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YouTube新功能测试中,能否自动生成视频版产品列表

据Business Of Apps的消息, YouTube正在后台悄悄搞事情,一项能自动生成视频版产品列表的新功能已经进入测试阶段。这个功能说白了就是让视频里的商品“自己跳出来”, 不用创作者手动贴标签,AI会自动识别视频内容里的产品,生成带购买链接的列表,直接挂在视频下方或者推荐流里。想想看, 以前你刷到开箱视频还得暂停截图去搜,以后可能左下角直接蹦出“同款链接”,这体验确实省了不少事。

从“被动观看”到“主动种草”:YouTube打的什么算盘

这两年电商和视频平台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TikTok Shop、Instagram Checkout玩得风生水起,YouTube作为全球最大的视频平台,怎么可能坐得住?疫情后大家逛线上的习惯彻底养成了特别是Z世代,他们买东西前不先刷几个视频测评,心里都不踏实。有数据显示, 97%的Z世代消费者已经把社交媒体当成了“购物搜索引擎”,YouTube手里握着20亿月活用户,这波电商红利不薅简直对不起自己。

「YouTube」测试电商新功能,可自动创建视频版产品列表
「YouTube」测试电商新功能,可自动创建视频版产品列表

不过YouTube一直有点“拧巴”, 以前总强调自己是“内容平台”不是“电商平台”,广告模式也偏传统贴片。现在突然发力视频购物,说白了还是被市场逼的。传统广告增长乏力, 品牌方要的是直接转化,创作者要的是多元变现,观众要的是“边看边买”的便利——三头需求一碰头,YouTube再不跟进,可能就要被短视频平台抢走蛋糕了。这次测试的功能, 本质上就是在内容电商和传统广告之间搭座桥,让观众从“看个乐子”变成“顺便下单”,让视频从“内容消费品”变成“销售渠道”。

AI挑大梁:自动生成产品列表靠谱吗

这次功能的核心是“AI自动识别”, 听起来很黑科技,但实际效果还得打问号。技术原理上, YouTube的AI需要一边搞定三件事:看懂视频里是什么产品、匹配商品库里的链接、生成合适的展示文案。听着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坑不少。

先说说是识别准确率问题。如果视频里拍的是“某国潮品牌白色运动鞋”,商品库里可能有十几个相似款,AI会不会选错?或者更极端点,创作者拍的是“手作小众包包”,根本不在商品库里这时候AI是跳过还是乱塞链接?去年Instagram就试过类似功能, 主要原因是误判率高被创作者吐槽“视频里明明是猫粮,AI给我推了狗粮”,尴尬得不行。YouTube这次如果解决不了精准度问题,很可能重蹈覆辙。

接下来是用户体验的平衡。如果每个视频下方都挂满商品列表,会不会让原本质感满满的内容变得像淘宝详情页?观众刷视频是为了放松,不是为了逛商场,过度商业化可能导致跳出率飙升。特别是那些知识类、剧情类视频,硬塞产品列表反而会破坏内容氛围。YouTube得在“带货”和“体验”之间找个微妙的平衡点,不然可能两边不讨好。

开箱博主的狂欢?数据里的带货密码

虽然争议不少,但对一部分创作者这个功能简直是“及时雨”。特别是3C、美妆、家居这类“强种草”领域的博主,他们的视频天然适合挂商品链接。比如@TechGuru, 一个专门做手机暴力测评的博主,去年Q3开始尝试在视频里手动添加产品标签,后来啊带货量环比直接涨了200%。他后台的数据显示, 观众在看到他用锤子砸手机壳的片段时左下角商品链接的点击率会瞬间飙升——这种“沉浸式种草”的效果,比单纯的图文广告强太多了。

美国市场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eMarketer今年Q1的报告显示, YouTube电商相关的GMV已经达到70亿美元,占平台总流水的27%,其中Z世代女性的渗透率高达75%。也就是说 每4个在YouTube购物的美国人里就有1个是年轻女性,而且她们买东西不看品牌,就看“视频里有没有人用过”。这种消费习惯下自动生成产品列表如果能精准匹配,对创作者和品牌方都是双赢。

