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C品牌如Shapermint
Shapermint的社媒“豪赌”:从FB/IG到TikTok/Pinterest的预算游戏
Shapermint最近几年的操作, 说真的,像在玩一场高风险的渠道赌局。这家2018年才成立的美国塑身内衣DTC品牌, 母公司Trafilea手握600万客户,这数字听着挺唬人但放在DTC赛道里早不算新鲜事。真正让人玩味的是他们最近两年在社媒平台上的预算大挪移——2020年初还被曝出把80%营销预算砸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 转眼到了2021年底,TikTok上的广告费直接翻了两倍,Pinterest更是涨了2到5倍。这种急转弯背后藏着DTC品牌普遍的焦虑:流量红利在变,用户注意力在跑,渠道不跟上,就只能等死。
2020年:FB/IG的“流量舒适圈”
2020年的Shapermint, 和大多数DTC品牌一样,对Facebook和Instagram有种路径依赖。这两个平台广告体系成熟,用户基数大,投放起来“顺手”。那时候CMO提罗基的想法很朴素:先把品牌知名度做起来再靠Retargeting把潜在消费者拽进购物车。FB/IG的算法懂用户,也懂广告主,精准投放加上像素追踪,转化率看得见摸得着。问题是这种舒适圈舒服得太久了舒服到团队忘了——用户早就不只在FB/IG刷内容了。

2020年秋天Shapermint突然加大电视广告投放,这一下让行业看懵了。电视?那个被认为是“传统媒体活化石”的渠道?提罗基当时的解释是“多层面扩大潜在消费者群体”,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FB/IG流量见顶后的慌不择路。电视广告贵得离谱,且难以追踪效果,砸下去的钱像泼出去的水,连响声都听不见多少。果然 据Kantar数据,2020年1-9月Shapermint在媒体上的广告支出还高达130万美元,到了2021年同期,直接砍到40万美元——这哪是“扩大群体”,分明是“及时止损”。
2021年底:TikTok的“流量新大陆”
2021年底的Shapermint,突然像换了个人。TikTok和Pinterest成了新宠, 提罗基公开说“要当先行者,了解消费者喜好,满足多样化需求”。这话没错,但先行者的代价往往是交学费。TikTok那时候的算法还像个“黑箱”,广告主们摸不着头脑,只能跟着KOL和创作者的屁股后面投。Shapermint的策略是“创作者+付费广告”双管齐下 每隔2-3天上新一个营销活动,试图用高频曝光把品牌刻进用户脑子里。问题是用户真的吃这一套吗?
Pinterest的玩法又不一样。这个平台更像是“女性灵感搜索引擎”,用户主动搜索塑身、穿搭相关内容,精准度确实高。但Shapermint在Pinterest上几乎没怎么投KOL, 主攻付费广告,提罗基的理由是“用户喜好差异,得用不同方式触达”。这话听着有道理, 但Pinterest上的用户更信任真实体验,KOL种草的转化率其实比硬广高不少——Shapermint是不是又走了弯路?
预算转移背后的“用户画像断层”
Shapermint的渠道迁移,本质上是“用户画像断层”的倒逼。FB/IG上的用户越来越“老”,对广告的免疫力越来越强,同样的预算,曝光量上去了点击率却往下掉。TikTok和Pinterest的用户呢?年轻,女性为主,对“塑身”这种需求更敏感,但她们讨厌硬广,喜欢“被种草”而不是“被推销”。提罗基说“不同平台用户喜好差异, 必须广泛触点”,这话没错,但“广泛”不等于“盲目”,用户画像都没摸透,就把预算砸过去,和闭眼扔飞镖有什么区别?
