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Shopee为何又让恶意消费的买家继续骚扰卖家

从“一键拉黑”到“举报迷宫”:Shopee新规下的卖家困局

2025年1月15日Shopee马来西亚站的一纸公告让无数卖家心头一紧——“拉黑用户”功能正式下线。这个过去能一键屏蔽恶意下单、差评骚扰的工具,突然成了历史。卖家们发现,曾经用来抵御不良消费者的“防火墙”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复杂的举报流程。更让人焦虑的是即使按照新规提交举报,后来啊也未必尽如人意。那些专门以退货退款为生的“专业消费者”,似乎找到了新的操作空间,开始变本加厉地骚扰卖家。

消失的“防火墙”:马来西亚站的拉黑功能为何按下暂停键?

对于在Shopee摸爬滚打多年的卖家 “拉黑用户”功能就像店门口的保安,能直接把“捣乱分子”拦在外面。过去, 只要遇到恶意下单、辱骂客服或者频繁退货的买家,卖家点一下“block this user”,对方就连商品页面都进不来了聊天记录也会被切断。这个功能简单粗暴,但有效,让很多中小卖家省了不少处理纠纷的精力。

马来Shopee不让拉黑了!被恶意消费刺痛的卖家又挨一刀?
马来Shopee不让拉黑了!被恶意消费刺痛的卖家又挨一刀?

可现在Shopee说这个保安要撤了。公告里写得很模糊, 只说是“优化用户体验”,但卖家们心里都明白:平台大概是担心有些卖家滥用拉黑功能,把正常咨询的消费者也挡在外面影响了店铺流量。毕竟在东南亚这个讲究“人情味”的市场,太强硬的规则容易引发争议。只是平台没想到,政策一调整,那些真正需要被“拉黑”的恶意买家,反而没了顾忌。

举报流程的“时间成本”:从点击到提交,卖家要踩多少坑?

拉黑功能没了卖家只能靠举报来维权。可这套新流程,简直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过去点一下拉黑, 现在得先找到对应的聊天记录或商品页面然后逐级点进“举报”选项,再从十几个原因里选一个最贴切的——比如“恶意退货”“骚扰言论”“虚假信息”,再说说还要写详细说明,上传截图,提交等平台审核。

有个卖3C产品的卖家给我算了笔账:处理一个恶意买家的举报, 从找凭据到写说明,至少要花20分钟。如果遇到买家用不同账号反复骚扰,一天下来可能要耗上2小时。关键是这些时间投入还不一定有回报。平台审核周期短则3天长则一周,等后来啊出来店铺早就被骚扰得不成样子了。更气人的是有些平台审核员根本不了解实际情况,直接判定“凭据不足”,举报石沉大海。

恶意消费的“灰色地带”:规则漏洞下的买家“特权”

东南亚电商的退货规则一向偏向消费者, 这本是提升购物体验的设计,却被一些人钻了空子。Shopee的“7天无理由退货”政策, 在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施行得特别严格,甚至允许买家“收到货7天内,只要不喜欢就能退”。这本该是普通消费者的福利,却成了恶意买家的“提款机”。

退货退款游戏:当“7天无理由”成为恶意工具

2024年第三季度,马来西亚一家卖手机壳的店铺遇到了个“老熟人”。这个买家半年内下了7单,每次收到货都说“颜色不符”“尺寸不对”,退货后又在别的店铺下单同款。卖家后来发现,对方根本不是真退货,而是把用过的手机壳退回来换个新的继续用。平台以“符合退货政策”为由,判定卖家必须承担运费和退款,后来啊这个月店铺直接亏了15%的利润。

这种情况在3C、家居类目里特别常见。据东南亚跨境服务商Jungle Scout的数据, 2024年马来西亚站有38%的卖家遭遇过“重复退货”,其中23%的恶意退货导致单笔损失超过100马币。更讽刺的是 卖家想申诉,平台却要求提供“买家恶意使用”的凭据——可谁能证明一个用过的手机壳不是“不喜欢”才退的呢?

信息骚扰的“合法外衣”:买家言论自由的边界在哪?

