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er涉足DTC品牌业务,领投New
Naver押注日韩DTC, 这盘棋比想象中复杂
最近跨境电商圈子里一条消息像小石子砸进平静的湖面——韩国互联网巨头Naver领投了日韩电商品牌聚合商New Vessel的种子轮融资。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哦,又一个巨头进场了”,但如果你细挖下去会发现,这事没那么简单。Naver不是随便砸钱的主, 它选的New Vessel也不是普通的小作坊,这背后藏着日韩电商市场被长期低估的潜力,也藏着品牌聚合模式在特殊文化土壤里的风险。
从“慢半拍”到“急刹车”:日韩电商的矛盾体
说起日韩电商, 多数人的印象是“发达”:2021年日本市场规模1440亿美元,韩国1210亿美元,加起来比整个英国还大。但你仔细去看,这两个市场的DTC品牌生态,却像个“慢半拍”的老式钟表。欧美那边,Thraso、Perch这些聚合商已经把收购小品牌、规模化运营玩得溜溜的,日韩呢?直到2021年9月,New Vessel才冒出来成了首个专注日韩市场的品牌聚合商。这种反差,不是市场不行,是“水土不服”。

日韩消费者有多“挑剔”?举个例子, 日本买个手机壳,不仅要看材质,还要看是不是符合“和风”设计,包装上有没有日文说明,客服能不能用敬语回复。韩国消费者更直接,价格高一分可能直接放弃,但对“网红同款”的追捧又到了极致。这种“既要又要”的需求, 让很多美国小品牌望而却步——他们擅长用流量砸出销量,但搞不定日韩的“本地化细节”。New Vessel的CEO Jaebin Lee之前是讼师, 做过十年并购,在日本乐天和韩国Coupang待过他肯定知道这点,所以才敢说要做“双向桥梁”:帮美国品牌搞定日韩,也帮日韩品牌杀回美国。
New Vessel的“小算盘”:100万美元起收, 赌的是利润率
New Vessel这次融了多少钱没说但CEO Jaebin Lee给的目标很明确:专门收购年收入100万美元以上、利润率15-30%的品牌,对价100-200万美元。这个数字背后藏着他们对“优质标的”的苛刻要求。为啥不是更大牌的品牌?主要原因是日韩市场里 能稳定赚钱的小品牌,要么是“隐形冠军”,要么是“细分网红”,这些品牌不缺销量,缺的是规模化运营能力——这正是New Vessel想补的短板。
拿他们刚合作的手机配件品牌Spigen Spigen在欧美市场做得不错,但在日本一直没打开局面原因就是不懂日本消费者对“防摔性能”的极致追求,也没搭上日本本土的电商渠道。New Vessel接手后 第一件事不是扩大推广,而是带着供应链团队去日本调研,把Spigen的热销款重新做“日版测试”——比如加厚边框,调整按键位置,甚至包装上印上“日本制造”的标识。这种“小手术”,看似麻烦,但能让品牌在日韩市场多活三年。Jaebin Lee说 2022年上半年他们重点就是收购,6月还要A轮融资,这节奏,像是在和时间赛跑。
巨头入场:Naver的“焦虑”与野心
为什么是Naver?这事儿得从Naver的老本行说起。Naver是韩国版的“谷歌+亚马逊”,搜索、电商、社交样样沾,但近几年它有点“焦虑”。韩国市场就这么大, 本土电商增长放缓,它想往海外走,但东南亚、欧洲的竞争太激烈,不如先啃下家门口的日韩市场。投资New Vessel, 表面是“支持DTC品牌”,实际是给自己铺路——等New Vessel收购了足够多的品牌,Naver可以直接把这些品牌接入自己的电商平台,形成“品牌聚合+流量分发”的闭环。
这招棋,Thraso也在走。2021年3月,Thrasio就在日本开了办事处,但进展好像没想象中顺利。有行业人士透露,Thrasio在日本收购的第一个品牌,主要原因是没处理好“退货率”问题,半年内亏了30%。反观New Vessel, 他们专门从Coupang挖来了供应链专家,就是来解决“退货”和“履约”的痛点。Naver看中的,可能就是这种“本地基因”——它不是空降的资本,而是懂日韩市场的“自己人”。
品牌聚合的“伪命题”:规模化真的能降本增效?