更讽刺的是 Shapermint在TikTok上每周让用户看到3-5次广告,美其名曰“让消费者理解价值”,后来啊呢?用户早就被信息轰炸到麻木了。广告主总以为“多看几次就记住”,可现在的用户注意力比金子还短,看多了只会划走,甚至拉黑。这种“以量取胜”的思路,早就该被淘汰了。
TikTok与Pinterest:不是所有流量都值得追
TikTok和Pinterest成了DTC品牌的“流量新大陆”, 但这片大陆上的黄金,不是随便捡的。Shapermint把预算往这两个平台搬,其他DTC品牌也跟着冲,后来啊呢?流量是多了转化率却没见涨。问题出在哪?很多人说“平台算法不行”,其实是他们根本没搞懂这两个平台的“流量脾气”。
TikTok:算法懂你, 但用户不买账
TikTok的算法确实牛,能精准把推给你的内容送到你眼前。但算法懂你,不代表用户会为广告买单。TikTok用户来这儿是为了“乐子”,不是“购物”。你刷到一个搞笑视频,下面突然插个“买塑身衣立减50”的广告,什么感觉?反胃。Shapermint在TikTok上投广告, 却没把“广告内容”变成“内容广告”,用户划走的速度比翻书还快。
2022年有个数据, 某家居DTC品牌在TikTok上投了100万广告,曝光量500万,点击率0.8%,转化率0.1%,算下来一个订单成本高达2000块。这还是好的,有些品牌更惨,钱花了连个咨询都没有。Shapermint的情况估计也差不多, 不然不会在2021年把广告预算从130万砍到40万——他们肯定算过这笔账,TikTok的流量看着热闹,但“性价比”真的低。
Pinterest:精准是精准, 但用户“想看”不等于“想买”
Pinterest的用户画像确实精准,女性为主,搜索“塑身”“穿搭”“显瘦”这类关键词的,都是潜在消费者。但“搜索”和“购买”之间隔着十万八千里。用户搜“塑身衣推荐”,是想找“哪种好用”,不是想“现在就下单”。Shapermint在Pinterest上主投付费广告, 却忽略了“内容种草”,用户看到广告点了进去,发现还是卖货,立马就走。
反观某内衣DTC品牌, 在Pinterest上不做硬广,而是找KOL分享“塑身衣穿搭技巧”,视频里自然带出产品链接,转化率比硬广高3倍。这说明什么?Pinterest用户需要的是“解决方案”,不是“推销”。Shapermint只看到平台的精准流量,却没看到用户的真实需求,这钱花得,冤不冤?
流量陷阱:CPM上涨, 效果却没涨
普查尔斯基说“CPM会增加,但平台在改进广告服务,让投入物有所值”,这话听着像平台在画饼。事实是TikTok和Pinterest的CPM这两年涨了不止一倍,但广告主的转化率却没涨多少。为什么?主要原因是流量多了竞争者多了用户对广告的容忍度却低了。你花同样的钱, 以前能触达1万用户,现在只能触达8000,而且这8000里有一半是“无效曝光”——用户划一眼就走了。
Shapermint在2021年把Pinterest广告投增加2-5倍, 但Kantar没跟踪社媒数据,我们不知道具体效果。不过从母公司Trafilea的财报能看出点端倪:2021年Q3营收增长放缓,说明社媒投入没带来预期的销售增长。这印证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不是所有平台流量都值得追,盲目跟风的后来啊,就是“流量多了利润少了”。
付费广告还是KOL?Shapermint的“双轨制”摇摆
Shapermint在社媒营销上, 一直玩着“付费广告+KOL”的双轨制,但这两条轨道没并排走,反而像在“左右互搏”。TikTok上说要围绕创作者和KOL社区, 后来啊主要还是靠付费广告;Pinterest上几乎不投KOL,主攻付费广告。这种摇摆,暴露了DTC品牌在KOL营销上的普遍困惑:到底信KOL,还是信算法?
TikTok:KOL是“敲门砖”,付费才是“主力军”?
