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韩国查获多起原产地欺诈案
事实上,韩国产品造假案已经不是第一次被爆出了,之前就有很多韩国面膜、化妆品被爆产品原料成分里有有害物质,这导致我们国家对韩进口的产品...
近日,韩国宣布查获多起关税欺诈案件,其中大量是来自中国的 Made in China 商品,被违法贴上了 Made in Korea 的标签。韩国已成立特别调查组,对相关企业进行深入调查...

在美国压力下,2019年下半年越南官方加大原产地监管,当年10月越南海关查获约43亿美元从中国出口、到越南中转、最终销往美国的铝制半成品。这背后是因为美国对越南出口铝制品仅适用15%的关税,远低于对中国的374%。严监管下转口贸易大幅收缩,2019年下半年越南对美出口增量...制造业附加值占中国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高点32.9%下降至2019年的27.2%,2019年更是加速滑坡,必须引起重视。日、韩、台经验表明,如果结构调整得当,产业链外迁不必然导致制造业空心化。但如果像美国、巴西那样产业过快流出、经济脱实向虚,则制造业空心化的种种后果需要警惕...
扫一扫」登录 改标伪造!46万件中国服装变韩国制造高价卖回中国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从婴儿奶粉、化妆品到奢侈品包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代购、海淘国外好货。只是,这里面藏着诸多猫腻。近日,长宁警方破获一起海淘代购网络诈骗...
越南海关6月9日发表的声明称,该部门已在中美贸易争端持续期间发现几十起中国产品通过原产地造假和非法转运活动,以躲避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的关税。越南政府表示,当局正采取更多措施阻止中国公司使用非法的越南制造标签转口,以保证对海外市场的信誉。在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高关税...
越南政府发现的欺诈案包括把中国商品的包装改为越南制造,然后获取产地证书。越南政府举了一个例子:美国海关官员发现中国的胶合板通过一家越南公司运往美国。针对类似情况,越南外交部长范平明上周在国民议会发表讲话时警告说,这种诡计如果无法控制,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它将破坏...
2019年下半年越南官方加大原产地监管,当年10月越南海关查获约43亿美元从中国出口、到越南中转、最终销往美国的铝制半成品。这背后是因为美...
再普及一下不管是什么产品发到韩国一定要有明确的原产地标在产品上,例如中国制造 MADE IN CHINA,不接受只在外包装上,大家可以现在看看你的IPHONE手机背面或是你的电脑鼠标下面都有MADE IN CHINA标识!没有的话不能在韩国办理清关 以上简单分享韩国进口清关的一些注意事项,如果大家在韩国当地物流遇到任何问题欢迎随时联系我们公司,我们是中国人...
证书内附有产品的详细信息,如品名、报检数量/重量、包装种类及数量、产地、批号等,以及关于检验合格的描述性文字。此外,还有原产国的原产地...
改标伪造!46万件中国服装变韩国制造,高价专供中国人 2019-08-09 09:24 近日,韩国首尔关税厅查扣46万件中国服装,被剪标成东大门韩国品牌,通...
盟贸易增长背后,产业链外迁风险需警惕 政务:中国一带一路网 2020-08-13 18:01 本文共3478字,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近年中国—东盟贸易逆势发展,2020年东盟已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摩擦期间涌现的转口贸易曾短暂推动双边贸易上升,但原产地监管趋严导致这一模式逐渐退出。 相比之下...