不过不是所有博主都能吃到这波红利。那些内容调性偏文艺、小众的博主,比如讲独立电影的、做手工陶艺的,他们的观众可能对购物链接不感冒。YouTube未来可能会根据内容类型推荐不同的功能, 比如知识类视频可以推“相关书籍链接”,美食类视频推“同款食材”,这种“场景化带货”可能比盲目挂商品更有效。

跨境卖家的机会:从“广告投放”到“内容种草”

对跨境电商YouTube这个功能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以前做跨境营销,要么是投YouTube广告,要么是找博主合作,成本高不说转化链路也长。现在好了 品牌方可以自己拍产品开箱视频,AI自动挂上购买链接,观众看完视频直接下单,整个流程从“看到广告”到“完成购买”可能就两三步,转化率能直接拉上去。

举个具体例子, 深圳一家做智能手表的跨境卖家,去年11月开始测试“视频+自动商品链接”的模式。他们没找大博主,而是找了50个粉丝量在1万-5万的中小博主,拍“智能手表7天续航实测”这类实用视频。AI自动识别出视频里的手表型号,挂上亚马逊和独立站的购买链接。后来啊三个月后独立站的转化率提升了35%,复购率主要原因是视频里的详细测评说明,也提高了18%。这个案例说明,中小卖家不用砸钱请头部网红,只要内容做得好,自动生成功能就能帮他们撬动精准流量。

当然跨境卖家也得。YouTube未来可能会在功能里加入“合规检测”模块, 帮创作者规避这些问题,但卖家自己也不能掉以轻心。

AI造物还是人工翻车:功能背后的隐忧

虽然前景看起来一片大好, 但“自动生成”这事儿,终究离不开人的把控。AI再厉害,也理解不了视频里的“语境梗”。比如一个搞笑博主拍视频吐槽“某牌充电宝充电慢”, AI要是自动挂上这个充电宝的购买链接,观众会不会觉得博主“收钱黑粉”?这种“语境错配”一旦发生,对创作者的口碑伤害是致命的。

还有创作者的“创作自自主权”问题。如果YouTube强制要求所有带商品的视频必须用自动生成列表,那创作者就没法自己选链接、写文案了。比如美妆博主可能想推某个小众品牌的口红,但商品库里只有大牌货,AI会不会“不听话”?去年TikTok就主要原因是强制使用官方选品链接,导致不少创作者抗议,再说说不得不开放自定义选项。YouTube这次如果步子迈太大,很可能会引发创作者的反弹。

更深层的问题是过度依赖AI会不会让内容变得“千篇一律”?如果所有视频的商品列表都长得一个样,观众看多了肯定会腻。好的内容电商应该是有温度的,比如博主用自己的真实体验去推荐产品,而不是冷冰冰的AI链接。YouTube或许可以保留“手动+自动”的双重模式, 让创作者自己选怎么用,这样才能既保证效率,又不失人情味。

未来趋势:视频电商的“下一站”在哪里

从长远看,YouTube这次测试的功能只是视频电商的“开胃菜”。未来可能会更卷, 比如结合VR技术,让观众“虚拟试穿”视频里的衣服;或者用AI生成“千人千面”的商品推荐,不同观众看到的商品列表完全不一样。甚至可能出现“直播+自动商品链接”的混合模式, 主播一边讲解,AI一边实时挂上相关产品,这种“无缝带货”的体验,想想就刺激。

但对普通创作者和卖家技术再先进,核心还是“内容”。观众之所以愿意在视频里买东西,本质上是信任创作者的专业度或者情感共鸣。自动生成功能只是工具,帮我们把信任变现得更高效而已。如果内容本身不行,再好的功能也救不了。所以与其盲目追新, 不如先把视频内容打磨好,让观众看完觉得“这博主靠谱”“这产品真不错”,那带货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再说说说个扎心的现实:YouTube这次能做成,很大程度上是“后知后觉”。TikTok和Instagram早就把视频电商玩明白了 YouTube现在发力,其实有点“亡羊补牢”的意思。不过好在用户基础和内容生态还在只要别把步子迈太大,别让商业味太冲,还是能分到一杯羹的。至于自动生成产品列表到底能不能成, 得看YouTube能不能解决“AI懂不懂人”这个终极问题——毕竟再厉害的技术,也得服务于人,不是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