2021年底以来 Shapermint在TikTok的策略是“围绕创作者和KOL社区展开”,但提罗基又补充说“扩大用户群体的主要渠道依然是付费广告”。这话前后矛盾,说白了就是KOL试试水,真金白银还得砸付费广告。为什么?主要原因是KOL营销的效果太“玄”了。你找了个百万粉KOL拍视频, 点赞10万,后来啊链接点击量才2000,转化率0.1%,这钱花得,比买彩票还刺激。
Shapermint可能也吃过这种亏。2022年他们和几个中腰部KOL合作,后来啊转化率低到让团队怀疑人生。于是他们把预算转向付费广告,虽然CPM高,但至少曝光量可控。问题是付费广告在TikTok上越来越“卷”,同样的预算,以前能排首页,现在可能连第三页都上不去。这种“KOL不敢投,付费投不起”的窘境,Shapermint陷进去了其他DTC品牌也没好哪去。
Pinterest:KOL的“沉默”与付费的“喧嚣”
Pinterest上, Shapermint对KOL几乎“绝缘”,提罗基说“主要通过付费广告宣传”。原因可能是Pinterest的KOL生态不如TikTok成熟,用户对KOL的信任度也没那么高。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团队没摸透Pinterest用户的“种草逻辑”。Pinterest用户喜欢“真实体验”,KOL分享的“日常穿搭”“塑身前后对比”,比硬广更有说服力。Shapermint没意识到这点,把钱都砸在付费广告上,等于浪费了平台的“内容基因”。
反观某服装DTC品牌, 在Pinterest上找小众KOL分享“塑身衣搭配日记”,视频里不直接推产品,而是说“这件让我自信了很多”,后来啊评论区一堆“求链接”,转化率比硬广高2倍。这说明,KOL在Pinterest上不是“没用”,而是你没用对。Shapermint的“沉默”,其实是错失了低成本种草的机会。
双轨制的“伪命题”:谁才是ROI之王?
Shapermint的“双轨制”,本质上是在“短期效果”和“长期品牌”之间摇摆。付费广告见效快,能立刻看到曝光和点击;KOL营销见效慢,但能沉淀品牌口碑。问题是DTC品牌往往等不了“长期”,他们需要立刻看到销售增长。于是预算就流向了付费广告,KOL成了“点缀”。这种模式短期内能撑住数据,但长期来看,品牌会失去“温度”,变成一个只会“卖货”的机器。
2021年, Warby Parker在社媒营销上做了个实验:把50%预算从付费广告转向KOL,后来啊品牌搜索量增长30%,复购率提升15%。这说明,KOL不是“伪命题”,而是能带来长期价值的“真命题”。Shapermint的摇摆, 暴露了他们对“ROI”的短视——只看眼前的点击和转化,却忽略了品牌资产的积累。
数据迷雾:40万美元 vs 130万美元,谁在说谎?
Kantar的数据像一记重锤, 砸在Shapermint的营销神话上:2021年1-9月,广告支出40万美元,相比前年同期的130万美元,断崖式下跌。提罗基说这是“减少整体预算、向新渠道转移”,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哪是“转移”,分明是“缩编”。130万美元到40万美元,少了70%,就算全投到TikTok和Pinterest,也填不上这个窟窿。数据不会说谎,但数据背后的“故事”,往往藏着猫腻。
预算削减:是“战略转移”还是“增长乏力”?
Shapermint母公司Trafilea的财报显示, 2021年Q3营收同比增长放缓至15%,而2020年同期是35%。这说明什么?社媒预算的“转移”,没带来预期的增长。130万美元砸在FB/IG上, 至少能保证稳定的流量和转化;40万美元分散到TikTok、Pinterest、电视,后来啊每个平台都“吃不饱”,效果自然差。提罗基说的“战略转移”,更像是“增长乏力”后的自我安慰。
更讽刺的是Kantar只跟踪了“媒体广告支出”,没算社媒平台的“KOL合作费用”。如果加上这部分,Shapermint的总营销成本可能没降多少,只是“明降暗升”而已。这种“数字游戏”, 在DTC圈里太常见了——用“预算减少”包装“增长放缓”,用“渠道转移”掩盖“策略失败”。
数据陷阱:曝光量≠品牌声量, 点击率≠转化率