聊了这么多机会,也得泼盆冷水。品牌聚合模式在日韩,真的行得通吗?欧美市场之所以能跑通Thraso, 是主要原因是那里有成熟的“小品牌孵化器”——无数创业者用Shopify建站,靠Facebook广告起量,卖到100万美元销售额就等着被收购。日韩呢?很多小品牌根本不上Shopify,它们靠的是线下渠道,或者本土电商平台,数据不透明,收购难度大。
再说运营。聚合商收购品牌后通常会统一做广告投放、供应链管理,但日韩市场的广告逻辑和欧美完全不一样。比如日本的Google Ads, 关键词出价比欧美高30%,而且更看重“长期品牌曝光”;韩国的Naver搜索,用户更习惯看“博客推荐”而不是直通车广告。New Vessel说要招“营销专家”,但招谁?是懂欧美广告的,还是懂日韩本土的?这中间的“转换成本”,可能比想象中高得多。
双向扩张的“陷阱”:美国品牌进日韩, 比想象中难十倍
New Vessel最吸引人的点,是“双向扩张”——既帮美国品牌进日韩,也帮日韩品牌进美国。但现实是这两个方向都像“钢丝绳”。先说美国品牌进日韩, 举个例子,美国有个卖户外装备的品牌,在欧美靠“性价比”火了但拿到日本,消费者嫌“不够精致”,拿到韩国,嫌“设计不够潮”。New Vessel说要做“本地化改过”,但改过需要时间,品牌方等得起吗?收购时承诺的“30%利润增长”,可能主要原因是改过周期拉长,变成“20%亏损”。
再说日韩品牌进美国。日韩品牌自带“文化光环”, 比如日本的“匠人精神”,韩国的“K-POP时尚”,但在美国市场,这些光环可能变成“包袱”。美国消费者要的是“快”和“便宜”, 日本品牌讲究“慢工出细活”,供应链跟不上;韩国品牌追求“爆款迭代”,但美国市场的退货率高、库存压力大。New Vessel说要把日韩品牌的“文化溢价”转化为“市场溢价”, 但溢价的前提是“卖得动”,卖不动,溢价就是“溢价税”。
数据不会说谎:日韩DTC品牌的“生死线”在哪?
行业里有个共识:DTC品牌的“生死线”是利润率。低于15%,基本就是“给打工”;高于30%,才算“真赚钱”。New Vessel专门收15-30%利润率的品牌, 看起来很稳妥,但日韩市场的特殊性,让这条线变得模糊。日本市场的“高运营成本”是出了名的——仓库租金比欧美高40%, 物流费用高25%,客服人力成本高30%。一个在美国利润率20%的品牌,拿到日本,可能直接掉到10%以下。
韩国市场呢?流量成本高得吓人。Naver的平均点击比Google Ads高35%,Kakao的社交广告更是贵。很多韩国小品牌,看着销售额不错,但一算广告费,利润就剩个零头。New Vessel说要“优化供应链”, 但供应链优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收购前没算清楚“隐性成本”,收购后可能就成了“无底洞”。有数据显示, 2021年日韩电商品牌的“平均生命周期”只有2.3年,比欧美的3.5年短得多,这意味着聚合商必须“快进快出”,但“快”往往伴因为“风险”。
差异化破局:New Vessel的“杀手锏”不是钱, 是“关系”
既然规模化难、双向扩张险,New Vessel凭什么赢?可能它的“杀手锏”不是钱,而是Naver给的“关系网”。Jaebin Lee之前是讼师,做过很多日韩企业的并购案,手里肯定有不少“人脉资源”。比如收购品牌时 能通过行业朋友拿到“内部数据”;对接渠道时能直接找上乐天、Naver的高层谈合作;遇到政策问题,能通过Naver的政府关系快速解决。这些“软资源”,是Thrasio这种“外来者”比不了的。
还有一点, New Vessel强调“品牌管理+营销+供应链”三位一体,不是简单收购后“甩手掌柜”。他们会派团队入驻被收购品牌,一起做产品规划、营销活动,甚至帮品牌对接中国的供应链。这种“深度绑定”,虽然慢,但能让品牌真正“活下来”。比如他们帮一个日本母婴品牌对接了中国代工厂, 把产品成本降低了20%,利润率直接从15%冲到25%,这种“实打实”的改过比喊口号有用多了。
未来已来:日韩DTC聚合,是风口还是陷阱?
说到底,Naver领投New Vessel,更像是一次“试探”。日韩电商市场就像一块“肥肉”,但上面插满了“刀”——文化差异、运营成本、竞争壁垒。品牌聚合模式在这里 能不能跑通,还得看New Vessel能不能把“本地化”做到极致,能不能把“双向扩张”的坑一个个填平。
对其他玩家这事儿也未必没机会。比如可以专注“单边扩张”, 只帮日韩品牌进美国,避开“双向”的复杂;或者深耕“垂直品类”,比如只做美妆、只做3C,不做“大而全”。但不管怎么选, 有一点是肯定的:日韩市场的DTC品牌,已经不是“小打小闹”的时代了要么“做深”,要么“做精”,想靠“资本砸钱”快速收割,恐怕只会撞得头破血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