出海门槛,让他们不用懂外语、不用研究海外市场,就能把产品卖到全球70多个国家。
低门槛出海的诱惑
“以前我们想把自己的产品卖到国外 要么找外贸公司,要么自己做独立站,成本高、风险大,而且很难打开市场。”东莞某玩具厂的负责人赵先生说 “Temu的出现,让我们这些工厂直接对接海外消费者,订单量一下子上来了。”数据显示,2023年Temu的GMV突破了2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小卖家的贡献。这种“流量红利”让无数卖家趋之若鹜,他们把大部分库存都压在了Temu上,甚至关掉了其他渠道的店铺。
对Temu全托管模式也是快速扩张的“利器”。通过整合商家的供应链, 平台可以控制产品质量、物流时效和价格,从而打造“极致性价比”的品牌形象,吸引海外消费者。2023年,Temu在美国市场的下载量多次超越亚马逊、SHEIN,成为跨境电商领域的黑马。
流量依赖下的被动地位
只是全托管模式也埋下了矛盾的种子。由于商家放弃了运营和营销的权利,他们逐渐对Temu产生了严重的流量依赖。一旦被平台罚款、限流,甚至封店,商家就会立刻陷入“断粮”的困境。更关键的是 在这种模式下商家和平台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平台掌握着流量、规则和判罚权,商家只能被动接受。
“我们就像‘租客’, Temu是‘房东’,房东随时可以涨租金,甚至把我们赶出去,而我们毫无办法。”一位卖家无奈地说。这种“依附关系”让商家在遇到问题时很难通过正常渠道解决,只能选择维权这种极端方式。
2024年跨境合规新考题
Temu与卖家的矛盾, 并非孤例,而是2024年跨境电商行业“合规化转型”的一个缩影。因为海外市场监管趋严, 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提高,平台正在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但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却由商家承担了大部分。
从“铺货倾销”到“质量深耕”的转型阵痛
2023年之前, 跨境电商行业普遍存在“铺货倾销”的现象——商家通过海量SKU、低价格抢占市场,对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的关注较少。但进入2024年,欧美、东南亚等市场的监管政策趋严,对产品质量、知识产权、售后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Temu作为平台方, 为了应对监管、提升品牌形象,不得不加强对商家的管理,罚款、预留金等政策,本质上是这种“合规化转型”的体现。
但问题在于,平台在转型过程中,没有给商家足够的适应时间和指导。比如“产品品质分数”,商家根本不知道如何提升分数;比如“售后预留金”,商家不清楚如何避免被冻结。这种“突然加码”的做法,让商家措手不及,只能被动接受处罚。
业内人士指出, 跨境电商行业的“合规化”是必然趋势,但平台在制定规则时应该考虑商家的实际情况,提供更多的培训、指导和支持,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罚款。“平台不能只想着自己的KPI,也要想想这些中小卖家的生存。”一位跨境电商行业分析师说。
政府与平台的平衡艺术
面对Temu与卖家的矛盾, 政府、商协会等机构也开始关注。有专家建议, 政府应该加快完善跨境电商领域的律法法规,明确平台、商家、消费者之间的权利责任关系;商协会应该发挥桥梁作用,推动行业自律,建立投诉处理机制,为商家提供维权支持。
但更重要的是平台需要认识到,商家的生存是平台发展的基础。如果商家主要原因是高额罚款而倒闭,平台到头来也会失去供应链优势。Temu的案例告诉我们, 跨境电商不是“零和游戏”,平台与商家应该是“共生关系”,只有互相支持、共同成长,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卖家自救:在夹缝中寻找出路
面对Temu的高额罚款,卖家们并非坐以待毙。一些有远见的商家已经开始尝试自救,通过精细化运营、多平台布局等方式,降低对单一平台的依赖。
精细化运营:降低违规风险的具体路径
“以前我们做Temu, 就是‘铺货+低价’,现在不行了必须把产品做精。”上海某家居用品卖家的运营总监刘先生说。他们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合规小组”, 负责研究Temu的规则,优化产品描述、包装、物流等环节,降低违规风险。比如 他们会对产品进行“全项检测”,确保符合欧美市场的质量标准;会改进包装,避免“运输破损”;会培训客服团队,提高售后响应速度。
这些措施虽然增加了成本,但效果明显。刘先生的公司7月份的罚款金额比6月份下降了60%,订单量反而主要原因是产品质量提升而增加了20%。“事实证明,合规经营不仅能避免罚款,还能提升竞争力。”他说。
抱团取暖:行业联盟的维权尝试
除了自救,卖家们也开始尝试“抱团取暖”。7月29日的维权活动中, 一些商家自发成立了“Temu卖家联盟”,共享维权信息、分摊律法费用、联合与平台谈判。“一个人的声音太小,一群人的声音才能被听见。”联盟负责人王先生说。他们计划通过商协会向监管部门反映问题,推动平台规则的透明化、合理化。
一边, 一些卖家也开始布局其他平台,比如亚马逊、SHEIN、Shopee等,避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已经在亚马逊上开了店铺,虽然利润比Temu低,但至少不用担心突然被罚款。”一位服装卖家说。这种“多平台运营”的策略,虽然增加了运营成本,但能有效分散风险,让商家在跨境电商的“寒冬”中活下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