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Facebook计划将Shops服务拓展至Marketplace和WhatsApp

Facebook Shops的野心:不止是社交电商的试水

AMZ123获悉,最近扎克伯格又憋了个大招——要把Facebook Shops往Marketplace和WhatsApp里塞。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毕竟社交平台搞电商已经不是新鲜事,但这次Facebook的玩法明显不一样。他们不只是想做个线上商城,而是想把整个社交生态变成交易闭环,从浏览到下单,一步到位。想想看, 以前你在Facebook刷到朋友晒的新款包,想买得跳转到别的网站;以后直接点开Shops,可能连砍价都不用,直接WhatsApp里跟卖家聊完就付款。这操作,确实有点东西。

从零到3亿:Shops上线一年的成绩单

去年5月Facebook推出Shops的时候, 很多人觉得这是跟风Instagram Shopping,毕竟人家早就在搞电商了。后来啊扎克伯格直接甩出一组数据:上线一年,Shops月活访客超过3亿,商铺数量达到120万家。这个数字背后其实是中小卖家的狂欢。美国加州的一个小众首饰品牌, 以前靠线下市集和Instagram引流,上了Shops后订单量直接翻了两倍,老板娘在采访里说“没想到Facebook也能当销售用”。

Facebook拟将 Shops服务
至「Marketplace」和「WhatsApp」
Facebook拟将 Shops服务 至「Marketplace」和「WhatsApp」

不过话说回来3亿月活看着吓人,但转化率到底怎么样?Facebook没细说 行业内有人估计平均转化率大概在2%-3%,跟专业电商平台比还有差距,但胜在流量便宜,获客成本可能只有亚马逊的一半。

Marketplace:闲置经济与电商的跨界融合

Marketplace对Facebook 本来就是个“二手集市”,用户在上面卖旧手机、家具,跟淘宝闲鱼差不多。但现在要把Shops塞进去,意思就变了——你不仅可以卖闲置,还能直接上新卖正品。这个操作有点像闲鱼突然允许商家开店,既想做C2C,又想做B2C,两边通吃。美国市场已经试水了 有个卖手工滑板的卖家,以前在Marketplace上只能卖二手板子,现在开了Shops,直接展示新款设计,订单从每周5单涨到30单。但问题也来了:用户打开Marketplace,到底是想淘便宜货,还是逛新品?体验会不会乱?Facebook想用算法分开展示,但实际效果还得看用户买不买账。

巴基斯坦案例:小卖家如何抓住Marketplace红利

2021年8月, Facebook在巴基斯坦推出Marketplace,当时不少本地商家觉得“老外平台不一定懂我们”。后来啊打脸来得太快——拉合尔的一个女装店, 以前靠朋友圈和WhatsApp接单,月销售额才2000美元,上了Marketplace后主要原因是本地女性喜欢在社交平台看穿搭,店铺流量暴增,三个月做到月销1.2万美元。更绝的是 Facebook还针对巴基斯坦市场做了本地支付接口,支持银行转账和现金 on delivery,这对没信用卡的年轻人太友好了。不过也有坑, 物流跟不上,订单延迟率高达20%,卖家得自己找本地快递合作,麻烦是真麻烦,赚钱也是真赚钱。

WhatsApp的电商化:熟人社交的变现密码

把Shops放进WhatsApp,这步棋走得比Marketplace更险。WhatsApp本来就是私域流量池,用户聊天、群聊、发文件,突然塞个购物功能,会不会让人反感?扎克伯格的想法是:熟人之间推荐商品最靠谱。你在WhatsApp群里看到朋友分享的Shops链接,点进去直接买,比在电商平台刷广告可信多了。巴西市场已经试水了 有个卖咖啡豆的农场主,以前靠WhatsApp接老客户订单,现在开了Shops,客户群里的链接分享后新客户转化率达到15%,比朋友圈广告高8个百分点。但WhatsApp的私密性也是个双刃剑, 用户最烦垃圾消息,Facebook得严格控制商家发广告的频率,不然分分钟卸载走人。

东南亚市场:WhatsApp电商的下一个战场

东南亚的WhatsApp渗透率有多高?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几乎人手一个,而且用户习惯在群里讨论“去哪买便宜”“哪个靠谱”。Facebook早就盯上了这块肥肉, 2022年初在印尼测试WhatsApp Shops,有个卖印尼传统糕点的商家,把Shops链接发到家族群,亲戚们转发后订单从每天50单飙到300单,老板乐得合不拢嘴。

但东南亚的支付是个大难题, 除了新加坡,其他国家信用卡普及率低,Facebook得跟本地电子钱包合作,比如印尼的DANA、菲律宾的GCash,不然用户付不了钱,一切都是白搭。再说一个, 语言障碍也得解决,马来语、泰语、越南语,商品描述、客服都得本地化,不然用户看不懂,怎么可能下单?