Shapermint在TikTok上广告曝光量增加了点击率却没涨;Pinterest上用户精准了转化率却没升。这说明什么?数据是“虚”的。很多DTC品牌沉迷于“曝光量”“点击率”这些虚荣指标,却忽略了“转化率”“复购率”这些核心指标。Shapermint可能也掉进了这个陷阱, 以为“流量多了=品牌火了”,后来啊发现“流量多了退货也多了”。
2022年, 某美妆DTC品牌在TikTok上投放了200万广告,曝光量1亿,点击率2%,但转化率只有0.3%,退货率高达40%。这说明,无效流量越多,成本越高,利润越薄。Shapermint的40万美元预算, 如果只追求曝光量,很可能也陷入这种“数据狂欢”的陷阱——看起来光鲜,实则亏本。
数据背后的“用户冷漠”:广告看得多, 买得少
Shapermint说“每周让用户看到3-5次广告,能更好传递价值”,但用户真的买账吗?调查显示,2022年用户对社媒广告的容忍度降到历史最低,68%的用户表示“看到广告会直接划走”。Shapermint的高频曝光,可能适得其反——用户看多了反而记住的是“烦”,不是“品牌”。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Shapermint没搞清楚“用户触点”和“用户购买”之间的距离。社媒广告是“触点”,但不是“购买按钮”。用户看到广告,可能只是“感兴趣”,但不会立刻下单。需要“内容种草”“用户评价”“信任背书”等一系列动作,才能完成“种草-拔草”的闭环。Shapermint只顾着“曝光”,却忽略了“转化链路”的搭建,数据自然好看不起来。
DTC品牌的渠道焦虑:迁移还是深耕?
Shapermint的渠道迁移,不是个案,而是整个DTC行业的“集体焦虑”。FB/IG流量见顶,新平台层出不穷,品牌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撞,后来啊撞得头破血流。到底是“迁移”到新平台,还是“深耕”老平台?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盲目迁移=找死,不迁移=等死。
迁移陷阱:从“流量红利”到“流量内卷”
2020年, TikTok还是“流量洼地”,广告CPM才5美元;到了2022年,CPM涨到20美元,流量却越来越“卷”。品牌扎堆投放,用户被信息轰炸,后来啊“流量红利”变成了“流量内卷”。Shapermint在2021年底冲进TikTok, 刚好赶上“内卷”的开始,难怪预算越投越少,效果越来越差。
反观某宠物DTC品牌, 没有跟风TikTok,而是深耕FB/IG的“兴趣社群”,通过用户UGC内容积累10万精准粉丝,转化率比行业平均高20%。这说明,“迁移”不是万能的,“深耕”才是王道。品牌应该先问自己:老平台的流量还有没有价值?用户画像是否还匹配?而不是盲目追逐“新平台”的噱头。
深耕难点:老平台的“用户疲劳”如何破解?
不迁移,不代表可以“躺平”。FB/IG的用户越来越“老”,对广告的免疫力越来越强,怎么破解“用户疲劳”?答案是:“内容化广告”。把广告做成用户喜欢的内容, 比如FB/IG的“Reels”,TikTok的“短视频”,让用户“愿意看”,而不是“被迫看”。Shapermint2020年在FB/IG上投的硬广, 用户早就看腻了如果能换成“塑身前后对比”的短视频,效果可能完全不同。
2021年, 某家居DTC品牌在FB/IG上把硬广改成“用户改过家”的短视频系列,曝光量增长50%,转化率提升15%。这说明,老平台不是“不行”,是“玩法不行”。品牌需要跳出“广告思维”,进入“内容思维”,才能破解“用户疲劳”的难题。
破局关键:从“渠道思维”到“用户思维”
无论是迁移还是深耕,核心都是“用户思维”。品牌不应该问“哪个平台流量多”,而应该问“我的用户在哪个平台”。Shapermint的目标用户是25-35岁女性, 她们既刷TikTok,也逛Pinterest,还在FB/IG看闺蜜分享。与其把预算分散到多个平台,不如聚焦用户“最常停留”的平台,做“深度触达”。
比如 Shapermint可以针对TikTok用户做“搞笑穿搭挑战”,针对Pinterest用户做“塑身衣搭配指南”,针对FB/IG用户做“用户真实故事”。不同平台,不同内容,但核心都是“用户需求”。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渠道策略,比盲目迁移靠谱得多。