除了退货,骚扰也是恶意买家的惯用手段。有个卖女装的卖家跟我吐槽, 有买家主要原因是没收到赠品,连续三天在她店铺每个商品页面下用脏话骂人,还威胁要“刷差评让店铺倒闭”。过去拉黑功能能直接屏蔽, 现在只能举报,等平台处理期间,店铺的“商品评分”硬是被拉低了0.3分,流量直接腰斩。

更麻烦的是有些买家知道“言论自由”的边界,用看似合理的方式搞软骚扰。比如故意在客服咨询时问一堆重复问题,拖慢响应速度;或者用小号下单后频繁修改地址,增加卖家发货难度。这些行为不违反平台明文规定,但就是让卖家不胜其烦。有个做家居用品的卖家说她现在每天要花30%的时间处理这些“垃圾咨询”,真正想买反被耽误了。

平台与卖家的“信任博弈”: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

Shopee取消拉黑功能, 说到底是在平台、卖家、消费者之间找平衡。平台要的是“交易量”和“用户留存”,消费者要的是“便利”和“低价”,而卖家要的是“公平”和“利润”。这三者本该是共生关系,可政策一调整,天平明显往消费者那边倾斜了。

平台的两难:既要监管卖家, 又要安抚消费者

我认识一个在Shopee工作过5年的运营,他私下说:“平台最怕的是卖家集体抗议,也怕消费者流失。拉黑功能下线, 其实是想减少‘卖家滥用规则’的投诉——比如有些卖家把只问不买的消费者也拉黑,影响了平台的好评率。”可平台低估了恶意买家的“创造力”,他们很快发现,新规则下“闹得越凶,越容易拿到赔偿”。

2024年10月, Shopee马来西亚站曾试点“快速退款”政策,符合条件的买家不用退货就能拿钱。后来啊政策推出一个月,恶意退款申请量暴涨了47%。平台不得不紧急叫停, 但 damage 已经造成——很多卖家觉得“平台向着买家”,干脆放弃维权,当“哑巴吃黄连”。

规则施行中的“温差”:不同站点尺度差异有多大?

更让卖家头疼的是Shopee在不同国家的规则施行尺度完全不一样。比如菲律宾站, 至今还保留着“部分拉黑”功能,卖家可以屏蔽特定买家下单;而马来西亚站直接一刀切,连“屏蔽恶意评论”的选项都没了。这种差异让做跨境的卖家苦不堪言——同一个账号,在菲律宾能正常运营,到马来西亚就可能被恶意买家盯上。

据2024年跨境卖家联盟的调研,78%的跨境卖家认为“不同站点政策差异”是最大的运营难点。有个一边做马来和印尼站的卖家说 他在印尼店用“预包装+实拍视频”就能把恶意退货率降到5%,但在马来西亚店,同样的方法退货率还是高达20%,主要原因是马来消费者更“较真”,也更懂怎么钻规则空子。

卖家破局:在“紧箍咒”下找生存空间

政策再严、 买家再刁,生意总得做下去。那些能在Shopee活下来的卖家,早就不是靠“等平台帮忙”,而是自己想办法“打补丁”。毕竟市场不会主要原因是规则难就停下只会逼着卖家进化。

合规先行:自查清单里的“生死线”

2024年9月,马来西亚家居卖家林静差点栽了个大跟头。她有个卖收纳盒的listing, 写的是“尺寸30cm×20cm×15cm”,后来啊实物主要原因是包装压缩,实际尺寸是29.5cm×19.8cm×14.8cm。有个恶意买家收到货后直接以“尺寸不符”为由申请退货,还威胁要投诉她“虚假宣传”。林静赶紧翻出生产记录, 发现确实是包装误差,她连夜修改了所有产品描述,加上“包装压缩可能导致1-2cm误差,介意慎拍”,并重新拍摄了拆开包装的实拍视频。

这个改动让她的恶意退货率从12%降到了3%。林静说:“现在做Shopee,‘合规’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产品描述、资质文件、售后承诺,每一条都得抠到细节,不然就是给恶意买家递刀子。”她的“自查清单”里有12个要点,连“产品材质成分表里的顺序”都要和平台规则对齐——主要原因是曾有买家主要原因是“成分表顺序不符”打赢了投诉。