新功能加持:视觉搜索与AR试穿的想象空间

Facebook这次给Shops加了两个狠活:视觉搜索和AR试穿。视觉搜索就是你在Instagram刷到别人穿的衣服, 点一下就能找到同款;AR试穿更绝,不用去实体店,在家用手机摄像头就能试戴眼镜、口红。这两个功能要是真能做好,电商的“体验感”直接拉满。美国的一个眼镜品牌试用了AR试穿, 退货率从25%降到12%,用户说“不用戴错了再寄回去,省了时间和运费”。不过技术成熟度还是个问题,AR试穿的精度够不够?深色皮肤的人试口红颜色准不准?这些问题不解决,用户买账才怪。视觉搜索也面临类似问题,图片稍微有点偏差,可能就搜不到同款,反而让人更烦躁。

个性化广告:是精准投放还是隐私侵犯?

扎克伯格在Live Audio Room里说 Shops要加个性化广告,根据用户的购物行为推荐商品。这话听着不错,买过运动鞋就推荐运动服,买过护肤品就推荐面膜,精准又省心。但用户买不买账就是另一回事了。欧洲GDPR管得严,个性化广告必须用户同意,后来啊同意率不到30%。美国用户虽然没那么敏感,但也反感“我搜个保温杯,接下来全平台都是保温杯广告”。更麻烦的是数据平安, Facebook之前主要原因是 Cambridge Analytic 事件被罚了50亿美元,现在搞电商,收集更多用户消费数据,不怕再出幺蛾子?扎克伯格大概觉得,只要能赚钱,这点风险值得冒,但用户可不这么想。

挑战与隐忧:扩张背后的现实难题

Facebook把Shops往Marketplace和WhatsApp里塞, 听着很美好,但现实骨感得很。先说说是物流和客服,电商平台最头疼的就是这两块。Shops现在主要靠第三方物流,美国还好,东南亚、非洲这些地区,配送时效慢、丢件率高,用户体验差。客服更麻烦,WhatsApp里用户发个消息,商家可能几小时才回,订单黄了谁负责?接下来是竞争, 亚马逊、Shopee这些专业电商平台已经把用户习惯养成了凭什么要换到你Facebook上买东西?再说说是盈利模式,Shops现在对商家免费,但迟早要收佣金、广告费,中小卖家本来利润就薄,能扛得住吗?

中小卖家的焦虑:流量红利会被巨头稀释吗?

Shops刚上线的时候,中小卖家觉得机会来了免费开店、流量扶持,多好。但现在扩张了商家越来越多,流量是不是就变少了?美国的一个手工艺品卖家就抱怨:“以前一天有50个访客, 现在有500个,但订单量没涨多少,主要原因是大家都抢着发广告,不投钱根本没人看。”Facebook的算法确实偏重大商家和付费广告,小卖家没钱投,只能靠内容吸引流量,难度直线上升。更气人的是平台规则改来改去,今天说支持个人卖家,明天又说必须是企业资质,搞得卖家晕头转向。这种“过河拆桥”的操作,迟早会让中小卖家心寒。

行业启示:Facebook的棋局给跨境电商什么启示

Facebook搞Shops, 表面是做电商,实际是在抢用户的时间。用户在Facebook上停留的时间越长,广告价值就越高。对跨境电商 这事儿有两面启示:好的是社交电商确实能降低获客成本,特别是对中小卖家,不用花大价钱投广告,靠内容就能吸引精准用户;坏的是平台规则越来越严,流量越来越贵,想靠“捡漏”赚钱的时代过去了。再说一个, 私域流量变得更重要,WhatsApp、Messenger这些工具得好好利用,把公域流量引到私域,才能不受平台算法影响。比如泰国的一个美妆卖家, 把Facebook的Shops流量导到WhatsApp群,定期发优惠、做互动,复购率比普通客户高40%,这就是私域的价值。

差异化策略:中小卖家如何避开正面竞争

跟亚马逊、 Shopee这些大平台拼价格、拼物流,中小卖家肯定拼不过。但Facebook的优势是社交属性,卖家得把这个用好。比如卖服装的, 可以多拍穿搭视频,在Instagram Reels上发,吸引年轻用户;卖食品的,可以在WhatsApp群里分享食谱,用户觉得有用自然会买。有个卖手工皂的卖家, 别家都在拼成分,她拍“制作过程”的视频,展示原材料、工人手作,粉丝觉得真实订单量反而比拼价格的商家高20%。差异化不是喊口号,而是真的站在用户角度想:他们为什么要在你这里买?是主要原因是便宜?还是主要原因是你懂他们?想清楚这个问题,才能在Facebook的电商棋局里活下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