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集装箱运价指数连续三周上涨,难道集运公司真的要酝酿大幅涨价了吗

运价三连涨:是“春笋”还是“烟雾弹”?

最近跨境圈都在传一个事儿:集装箱运价指数连涨三周, 朋友圈里做货代的老张头天发了个“运费又涨了”的朋友圈,底下评论炸开锅,有人说“刚备完货就涨价,这不是要命吗”,也有人觉得“这波涨得有点虚,别急着跟风”。确实 翻看上海航交所6月6日发布的最新数据,SCFI指数涨到4208.01点,看着是挺唬人,但细究各航线,有的涨得像坐火箭,有的却跟坐滑梯似的——上海到美东每FEU跌了274美元,到欧洲每TEU只跌了10块,反倒是到波斯湾、越南胡志明的航线,一周涨了10%往上。这哪是全面涨价?分明是“东边日出西边雨”。

数字会说话:这波上涨到底有多“虚”?

先看涨得最凶的亚洲区间航线。上海到印尼每TEU一周涨57美元,到越南胡志明每TEU涨了69美元,涨幅都奔着10%去了。为啥涨这么猛?说白了都是“原材料和半成品”在捣鬼。苏州做电子配件的王姐说:“我们厂5月底刚恢复生产, 急着从越南拉一批芯片回来后来啊货代一报价,比4月贵了快15%。”可不是嘛,这些航线运的多是生产链上游的货,有了它们,接下来才有成品运往欧美。但问题是上海到昆山、苏州的陆运还没完全通,很多货堆在仓库出不去,你说这算不算“虚火”?等6月中旬陆运彻底打通,货量集中爆发,运价会不会又掉下来?

集装箱运价指数连续三周上涨,集运公司酝酿大幅涨价?
集装箱运价指数连续三周上涨,集运公司酝酿大幅涨价?

再瞅瞅欧美线,情况就微妙多了。上海到美西每FEU跌了66美元,到地中海每TEU跌了19块,美东虽然跌得少,但也跌了2.6%。集运公司之前拍着胸脯说“上海复工后货量肯定暴增”,后来啊呢?部署的船舶多,初始货量却没跟上,船舱空了不少。有货代偷偷透露:“美西航线现在舱位松,上周帮客户订了个40尺柜,比5月初便宜了8%。”这不就说明啥?所谓的“涨价预期”,有些是集运公司自己喊出来的口号,真金白银的订单还没完全跟上。

涨价理由站得住脚吗?扒扒背后的“推手”和“借口”

集运公司摆出的涨价理由, 听起来一套一套的:上海复工货量涨了、美西码头工人可能罢工、俄乌冲突搞欧洲港口堵车、油价蹭蹭涨、环保新规要求减速航行、夏季旺季提前来了……这些因素确实存在但全都是“硬核”原因吗?未必。

就拿“美西罢工担忧” 这事儿到现在还八字没一撇呢,集运公司先放话“6月中旬要涨10%以上”,说是“先以附加费形式涨价”。说白了这就是“预期管理”,提前给卖家打防范针,让大家觉得“运费肯定还得涨,赶紧订舱”。深圳做家居的老板老李就上过当:“4月份听货代说‘马上要涨价’, 赶紧订了6月的舱位,后来啊5月运价跌了白多花了2万运费。”这种“未涨先涨”的操作,在航运圈早就见怪不怪了。

还有那个“环保减速航行”, 听起来很“高大上”,说是为了响应新规,船要开慢点,导致运力不足。但你去查查数据, 全球大概有12%的集装箱船在港口外滞留,比正常情况长好几周,这真的是“减速”导致的吗?恐怕不是。洛杉矶港那边40%的集装箱得靠铁路运, 但每天只有一半能装上火车,内陆配送卡壳,船就算开到港口也卸不下来集装箱堆在那儿动不了这才是“运力紧缩”的真凶。集运公司把这锅甩给“环保减速”,多少有点转移视线。

卖家慌了?别急, 这里头藏着“转机”

看到运价三连涨,不少跨境电商卖家心里直打鼓:“刚从疫情缓口气,运费又要涨,利润不就薄了?”其实啊,别慌,这波“涨价潮”里藏着不少卖家能抓住的“转机”。

货量“回血”遇上运价“抬头”, 跨境电商的“生死时速”

上海口岸的数据确实挺亮眼:6月以来单日集装箱吞吐量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90%以上,浦东机场端午假期日均货邮航班超200架次跟疫情前差不多。这说明啥?供应链在“回血”,卖家该补货的补货,该发货的发货。问题是运价波动这么大,咋才能“花最少的钱,发最多的货”?