客户分层管理:用“数据标签”识别风险用户

深圳的跨境服务商“跨境雷达”最近推出个“风险客户识别系统”,能通过买家的历史行为给卖家预警。比如 系统会自动标记“30天内退货3次以上”“差评率超20%”“咨询中频繁威胁”的账号,卖家看到这些标签,就可以选择“优先发货但要求签收视频”,或者直接拒绝接单。

用这个系统的卖家反馈,恶意订单拦截率提升了45%。有个卖电子配件的卖家说 以前每个月要处理10单恶意退款,用了系统后降到了2-3单,省下的时间足够多开3个广告活动。不过这个系统也有局限——只能识别本平台内的风险行为,如果买家用新账号下单,照样防不住。所以很多卖家会自己建个“黑名单Excel表”,把骚扰过的买家账号手动记下来虽然麻烦,但比被动挨强。

服务升级:把“差评风险”转化为“复购机会”

面对恶意买家, 硬碰硬肯定吃亏,不如把服务做到极致,让“差评”失去市场。吉隆坡的母婴卖家陈薇有个“三包服务”:包拍照、包响应、包补发。这个政策推出后她的店铺DSR评分从4.6升到了4.9,复购率从28%涨到了41%。

更意外的是恶意买家反而少了。陈薇说:“以前那些专门找茬的,看我服务这么好,知道占不到便宜,就不来了。真正留下的都是喜欢我们家产品的,就算有时候有问题也会好好沟通。”她发现, 优质客户多了店铺的“自然流量”也跟着涨了——平台算法更喜欢推高评分、高复购的店铺,这比花广告费买流量划算多了。

行业反思:跨境电商生态的“平衡术”怎么走?

Shopee的拉黑风波, 其实折射出整个跨境电商行业的痛点:规则越来越细,但漏洞永远存在;平台想做大做强,却忘了卖家才是生态的根基。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靠卖家单方面“自救”,平台、行业、甚至政策层面都得动起来。

平台的责任:从“被动处理”到“主动防御”

2024年双11期间, Lazada印尼站试了套“AI恶意行为识别系统”,能通过买家的聊天关键词、退货频率、下单时间等数据,自动拦截疑似恶意订单。后来啊那个月的恶意投诉量下降了32%,处理时效从72小时缩短到了24小时。这说明,技术完全能解决“举报慢”“判定难”的问题,关键看平台愿不愿意投入。

卖家们期待的,不是更复杂的举报流程,而是更智能的风险预警。比如平台能给卖家开放“恶意买家数据库”, 不同站点之间共享黑名单;或者推出“信用分制度”,恶意行为多的买家会被限制下单权限。这些措施短期内可能影响平台数据,但长期看,只有让卖家敢做生意、能赚钱,平台才能有持续的增长。

卖家的进化:从“流量依赖”到“抗风险能力”

现在的跨境电商,早不是“上架就能卖”的时代了。那些只盯着平台流量、不注重自身建设的卖家,政策一调整就扛不住。而活得好的,都有自己的“护城河”——要么是供应链优势,要么是私域流量,要么是品牌溢价。

曼谷的服装品牌主理人阿K, 2023年开始做私域运营,把Shopee的客户引流到WhatsApp群,每周发新品预告、穿搭教程,还搞群内专属折扣。现在她的私域客户占了复购量的60%,就算Shopee恶意买家再多,也伤不到根本。她说:“平台是别人的,客户才是自己的。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才能睡得安稳。”

消费者的“信用体系”:建立“白名单”与“黑名单”机制

再说说还得说说消费者的“信用问题”。现在很多平台只管“处罚卖家”,却不管“约束消费者”,这明摆着不公平。东南亚电商协会正在推动建立“消费者信用档案”, 记录恶意退货、虚假举报、骚扰商家等行为,信用分低的买家会被限制享受某些服务。

这个提议在卖家群里反响很大。有个做了8年Shopee的老卖家说:“如果消费者知道‘恶意行为会留下记录’,肯定会有所顾忌。就像现实生活中的征信,有约束才有秩序。”当然建立信用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平台、政府、卖家多方配合,但至少,这是一个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