Warby Parker与Allbirds:老玩家的社媒智慧
提到DTC品牌的社媒营销,绕不开Warby Parker和Allbirds这两个“老玩家”。它们从2010年就开始在欧美掀起DTC浪潮, 那时候社交媒体还没这么卷,它们却已经摸清了“用户+内容+渠道”的玩法。Shapermint应该向它们学点什么而不是盲目跟风新平台。
Warby Parker:社媒=用户对话, 不是广告牌
Warby Parker的社媒策略,核心是“用户对话”。它不做硬广,而是鼓励用户分享“试戴眼镜”的照片,转发有礼,评论区秒回用户问题。这种“把用户当朋友”的做法,让它积累了大量忠实粉丝,社媒转化率比行业平均高30%。Shapermint如果也能放下“广告架子”, 和用户做“真实对话”,而不是每周刷3-5次硬广,效果肯定会好很多。
Allbirds:内容种草+场景营销, 让用户“想买”
Allbirds的社媒内容,主打“场景化种草”。它不直接说“鞋舒服”, 而是拍用户“穿Allbirds逛公园”“上班”“旅行”的视频,让用户在“场景”中感受产品的舒适。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营销,比硬广更有说服力。Shapermint可以学学, 把“塑身衣”放进“约会”“面试”“健身”等场景,让用户觉得“我需要它”,而不是“它在卖我”。
老玩家的共同点:慢即是快, 少即是多
Warby Parker和Allbirds的社媒营销,都不追求“短期爆发”,而是“长期积累”。它们不追热点,不投KOL,只做“用户喜欢”的内容。这种“慢”的打法,反而让它们建立了强大的品牌护城河。Shapermint的“快”——快速迁移渠道、 快速投放广告、追求快速转化,看起来很高效,实则根基不稳。不如学学老玩家,“慢下来”,把用户做透,把品牌做厚。
未来战场:动态预算调配下的用户触点拼图
DTC品牌的社媒营销, 未来不是“选平台”的问题,而是“拼用户触点”的问题。用户不是活在单一平台, 而是活在“社媒生态”里——早上刷TikTok,中午逛Pinterest,晚上刷FB/IG。品牌需要做的, 不是把预算砸到某个平台,而是像拼图一样,把不同平台的“用户触点”拼起来形成“全链路覆盖”。
动态预算:根据“ROI”调配, 不是“跟风”调配
未来的社媒预算,应该是“动态”的——哪个平台ROI高,就多投;哪个平台ROI低,就少投。比如如果Pinterest的转化率比TikTok高20%,预算就应该向Pinterest倾斜。Shapermint现在的“双轨制摇摆”,本质上是“拍脑袋”决策,而不是“数据驱动”决策。未来需要建立“实时数据监测系统”,让预算跟着ROI走,而不是跟着“平台热度”走。
用户触点拼图:从“单点触达”到“全链路覆盖”
用户从“看到广告”到“完成购买”,需要经过“认知-兴趣-购买-复购”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用户在不同平台的“触点”不同。比如 认知阶段可能靠TikTok的KOL种草,兴趣阶段靠Pinterest的内容搜索,购买阶段靠FB/IG的Retargeting,复购阶段靠邮件营销。品牌需要把这些“触点”拼起来形成“全链路覆盖”,而不是“单点触达”。Shapermint现在只顾着“曝光”,却忽略了“全链路”,难怪转化率上不去。
品牌温度:社媒不是“卖货渠道”, 是“用户关系渠道”
未来的社媒营销,核心不是“卖货”,而是“建立用户关系”。品牌需要通过社媒,和用户做“朋友”——倾听他们的需求,回应他们的吐槽,分享他们的快乐。Shapermint如果把社媒当成“卖货渠道”, 用户只会划走;如果当成“用户关系渠道”,用户才会留下来甚至主动帮你传播。这种“品牌温度”,才是DTC品牌最核心的竞争力。
Shapermint的社媒“豪赌”,还在继续。但这场赌局里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懂用户”的赢家。与其盲目迁移渠道, 不如深耕用户需求;与其追求曝光量,不如提升转化率;与其做“广告机器”,不如做“用户朋友”。社媒营销的本质,从来不是“渠道的游戏”,而是“用户的游戏”。谁能读懂用户,谁就能赢到再说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