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很抱歉,您提供的信息不完整

一场被误解的“信息差”走红

最近在短视频平台,有一家石家庄的企业火了。编辑部追踪出海市场多年, 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热度——他们的视频没有剧情,没有网红,甚至没有产品,镜头对着轰鸣的车间,AI配音念着“年产11万吨甘氨酸”“12项国家专利”。评论区里 欧美Z世代却像发现了新大陆,有人求“什么时候在美国建厂”,有人留言“只有中国能做出这样的品质”。这家叫东华金龙的企业,用一种近乎“反营销”的方式,意外撕开了跨境保健品市场的新口子。

当“求链接”遇上“不回应”

东华金龙的评论区像个迷因制造工厂。用户问“甘氨酸怎么买”, 得到的回复是“我们通过了ISO9001认证”;用户问“能改善睡眠吗”,AI继续念“生产线采用德国进口设备”。这种“答非所问”的互动, “转化路径”越短越好?但奇怪的是这种“信息不完整”反而激发了用户的探索欲。

#东华金龙,在TikTok火了
#东华金龙,在TikTok火了

4月2日开始,东华金龙的播放量突然暴增。数据显示,#donghuajinlong话题播放量突破800万,#glycine话题冲破900万。网友自发二创:有人扮演“福克斯新闻主播”播报“中国工厂震惊欧美”, 有人用PS合成东华金龙“登陆纳斯达克”的假新闻,甚至有账号模仿狂热粉丝制作应援视频。这些二创内容里最常出现的台词是“他们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Z世代要的, 从来不是“完整”

传统跨境营销总在强调“信息完整”——产品成分、功效、用户证言,恨不得把所有卖点都塞进15秒视频。但东华金龙的成功,恰恰暴露了这个逻辑的漏洞。我们翻看了近千条Z世代评论, 发现他们追问的从来不是“产品好不好用”,而是“你的工厂有没有剥削工人”“生产过程是否环保”“专利是真的吗”。

这种转变早在2023年初就有迹可循。TikTok博主j9naturally科普甘氨酸抗衰老时评论区里最热门的提问是“这和胶原蛋白有什么关系”“动物源还是植物源”。2023年CRN膳食补充剂消费者调查显示,55%的“经常使用者”购买前会查品牌供应链信息。比起“快速见效”,他们更在意“背后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当其他华人品牌拼命隐藏“中国制造”时东华金龙反而把工厂搬到镜头前。视频里机械臂精准灌装,工人穿着防尘服操作精密仪器,AI配音冷静地报出一串技术标准。这种“不修饰”的真实感,击中了Z世代对“过度营销”的逆反心理。正如一位网友在二创视频里说的:“我不想看白人美女假装惊喜,我想知道我的东西到底怎么造出来的。”

被忽略的“技术叙事”红利

保健品出海市场有个长期存在的误区:认为消费者只关心“后来啊”,不关心“过程”。但东华金龙的案例证明,当技术壁垒足够高时“生产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营销。他们的年产量11万吨, 占全球甘氨酸市场的15%左右,却很少在广告里提这个数字——直到现在欧美消费者才知道,自己吃的保健品原料可能来自石家庄的一家工厂。

这种“技术叙事”的红利,早被快消行业验证过。德国博世家电从不请明星代言, 广告里全是工程师拆解镜头;日本神钢刀具的宣传片,三分之二时间在展示钢材冶炼过程。但在跨境保健品领域,多数品牌还在打“成分战”“价格战”,没人想过把“生产技术”做成IP。

东华金龙意外踩中了这一点。他们的视频里没有“抗衰老”“改善睡眠”这类功效宣传,只有“符合FDA标准”“通过SGS认证”这类冷冰冰的技术参数。但Z世代偏偏吃这一套——2024年Q1, TikTok上“factory tour”相关视频播放量增长210%,其中工业制造类内容增速最快。这说明,年轻消费者正在重新定义“信任”的

“信息不完整”的流量密码

为什么东华金龙不提供产品链接反而更火?心理学上有个“知识缺口理论”: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信息不完整”时会产生强烈的补全欲望。东华金龙深谙此道——他们只展示“工厂很厉害”, 却不说明“厉害在哪里”;只说“有12项专利”,却不透露“专利内容是什么”。这种刻意留白,让用户主动去搜索、去讨论、去二创。

对比其他跨境品牌的“信息填鸭”,这种策略效果惊人。Milamiamor的15天排毒果汁, 详情页堆满了成分表和用户好评,但TikTok播放量只有东华金龙的1/5;CleanNura的海 moss 胶原蛋白,视频里全是模特喝果汁的场景,却没人关心原料来源。而东华金龙,连产品长什么样都没拍清楚,却让用户自发研究“甘氨酸是什么”“胶原蛋白怎么合成”。

这种“信息不完整”还降低了用户的防备心。传统保健品广告总在强调“效果最好”“纯天然”,反而让消费者警惕。但东华金龙的“不营销”,反而显得“更可信”。就像一位网友在评论里说的:“当他们不急着卖我东西时我才觉得他们是真的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

从“贴牌”到“技术输出”的跃迁

东华金龙的走红,背后是中国供应链的深层变革。过去, 跨境保健品企业多是“贴牌模式”——国内生产,国外品牌包装,再说说贴上“美国制造”“澳洲原产”的标签。但东华金龙打破了 this cycle,他们直接把“中国制造”做成品牌核心,用技术实力说话。

这种跃迁在数据上很明显。2023年,中国保健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8.7%,其中原料类产品增速达25%。东华金龙的案例证明,当技术标准足够高时“中国制造”不再是廉价代名词,而是品质的象征。就像评论区里那位网友说的:“我不管你在哪里生产,只要你的机器比别人的先进,我就信你。”

更关键的是东华金龙找到了Z世代的“情感共鸣点”。他们视频里的工人、机器、专利证书,传递的不是“我们很厉害”,而是“我们在认真做事”。这种“工匠精神”的叙事,恰好击中了年轻消费者对“浮躁营销”的厌倦。2024年5月, 东华金龙官网的海外访问量增长300%,其中60%来自TikTok跳转——用户主动去查“这家工厂到底有多牛”,这在传统跨境营销里是不可想象的。

流量散场后什么能留下

当然东华金龙的模式未必能复制。他们的走红有偶然性——恰好踩中了Z世代对“技术叙事”的渴求,又赶上了短视频平台“反套路”的风潮。但偶然里藏着必然:当所有品牌都在追逐“完美人设”时不完美的真实反而成了稀缺品。

更重要的是东华金龙证明了跨境营销的底层逻辑正在改变。过去,我们总说“要满足用户需求”,但现在看来有时候“激发用户好奇心”比“直接给答案”更有效。就像他们视频里没说的那句:“我们的甘氨酸,正在改变全球保健品的生产标准。”——这句话不说用户自己会替你说。

流量总会散场,但“用技术说话”的叙事不会过时。当其他品牌还在纠结“要不要露出中国元素”时 东华金龙已经用11万吨的年产量告诉世界: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需要隐藏。或许,这就是“信息不完整”留给跨境市场最大的启示——有时候,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实反而能走得更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