虽然商家在宣传的时候都说自己是国外进口的,但“国外进口”里面又有两个概念:原装原罐进口和奶源原料进口。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原装进口奶粉:必须是全部由境外生产包装到独立的销售单元,从海关进口进来的奶粉产品。 奶源原料进口:将奶源或者一些原料从国外进口,而其余的调配、加工、装罐、
近期,韩国海关集中曝光多起系统性关税欺诈案件,揭露了部分中国企业通过伪造“韩国制造”标签规避美国对华高关税的灰色操作。数据显示,此类以规避美国关税为目的的原产地造假行为占比已从2024年的62%飙升至当前的97%,折射出在关税壁垒加剧下,全球原产地合规治理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一现象不仅触及国际贸易规则的底线,更倒逼中国企业重新审视全球供应链布局与合规经营的深层逻辑。
一、原产地造假的动因与操作模式:关税压力下的风险博弈
高关税政策催生的“规则套利”冲动
自2025年初美国特朗普政府重启对华301条款关税措施,对价值约5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30%的额外关税,直接导致相关企业出口成本激增。韩国海关统计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查获的原产地造假案件中,涉案商品若以中国原产地进入美国市场,预计需缴纳关税超过1.2亿美元,而通过伪造“韩国制造”标签,可凭借美韩自贸协定享受零关税待遇。这种巨大的税率差,成为企业铤而走险的主要驱动力。
典型操作模式呈现清晰的“三段式”链条:中国企业将原材料或半成品运至韩国港口,利用保税区政策进行最低限度加工;通过伪造原产地证书、篡改物流单据等方式,使商品符合韩国原产地规则中“实质性改变”的表面要求;最终,以“韩国制造”名义出口至美国,规避对华高关税。例如,某中国电池材料企业将锂离子电解液运至韩国后,仅更换包装并加贴韩文标签,即宣称产品为“韩国原产”,涉案金额达33亿韩元;另一起监控摄像头案件中,企业从中国采购95%的零部件,在韩国完成螺丝组装后即获得“韩国制造”认证,涉案金额高达193亿韩元。
监管漏洞与技术局限下的“灰色空间”
原产地造假的长期存在,与全球原产地规则的复杂性及监管技术的滞后性密切相关。当前,各国原产地判定标准存在显著差异:美国采用“税则归类改变+区域价值含量”双重标准,韩国则以“实质性改变”为核心,且对“微小加工”的界定存在模糊地带。早期监管依赖人工单证审查,难以追溯供应链全流程,导致部分企业通过“文字游戏”规避审查。据韩国海关内部报告,2024年前此类案件的查获率不足15%,而2025年因引入区块链溯源技术,查获效率提升至60%以上。
二、全球监管升级:从个案查处到系统性治理
韩国的“精准打击”与国际执法协同
韩国此次查处行动呈现三大特征:其一,监管范围从“口岸查验”延伸至“供应链穿透式审查”,通过调取海运数据、企业银行流水、生产车间监控等多维证据,锁定造假链条;其二,法律后果升级,涉案企业不仅面临货值3-5倍的罚款,相关责任人还将面临最高10年有期徒刑,打破了以往“重经济处罚、轻刑事追责”的惯例;其三,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韩国关税厅与国税厅、金融监管院联动,冻结涉案企业海外账户37个,查获用于洗钱的空壳公司29家。
国际层面,监管协同趋势显著。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同步启动“原产地合规强化计划”,与韩国、越南等中转国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对来自高风险国家的商品实施100%原产地追溯审查;欧盟则在“关税盾牌2.0”行动中,将中国跨境电商企业的空壳公司网络纳入重点打击范围,2025年上半年冻结资产达7105万欧元。这种“信息互通、执法互助”的模式,标志着原产地监管从“国别孤岛”转向“全球网络”。
技术赋能下的监管能力跃升
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原产地监管范式。美国应用的“AI风险评估系统”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自动识别申报数据中的异常模式,将查验效率提升3倍;中国海关同步升级“区块链原产地证书平台”,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出口报关的全流程上链存证,某光伏企业因在越南工厂的本地化率未达标,其伪造的原产地证书被系统自动拦截。这些技术手段压缩了传统造假的操作空间,使“标签篡改”“工序”等行为无所遁形。
三、原产地造假的深层影响:合规风险与产业生态重构
企业面临的多维打击
