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Selly完成260万美元Pre

越南社交电商的新玩家:Selly凭什么拿到260万美元?

最近东南亚创投圈有个消息挺有意思——越南社交电商平台Selly刚拿到260万美元Pre-A轮融资, 投资方名单里CyberAgent Capital、Do Ventures这些名字不算陌生,但更让人好奇的是一个上线才10个月的新平台,凭什么能让资本愿意砸钱?要知道越南电商市场一直被贴上“慢热”的标签, 电商采用率只有4.5%,连印尼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城市化率也是东南亚最低的35%。Selly到底踩中了什么风口,还是说这又是一场“下沉市场”的资本狂欢?

从0到30万卖家:10个月的“野蛮生长”背后

先说说Selly的数据,确实够亮眼。运营10个月,商品总值增长了300倍,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个月翻10倍,这种增长速度放在任何行业都算得上“恐怖”。更关键的是它的用户构成——30万个转售商里 80%来自二、三线城市,大部分是家庭主妇和疫情后失业的待业人员。这些人群有个共同点:时间碎片化、资金有限、想赚点零花钱但没太多创业经验。Selly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零门槛”的入口:不用囤货, 不用懂运营,只要在平台上选品,分享到WhatsApp或Facebook,有人下单就坐等收佣金。

越南社交商务平台「Selly」完成260万美元Pre-A轮融资
越南社交商务平台「Selly」完成260万美元Pre-A轮融资

河内的一位家庭主妇Nguyen Thi Mai的故事挺典型。2021年5月她加入Selly, 一开始只是分享些母婴用品,给邻居们代购,现在每月稳定能赚1500美元——这已经超过越南很多城市白领的工资了。类似的故事在Selly平台上并不少见, 平台数据显示,个体卖家平均月收入能达到1500美元,对低线城市人群这确实是个不小的诱惑。但问题来了这种“分享式”卖货能持续多久?当所有人都开始分享同款商品,同质化竞争会不会让佣金越压越低?

低线城市创业“风口”:越南电商的“洼地效应”

为什么是越南?为什么是Selly?得先看看越南的电商现状。越南电商采用率4.5%,印尼18%,中国35%,这个差距背后其实是基础设施和消费习惯的双重滞后。越南城市化率只有35%, 大部分人口还分布在乡镇和农村,这些地方的物流成本高、支付习惯保守,传统电商很难渗透。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意味着巨大的“洼地效应”——当一线城市市场饱和,低线城市就成了蓝海。

社交电商恰好能绕过传统电商的短板。越南人特别依赖社交关系网, WhatsApp和Facebook的渗透率超过90%,买东西前喜欢问问朋友推荐,这种“熟人经济”为社交电商提供了天然土壤。Selly的模式就是把电商“社交化”:让每个用户都变成“分销节点”, 过成功,但在越南,Selly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不过越南的低线市场也有“坑”。比如支付问题, 很多人 still习惯现金交易,Selly需要和本地支付渠道深度合作;还有物流,偏远地区的配送时效可能要3-5天这会影响购物体验。Selly虽然解决了“卖货”的门槛,但“履约”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零门槛”社交电商:Selly的轻资产创业模式

Selly的商业模式其实很简单,就是“轻资产创业沙盒”。平台对接了数百家供货商,卖家不用进货、不用囤货、不用打包发货,只需要选品、分享、收佣金。消费者下单后Selly负责供应链和售后卖家坐享分成。这种模式对个体卖家来说几乎是“零风险”,但对平台挑战在于如何保证供应链的稳定和售后效率。

举个例子, 一个家庭主妇在Selly上选了一款越南传统手工艺品,分享到家庭群,有人下单后Selly需要从供货商那里调货、打包、发货,还要处理可能的退换货。整个过程如果出现延迟,卖家的信誉就会受损。所以Selly的Pre-A轮融资, 很大一部分会用在优化供应链和物流系统上,毕竟“轻模式”不代表“无服务”,履约能力才是社交电商的护城河。

再说一个, Selly还和供货商达成了“成功交付才收费”的合作模式,这相当于把风险和平台绑定在一起。供货商愿意这么做, 看中的是Selly的社交裂变能力——通过30万个卖家的分享,能快速触达传统电商难以覆盖的低线城市用户。这种“平台-供货商-卖家”的三方共赢模式,让Selly在资源整合上有了更多想象空间。

数据说话:社交电商在东南亚的真实增长潜力

埃森哲的报告显示, 全球社交电商规模预计从2021年的4920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1.2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是传统电商的3倍。这个数据背后是东南亚市场的爆发潜力。印尼、越南、菲律宾这些国家,年轻人口占比高,社交媒体使用时长全球领先,社交电商的土壤越来越肥沃。