深圳做3C的卖家李哥,5月底就做对了一件事:提前锁定舱位。他跟货代签了协议,锁定6月中下旬到美西的舱位,价格比现在市场报价低了12%。李哥说:“当时看运价有点松动,怕6月中旬真的涨价,就赌了一把。现在看来赌对了。”这招叫“提前布局”, 不是所有卖家都能用,但如果你有稳定的出货计划,提前1-2周跟货代谈“锁价”,确实能省下不少钱。

还有个更“野”的办法:分流航线。上海到美西运价跌了到美东却坚挺,为啥不试试把货从美西进?有家做服装的杭州公司, 以前全走美西,5月份把30%的货量转到美东,虽然美东运价没跌,但美西省下的钱加上美东的时效,总成本反而低了5%。当然这得看你客户在哪,要是美东客户多,时效跟不上就白搭了。

货代圈的“涨价应对术”:有人囤舱位, 有人锁协议价

卖家慌,货代们也没闲着。这波运价波动, 把货代圈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乐观派”,觉得运价还得涨,赶紧囤舱位;另一派是“谨慎派”,觉得虚火大,帮客户锁低价。

上海某中型货代公司王经理,属于“谨慎派”。5月底, 他跟集运公司谈了个“大客户协议价”,锁了6月到7月底的美西、欧洲航线舱位,价格比SCFI指数基准低8%。他说:“现在集运公司急着要货量,只要你能订一定量的舱位,谈价就有空间。上周帮一个做家电的客户锁了100个柜,客户高兴得请我吃饭。”这招叫“批量拿折扣”, 适合出货量大的卖家,小卖家可能没这待遇,但可以跟货代说“我每周固定出10个柜,能不能给个协议价”,总比现订现买强。

另一边,“乐观派”货代在干嘛?他们在囤“便宜舱位”。有广州的货代透露, 5月下旬看到美西航线运价跌,就订了6月下旬20个40尺柜的舱位,“现在美西运价开始企稳,这批舱位转手就能赚5个点”。这操作有点像炒股,低买高卖,风险不小,要是运价跌了囤的舱位就砸手里了。普通卖家可别跟风玩这个,除非你对运价走势特别有把握。

港口“堵”出新高度:集装箱的“迷踪”与“归途”

运价波动,说到底还是“集装箱”的事儿。现在全球港口的集装箱,跟玩“捉迷藏”似的,有的堆在港口动不了有的在海上漂着找不着地方。

洛杉矶港的“船等箱” vs 上海港的“箱等船”

洛杉矶港和长滩港的情况,跟上海港完全是两个极端。去年这里堵得船都下不了锚,现在船是少了但问题更棘手:“船等箱”。数据显示, 西海岸集装箱数量下降,不是主要原因是卸货快了而是主要原因是承运商把船都调到美东去了——2022年初,亚洲到美东的船舶运力同比增加了25%。后来啊呢?美东港口也快撑不住了纽约、新泽西港的船舶等待时间又拉长了。

再看上海港,情况正好相反:“箱等船”。上海复工复产,货量上来了但陆运还没完全恢复,集装箱堆在仓库出不去,船舱却空着。有上海港的拖车司机说:“以前半夜去码头排队等装货, 现在得提前一天跟仓库预约,仓库说‘货还没到齐,等两天’。”这种“箱货不匹配”的情况, 短期内很难解决,等6月中旬陆运彻底打通,货量集中爆发,船舱会不会又紧张起来?运价会不会跟着涨?这得打个问号。

未来怎么走?涨价潮是“短期阵痛”还是“新常态”?

说到底,集装箱运价这波三连涨,到底是“昙花一现”还是“新常态的开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IHS MARKIT的分析师布里奇特觉得, 供应链继续恶化,港口拥堵、集装箱回程率低,需求远远超过运力,运价还得涨。但也有人觉得, 现在集运公司手握大量新集装箱——据说要增加数百万个,等这些集装箱到位,运力问题就能缓解。问题是这些集装箱现在卡在哪儿了?还是港口!洛杉矶港有40%的集装箱得靠铁路运,但铁路运力跟不上,集装箱堆在那儿,新集装箱来了也没地方放。

我觉得吧,这波涨价更像是“短期阵痛+预期炒作”。上海复工后的货量回升是实打实的,但集运公司把预期拉得太满,提前喊涨,导致市场恐慌。6月中旬会不会真涨?可能会,但涨幅估计没说的那么狠,10%以上有点悬。毕竟美西航线运价还在跌,欧洲航线也没起色,全面涨价的基础不扎实。

给卖家的“避坑指南”:这3招能省下不少运费

不管运价怎么涨,卖家的货总得发。与其干着急,不如学几招“避坑术”:

第一招:别信“风声”,信数据。朋友圈里说“运价要暴涨30%”的, 别急着下单,先去上海航交所查查SCFI指数,再问问靠谱货代现在各航线的实际报价。5月老李就是轻信了“涨价风声”,多花了2万,教训深刻。

第二招:分批订舱,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别一次性订够一个月的货,分成3-4批,每周订一次。这周运价低就多订点,高就少订点,灵活调整。深圳做家居的老板老林,用这招6月份省了15%的运费。

第三招:跟货代“绑定”利益。如果你出货量大, 可以跟货代谈“长期合作”,比如“我每月固定出50个柜,你给我保底价,市场价低于保底价按市场价,高于保底价按保底价”。这样既锁住了成本,货代也愿意给你低价。

集装箱运价这事儿,就像天气,说变就变。卖家别被“涨价”吓住也别盲目跟风,多看数据、多比较、多留个心眼,才能在波动中稳住自己的“利润船”。至于集运公司是不是在“酝酿大幅涨价”,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