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沙盒再出重拳,20万独立站卖家流量受困
独立站的“流量命门”为何总在别人手里?
独立站本身就没有流量, 这20多万个卖家大多患上了“流量饥渴症”,每天琢磨着怎么从Facebook、谷歌、Tik Tok这些平台抢流量。以前Facebook广告还算靠谱, 花钱能买到精准用户,转化率能到2.5%左右,卖家们敢烧钱,主要原因是知道能赚回来。可问题来了 这条曾经最稳的“流量大腿”,去年开始突然瘸了现在谷歌又来了一记重拳,20万卖家直接被卡住了流量咽喉。
Facebook广告:曾经最稳的“流量大腿”瘸了
广州卖家张天田还记得, 2021年上半年他还能靠Facebook广告做到2.5%的转化率,花700美金广告费能出18-25单。可到了9月,转化率直接跌到0.15%,同样的广告费只出3单。他朋友的广告更惨,被点了400次一个转化都没有。这不是个例, 深圳一线大卖家赛维,2021年1-6月在Facebook上砸了2223万广告费,下半年效果断崖式下滑,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投,主要原因是没其他渠道能顶上来。

这事儿得从苹果说起。2021年iOS14更新后 苹果搞了个ATT政策,用户打开App时会弹窗问“是否允许跟踪你的上网轨迹”。大部分用户凭着“保护隐私”的本能点了“不允许”,数据显示只有16%的用户选了“允许跟踪”。这一下子就把Facebook的跨App追踪能力给废了——以前能知道用户在哪个App买了什么、 看了什么现在两眼一抹黑,连“25-35岁用户转化率多少”这种数据都显示不了卖家优化广告全靠蒙。
Common Thread Collective研究了230个品牌的Facebook广告, 发现周广告回报率降了近29.53%,千次展示成本涨了28.3%。Meta自己都承认, 苹果这波操作让他们2022年损失了100亿美元,股价一天暴跌26.44%,市值蒸发2500亿。深圳卖家陈浩说 以前他每月在Facebook上烧100-200万,营业额能做到广告费的3-4倍,现在降到2倍,扣除各种费用,基本不赚钱了。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谷歌也来凑热闹。
谷歌沙盒上线:不只是“隐私保护”, 更是流量重新洗牌
2019年谷歌就推出了隐私沙盒,说要“保护用户隐私,还不影响广告效果”。说白了就是要逐步干掉浏览器端的第三方Cookie和Android端的跨App追踪标识。2022年底开始,谷歌浏览器默认开启隐私沙盒,现在连Android系统都要搞这套。Chrome浏览器占了67.55%的市场份额, Android占了85%,这操作基本是把整个互联网的流量追踪给锁死了。
谷歌的方案叫FloC算法,简单说就是把用户分成“兴趣组”。比如喜欢开汽车的和喜欢骑自行车的人, 可能主要原因是都爱穿T恤、搜过二手汽车被分到一组,广告商只能对着这个组投广告,看不到具体是谁。还搞了个“隐私预算”,规定第三方网站能调多少数据,透支了就停。这套设计看着挺“高大上”, 但说实话,有点“自家选手自家判”的味道——谷歌既当裁判制定规则,又靠Chrome和Android收集数据,自己还做广告,这数据给多少、给什么全是它说了算。
沙盒里的“黑盒子”:谷歌是裁判还是选手?
2021年10月, 美国12个州总检察长就起诉谷歌,说隐私沙盒“通过阻止其他广告公司用第三方Cookie,加强谷歌广告网络的优势地位”。英国反垄断监管机构CMA也在2021年1月启动调查,担心谷歌借隐私保护搞垄断。谷歌自己呢?2020年靠搜索、 YouTube广告赚了612亿美元,同比增长32.55%,2021年Q4亚马逊广告收入也涨了32%,达97亿。反倒是Facebook被苹果和谷歌夹击,广告效果越来越差。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法国数据保护机构CNIL在2020年12月罚了谷歌1亿欧元、 亚马逊3500万欧元,理由是“未经用户同意就装广告Cookie”。可谷歌推出隐私沙盒后自己浏览器里照样能追踪用户行为,只是换了种方式。这算不算“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卖家们心里苦,但没处说毕竟Chrome和Android都在谷歌手里你不投谷歌广告,还能投谁?
亚马逊为何能“独善其身”?流量咽喉的终极密码
同样是做电商,亚马逊卖家就轻松多了。亚马逊本身是个自足的生态, 用户浏览轨迹、购买记录、家庭地址、
更关键的是亚马逊手握“流量咽喉”的终极密码——用户数据。这些数据不光精准,还带着“马上要买”的属性。2021年Q4财报显示,亚马逊广告收入97亿,同比增长32%,比很多独立站一年的营业额还高。谷歌和苹果想卡亚马逊的脖子?难。亚马逊的数据是沉淀在自己生态里的, 不需要依赖Chrome或Android的追踪权限,苹果的ATT和谷歌的沙盒对它基本没影响。
独立站卖家破局:从“流量饥渴”到“流量自救”
那独立站卖家就只能坐以待毙?当然不是。深圳卖家王磊去年开始布局TikTok和Pinterest, 虽然转化不如Facebook,但总算分散了风险。他发现, TikTok的短视频引流虽然直接转化低,但用户停留时间长,通过私域运营,复购率能提升15%-20%。还有个办法是用Facebook的Conversion API, 直接把广告主的营销数据同步给Facebook,减少对第三方Cookie的依赖,广州卖家张天田试了之后广告转化率从0.15%回升到0.8%,虽然不如从前,但聊胜于无。
私域流量建设是另一条路。深圳卖家陈浩在独立站加了弹窗订阅功能, 用“首单立减10美元”吸引用户留邮箱,现在每月能积累5000多个潜在客户,通过邮件营销,复购率能做到25%。他说:“以前只想着从Facebook买流量,现在才明白,留住的才是自己的。”还有卖家开始做内容营销, 在YouTube、博客上写产品测评,虽然见效慢,但流量成本低,深圳有个卖户外装备的卖家,通过YouTube测评视频,自然流量占了总流量的30%,广告费省了一半。
未来已来:当“隐私”成为流量战争的“新战场”
谷歌隐私沙盒分两个阶段走, 2022年底开始,到2023年底彻底停第三方Cookie。卖家们还有时间调整,但不能等。英国CMA的调查后来啊还没出来但美国12个州的起诉已经说明问题:谷歌很可能借“隐私保护”巩固垄断地位。未来广告投放会越来越依赖平台自有数据, 独立站卖家要么做大做强,能拿到平台的数据权限,要么就得深耕私域,把流量攥在自己手里。
说实话,这场“隐私战争”里没有真正的赢家。用户隐私确实需要保护,但也不能让巨头借机垄断。20万独立站卖家夹在中间,既要在苹果、谷歌的规则里求生,又要和亚马逊这样的巨头抢流量,难度可想而知。但换个角度看, 危机也是转机——逼着卖家们从“流量饥渴”变成“流量自救”,从依赖平台转向深耕自身,未必不是件好事。毕竟流量可以靠买,但用户忠诚度,只能靠自己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