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深圳储能大卖半年净利润过亿,这是不是意味着有人赚翻了

深圳储能企业半年净利过亿,繁荣背后藏着哪些真相?

最近储能圈炸开一条消息:深圳某头部企业半年净利润突破1亿大关那个。朋友圈里有人晒出财报截图配文“储能这波风口, 终于有人吃到肉了”,评论区立刻分成两派——有人高呼“早说过储能是黄金赛道”,也有人冷笑“数字好看,但钱真落袋了么?

从华宝新能财报看:数字亮眼, 但“赚翻”没那么简单

8月23日华宝新能发布的半年报,把储能行业的“高增长”摆到台面上。报告期内营收16.37亿,同比涨43.32%;净利润1.23亿,同比增幅68.31%。乍一看,这数据确实能让人热血沸腾——毕竟谁不喜欢“翻倍增长”的故事呢?

深圳储能大卖赚翻!半年净利润过亿
深圳储能大卖赚翻!半年净利润过亿

但细琢磨就会发现,净利润1.23亿,扣非净利润才7589万,中间差着近5000万。这部分非经常性损益里藏着政府补贴、投资收益,甚至汇率波动带来的“账面富贵”。一位深耕储能十年的老业务员私下说:“现在企业财报就像美颜相机,净利润是精修图,扣非净利润才是原相机。”

便携储能与光伏双轮驱动:增长引擎能持续多久?

拆开华宝新能的业务结构, 便携储能产品贡献了12.68亿营收,占总营收超七成;光伏太阳能板增长更猛,3.41亿收入同比涨52.88%。这组合拳打得漂亮,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便携储能赛道早已不是蓝海。

2022年行业数据显示,国内便携储能企业数量从2019年的不到20家暴增至200余家。深圳某同行负责人透露:“现在一款新品从研发到上市, 周期压缩到6个月,价格战打得连利润空间都被压缩到5%以下。”华宝新能的光伏业务增速虽快, 但欧洲市场106.42%的增长背后是当地对光伏补贴政策的依赖——政策一旦调整,增长故事可能瞬间反转。

94%营收来自海外:全球化红利下的隐忧

华宝新能94.03%的营收来自境外 北美洲贡献9.22亿,欧洲市场同比暴涨106.42%。看起来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但仔细想想,这种高度依赖海外市场的模式,抗风险能力能有多强?

2023年美国对中国储能产品的“双反调查”阴影还没散去,今年欧洲又提高了光伏产品的进口关税。一位跨境物流公司老板说:“现在储能产品从深圳发到欧洲, 物流成本比2020年涨了3倍,关税一加,企业利润直接被‘腰斩’。”华宝新能在50多个国家销售, 但每个国家的政策、法规、消费习惯千差万别,管理难度和成本投入可不是一般的大。

1939项专利:技术壁垒是真优势还是“纸面富贵”?

华宝新能对外宣传全球累计布局专利1939项,其中发明专利67项,在审958项。数字确实亮眼,但专利数量和技术转化效率是两回事。行业分析师李明曾指出:“储能行业专利‘注水’现象严重, 很多企业为拿政府补贴,申请大量实用性新型专利,但真正能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发明专利占比不足10%。”

华宝新能的光伏专利661项, 同比增长49.89%,但专利布局速度是否跟得上市场需求变化?2024年全球光伏技术迭代周期已缩短至18个月,去年还领先的技术,今年可能就成了“昨日黄花”。企业是选择埋头追专利,还是沉下心做技术落地?这是个问题。

三位一体渠道网络:独立站增长快,线下合作是双刃剑?

华宝新能构建的“官网独立站+第三方平台+线下零售”渠道网络,看似无懈可击。官网独立站营收同比增长55.25%, 占比达29.41%;线下合作Costco、Lowe’s等上万家店铺,营收增长45.85%。但渠道扩张的代价是什么?

深圳某储能企业渠道总监透露:“进入Costco这样的商超, 进场费、条码费、促销费加起来一款产品前期投入至少500万。就算进了卖场,如果销量不及预期,库存积压能把企业压垮。”华宝新能线下零售渠道营收增长45.85%,但渠道费用率是否同步上升?财报里没细说这可能是隐藏的“利润刺客”。

德兰明海加码非洲:新蓝海还是新战场?

今年3月,深圳市德兰明海新能源上市辅导备案获同意,这家企业正持续加大非洲地区投入。非洲储能市场听起来像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但现实可能没那么美好。

2024年二季度数据显示,非洲储能产品普及率不足5%,但当地电网覆盖率只有43%。这意味着产品卖出去,用户可能连稳定的充电条件都没有。某出海品牌负责人去年试水非洲市场, 反馈是:“产品运到当地,物流成本占售价30%,售后网点覆盖率不足10%,坏掉的产品只能当废铁处理。”非洲市场潜力大,但基础设施和消费能力是绕不过去的坎。

行业“内卷”加剧:净利润增长背后的成本压力

储能行业表面光鲜,实则暗流涌动。华宝新能净利润增长68.31%,但原材料成本同比上涨23%。锂电池作为储能产品的核心部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企业利润。2024年碳酸锂价格虽然从60万/吨的高点回落, 但仍在15万/吨上下震荡,企业很难通过长期协议锁死成本。

更棘手的是人才成本。深圳储能企业研发人员平均年薪从2020年的18万涨到2024年的35万,核心技术人才跳槽率高达30%。一位企业HR说:“现在招个懂电池管理系统的高级工程师,猎头费就要给8万,还可能被同行‘挖墙脚’。”净利润增长,但成本也在同步上涨,企业能笑到多久?

储能赛道的未来:谁能笑到再说说?

深圳储能企业半年净利润过亿, 确实印证了行业的高增长潜力,但“赚翻”这个词,可能还为时尚早。在技术迭代、政策风险、成本压力的多重夹击下企业想真正站稳脚跟,需要的不只是漂亮的财报数字。

对华宝新能们 或许该少点“专利数量”的虚荣,多点“技术落地”的实在;少点“盲目扩张”的冲动,多点“渠道深耕”的耐心。储能赛道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那些能熬过技术寒冬、政策波动、价格战的企业,才可能真正笑到再说说——至于现在?先别急着说“赚翻了”,说不定钱还在路上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