法律风险首当其冲。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原产地欺诈可导致货物没收、罚款及刑事责任,2024年已有3家中国企业被列入CBP“恶意规避者名单”,面临终身禁止向美国出口的处罚。信誉风险更为深远,某涉案电池企业被曝光后,其在欧美市场的品牌信任度暴跌65%,直接导致苹果、三星等客户终止合作。合规成本同步攀升,韩国海关要求所有中转企业建立“原产地合规管理体系”,相关认证费用及内控成本使企业出口成本增加8%-12%。
全球供应链的“去灰色化”重构
原产地造假的频发,正推动跨国公司重新设计供应链布局。苹果公司2025年供应链白皮书明确要求一级供应商提交“原产地溯源承诺书”,并将合规审查纳入供应商绩效考核;沃尔玛等零售巨头建立“原产地黑名单”,拒绝采购来自高风险中转国的商品。这种市场端的合规化倒逼,促使中国企业从“套利思维”转向“合规思维”,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调查,2025年上半年,63%的出口企业增加了合规岗位设置,45%的企业启动了供应链本地化改造。
四、中国企业的破局路径: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合规
构建全链条原产地合规管理体系
企业需建立“三横三纵”合规架构:横向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通关三大环节,纵向贯穿法律政策、技术工具、组织保障三个维度。例如,海尔集团在东南亚设立合规中心,配备专职原产地工程师,对马来西亚工厂的“区域价值含量”进行实时测算,确保符合RCEP“40%原产地价值”要求;TCL集团引入“OriginCheck”智能系统,自动比对各国原产地规则与自身供应链数据,将合规审核周期从72小时缩短至6小时。
多元化市场布局与本地化生产
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倒逼企业实施“市场分散化”战略。江苏某纺织企业在巩固美国市场的同时,投资埃塞俄比亚纺织工业园,利用《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直接向美国出口免税成衣,使北美市场营收占比从70%降至45%;深圳某科技企业在墨西哥设立组装厂,通过“中国芯+墨西哥组装”模式,满足NAFTA“62.5%区域价值含量”要求,规避了美国对华半导体组件关税。
技术创新驱动价值升级
应对关税的根本之道在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华为公司通过在韩国首尔设立5G研发中心,将本地研发的高频芯片与中国生产的基带模块整合,使产品符合“韩美联合研发”原产地标准,顺利进入美国5G设备市场;宁德时代在德国工厂引入智能化生产线,将电池本地化率提升至75%,不仅享受欧盟绿色补贴,更避开了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电池原产地限制。这种“技术+合规”双轮驱动模式,使企业从“成本承压”转向“价值创造”。
参与规则制定,争取话语权
在全球原产地规则重塑期,企业应通过行业协会积极发声。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牵头成立“原产地规则研究委员会”,已向WTO提交《关于数字产品原产地判定的建议书》,推动建立更符合新兴产业特征的规则体系;美的、格力等企业参与修订的RCEP家电原产地细则,将“核心部件原产”纳入判定标准,为中国家电产业争取到更合理的区域价值累积空间。
五、在合规重构中迈向高质量发展
韩国原产地造假案件的集中曝光,本质上是全球贸易规则重构期的必然阵痛。当“关税成本”与“合规成本”形成双向挤压,中国企业唯有摒弃“短期套利”思维,将合规能力建设纳入核心竞争力体系,才能在新的全球贸易秩序中站稳脚跟。从长远看,合规经营不仅是规避风险的“防火墙”,更是打开高端市场的“金钥匙”——据德勤研究,合规水平领先的企业在国际并购中估值溢价可达20%-30%,这正是“合规含金量”的直观体现。
中国企业应抓住全球供应链重构机遇,以合规为基石,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出口模式从“低价竞争”向“价值竞争”跃迁。正如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所展现的制度红利,唯有主动拥抱规则、参与规则、引领规则,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中行稳致远,为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径。这场原产地合规的“大考”,终将成为中国企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契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