但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又不一样。印尼电商采用率18%, 城市化率56%,社交电商竞争已经白热化;越南电商采用率4.5%,城市化率35%,看似是“洼地”,但基础设施薄弱;泰国和马来西亚城市化率高,但市场相对成熟。Selly选择越南, 看中的就是“低垂的果实”——当印尼的社交电商巨头们还在内卷时越南的低线城市还是一片蓝海。

不过数据也不能全信。2021年东南亚社交电商融资金额超过50亿美元,但真正盈利的平台寥寥无几。很多平台靠补贴烧用户,一旦融资断档,增长就戛只是止。Selly的300倍增长固然亮眼,但要看“含金量”——是靠补贴还是靠真实的用户需求?是靠单次爆发还是持续的复购?这些数据Selly没公布,外界只能猜测。

挑战与隐忧:300倍增长背后的“可持续性”疑问

说回Selly, 300倍的增长听起来很美好,但细想一下风险也不小。第一个问题是用户粘性。社交电商的“分享式”卖货, 本质是靠社交关系驱动,一旦新鲜感过去,或者佣金下降,卖家的积极性会不会降低?比如当平台上出现同质化严重的商品,卖家为了竞争可能被迫降价,利润空间被压缩,到头来离开平台。这在中国社交电商的早期已经发生过Selly能避免吗?

第二个问题是供应链管理。30万个卖家,意味着海量的订单,Selly如何保证供货商的稳定性和履约效率?如果某个爆款商品突然断货,或者出现质量问题,影响的不仅是用户体验,还会损害卖家的信誉。毕竟在社交电商里“信任”是最宝贵的资产,一旦失去,就很难挽回。

第三个问题是竞争。越南电商市场虽然还没完全爆发,但巨头已经盯上了。Shopee、 Lazada这些平台都在布局社交功能,比如Shopee的直播带货、Lazada的社交推荐,它们有流量、有资金、有供应链,Selly作为新玩家,如何对抗这些“老炮儿”?Selly的优势是“轻”,但劣势也是“轻”——缺乏自己的物流和支付体系,在竞争中可能会受制于人。

下一步:Selly如何把“流量”变成“留量”?

面对这些挑战, Selly的创始人Tuan Thong表示,会用融资改善平台功能, 偏远地区。这确实有必要,但还不够。社交电商的长期价值,在于“留量”而不是“流量”。怎么让用户留下来?可能需要从几个方面发力。

先说说是差异化。Selly不能只做“卖货工具”,还要做“创业赋能平台”。比如 为卖家提供培训课程,教他们如何选品、如何做内容、如何维护客户关系;或者建立卖家社区,让经验丰富的卖家带新手,形成“传帮带”的氛围。这样不仅能提升卖家的专业能力,还能增强平台的粘性。

接下来是供应链升级。Selly可以和供货商深度合作, 开发独家商品,避免同质化;或者建立自己的仓储和物流体系,缩短配送时效,提升用户体验。虽然这会增加成本,但能形成“护城河”,让竞争对手难以复制。

再说说是本地化运营。越南有54个民族,每个地区的消费习惯都不一样,Selly需要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策略。比如在北部山区,可以推广手工艺品;在南部湄公河三角洲,可以主打农产品。这种“因地制宜”的运营,能更好地触达本地用户。

给跨境卖家的启示:东南亚下沉市场的“掘金术”

不管Selly到头来能不能成功,它的探索对跨境电商卖家都有启示。东南亚下沉市场确实有潜力,但不是随便“复制粘贴”就能成功。关键在于理解本地用户的真实需求,而不是想当然地“降维打击”。

比如 越南用户对价格敏感,但更看重“信任”,所以社交电商的“熟人推荐”比硬广更有效;印尼用户喜欢直播,但网络不稳定,所以短视频比长直播更适合;菲律宾用户英语普及率高,但物流分散,所以本地化仓储很重要。这些细节,决定了跨境卖家能不能在东南亚市场站稳脚跟。

再说一个,轻资产模式在下沉市场确实有优势,但不能“轻”到没有服务。卖家需要帮用户解决“再说说一公里”的问题, 比如支付、物流、售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环节,恰恰是用户最关心的。只有把用户体验做好了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东南亚市场中脱颖而出。

说到底, Selly的260万美元Pre-A轮融资,既是对越南社交电商潜力的认可,也是对“下沉市场”模式的又一次试探。这场“探路”能否成功,还得看它能不能解决可持续性的问题,能不能把“流量”变成“留量”。对于跨境电商卖家 与其盲目跟风,不如踏踏实实地研究本地用户的需求,毕竟市场的“洼地”从来不是用来“捞快钱”的,而是用来“建城堡”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