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如何抓住Z世代1430亿美元消费市场的机遇

Z世代:被低估的1430亿美元消费密码

全球零售商还在琢磨怎么讨好千禧一代时一个更年轻的群体已经用1430亿美元的年消费力砸响了警钟呃。这群1995到2010年出生的人,被贴上“数字土著”“冲动消费”的标签,但真实情况远比标签复杂。他们会在亚马逊抢购祛痘产品,却坚持去实体店试口红;会主要原因是网红种草下单,也会对传统广告免疫。想抓住他们的钱包,得先撕掉刻板印象,看看这群年轻人到底在想什么。

线上线下的双面人生

电商占Z世代消费份额?才7.4%。别被手机不离手的样子骗了 他们花在短视频上的时间比购物软件多得多,但真正掏钱时实体店的“可触摸感”反而更重要。Piper Jaffray 2023年的调查发现, 只有4%的美国青少年把亚马逊列为首选美妆零售地——别急着感叹实体店复活,真相是:他们需要“先试后买”的平安感。就像一个19岁女生在社交媒体上吐槽:“口红图片再好看,不涂嘴上谁知道显不显黑?”

进军Z世代1430亿美元的消费市场 卖家可以做些什么?
进军Z世代1430亿美元的消费市场 卖家可以做些什么?

但实体店也不是万能药。当屈臣氏在亚洲推出AR虚拟试妆, 2022年美妆销量直接飙涨31%,证明年轻人要的是“科技感实体体验”。他们逛商场不只是购物,是打卡、社交、顺便买点东西。那些还在卖货的实体店, 和那些只懂开直播的网店,都错失了关键点:Z世代的购物路径是“线上种草-线下体验-社交分享”的闭环,缺一环都别想让他们掏钱。

社交媒体:种草机还是广告牌?

33%的Z世代表示,看过社交媒体后才会购买。但这里的“社交媒体”不是Facebook那种传统平台, 而是TikTok、、B站——他们管这叫“逛着逛着就买了”。2021年, Lazada邀请Dua Lipa搞线上演唱会,配合直播间限时折扣,活动当天东南亚六国GMV同比暴涨217%,数据证明:年轻人要的不是广告,是“参与感”。

网红营销的坑比想象中多。一个美妆品牌找了百万粉博主推广,后来啊评论区全是“滤镜太厚”“实物像假面”,转化率低到哭。为什么?Z世代早就看穿“软广套路”,他们更信素人测评。2023年Q2, “无滤镜测评”笔记的点赞量是软广的3.8倍,年轻人要的不是明星光环,是“跟我一样普通的人用了都说好”的真实感。

对了别再提“折扣代码”了。67%的千禧一代会为了折扣逛特定网站,Z世代?只有46%。对他们 “省钱”不如“省心”——一个19岁男生在采访里说:“为了10块钱优惠券找半天不如直接买,反正打工一小时不止10块。”品牌与其卷折扣, 不如优化支付流程,比如“先买后付”功能,2022年东南亚Z世代使用BNPL的比例增长了58%,这才是“懒人经济”的精髓。

体验至上:他们为“好玩”买单

Z世代不是不忠诚,是品牌给错了忠诚方式。安永的研究显示, 30%的Z世代觉得传统积分计划没用,但Lazada的游戏化策略却让他们上瘾:玩游戏得积分,积分换周边,还能抽演唱会门票。2022年双11, Lazada游戏化用户复购率比普通用户高42%,证明年轻人要的不是“奖励”,是“玩得开心”。

实体店的“体验升级”更是关键。海底捞美国第一店开业时 有人吐槽“两个人68美元就一盘肉”,但更多人被“免费美甲”“生日川剧变脸”圈粉。数据显示,该店2021年客单价比中国门店高35%,却依然门庭若市。Z世代愿意为“仪式感”溢价, 就像一个留学生说的:“吃火锅不只是吃,是拍视频、发朋友圈、让国内朋友羡慕的过程。”

美妆品牌欧莱雅2021年与屈臣氏合作的AR试妆,才是“体验+转化”的范本。用户在APP上拍脸试色, 还能一键购买,东南亚地区上线3个月,美妆品类新客增长27%,平均订单金额提升19%。这招比“买一送一”有效多了 年轻人要的是“我不用化妆就能看到上脸效果”的便捷,不是“囤一堆用不完”的套路。

对抗性认知: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

都说Z世代“冲动消费”,但Numerator的数据显示,他们比千禧一代更货比三家。一个18岁高中生买球鞋,会先在看测评,再上得物看真假鉴定,再说说等电商大促才下单。所谓的“冲动”, 其实是“信息充分后的快速决策”——他们刷短视频时手指一划就划过广告,但只要内容戳中痛点,下单速度比谁都快。

“健康饮食”的标签也该撕了。2023年Whole Foods的市场份额被平价超市Food4Less蚕食, 主要原因是Z世代虽然嘴上说“吃健康”,但钱包更诚实:他们愿意为有机食品溢价,却嫌Whole Foods太贵,转头就去Costco买半成品。一个22岁健身博主坦言:“我知道蛋白粉应该买进口的,但国货打折时谁还管那点配料表差异?”

“品牌忠诚度低”?错,是品牌太无聊。Z世代会为了一个联名款排队三小时 会为喜欢的偶像周边一掷千金,他们要的不是“品牌忠诚”,是“情感连接”。2022年, 某潮牌和游戏IP联名,周边上线秒光,复购率高达65%,证明只要懂他们的“梗”,就能让他们心甘情愿买单。

差异化策略:别再跟风了

数据精准比广撒网重要。沃尔玛2020年推出个性化推荐算法, 根据Z世代的浏览记录推送商品,APP月活用户一年内增长50%,转化率提升28%。年轻人讨厌被“猜你喜欢”, 但如果你能精准推送“他们刚好需要但没想到需要”的东西,比如一个学编程的大学生收到“机械键盘打手补贴”的推荐,反而会觉得“这品牌懂我”。

社区运营比流量转化更持久。一个国产美妆品牌在组建“成分党交流群”, 定期邀请皮肤科医生答疑,群内用户复购率比普通用户高3倍。Z世代要的不是“买完就拉黑”的交易,是“一起变美”的归属感。就像群成员说的:“在这里买到的不只是化妆品,是靠谱的避坑指南。”

“慢品牌”比“快爆款”更抗打。在Z世代眼里那些追着热点出产品的品牌“太急躁”,反而那些坚持环保、透明供应链的品牌更受青睐。2023年, 一个主打“可替换芯”的化妆品品牌,靠“减少塑料垃圾”的标签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复购率比行业平均高22%。证明Z世代的“价值观消费”不是口号,是真金白银的投票。

未来已来:1430亿只是开始

每年有400万Z世代成年,他们的消费力还在增长。零售商别再纠结“线上还是线下”,而是要思考“如何让购物成为体验”。就像一个Z世代的购物箴言:“我买的不是东西, 是发朋友圈的素材,是和朋友聊天的谈资,是证明‘我很懂’的底气。”

那些还在用千禧那套讨好Z世代的品牌,怕不是在给年轻人递简历。1430亿美元的市场, 不是靠折扣和广告砸出来的,是靠读懂他们的“双面人生”、玩转他们的“社交货币”、提供他们“愿意分享的体验”。毕竟对Z世代花钱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品牌要么成为他们表达的一部分,要么成为被划掉的选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