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巨头纷纷发力,Anker的霸主地位是否岌岌可危
跨境电商的牌桌:Anker的王座真的稳吗?
跨境电商这行当,这几年就像坐过山车,有人冲上云霄,有人摔得粉身碎骨。说到冲上去的,绕不开Anker这家公司,简直成了行业里的“神话”。但你有没有想过 神话这东西,听着光鲜,其实也脆得很——当巨头们纷纷调转枪口对准3C赛道,当老对手带着新玩法杀回来Anker那个稳坐多年的王座,真的就那么牢不可破吗?
从“封号潮”里杀出的神,还是时代的幸运儿?
2021年那场亚马逊封号潮,现在提起来还让不少卖家哆嗦。深圳华强北的写字楼里 一夜之间多了不少“待业”的大卖,有人囤的货压得仓库发霉,有人跪着求平台给条活路,更有人直接卷铺盖回了老家。就在这片哀鸿遍野中, Anker的财报却像打了鸡血,2021年第三季度创收照样强势得让人眼红,海外收入占比稳得一批,中国大陆的收入占比还从一年前的1.26%蹦到了3.29%。

那时候行业里流传一句话:“在亚马逊卖家圈里 只有两种公司,一种是Anker,一种是其他。”这话听着像吹捧, 但细想之下透着一股残酷的真实——同样是做3C,同样是卖充电器,凭什么Anker能在封号潮里毫发无损,甚至还能趁机吃掉不少市场份额?
有人说Anker命好,踩中了跨境电商爆红的风口。这话对,但也不全对。风口确实存在2015年到2018年,亚马逊的流量就像不要钱似的,随便上点产品就能出单。但风口一过 2020年开始,流量获取成本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以前花1000块能带来10个订单,现在10000块都未必能带来1个。这时候,那些靠低价和铺货活着的小卖家自然被淘汰,可Anker没死,反而活得更好,凭的是啥?
绿联的逆袭剧本:错位竞争还是隔靴搔痒?
说到Anker的对手,绕不开绿联。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老牌3C卖家, 在国内的知名度比Anker高到不知道哪里去,数据线、充电器、充电宝这些产品线,两家打得跟擂台赛似的,体量半斤八两,都是电子类目的“扛把子”。2021年绿联向深交所递交招股书, 拟创业板IPO,募资15个亿,行业里顿时炸开了锅:“这下Anker要遇到硬茬了!”
说实话,绿联确实有资格叫板。两家起点差不多,都是2011年前后成立,早期产品线高度重合,都是做充电器、数据线这些小玩意。但人家Anker2012年就一头扎进海外市场, 在亚马逊上啃下了第一块肉,慢慢把品牌做起来了;绿联呢,死磕国内市场,在京东、天猫跟一帮本土品牌打价格战,数据线9.9包邮,充电器29.9包邮,硬生生把自己打成了“性价比代名词”。
后来啊就是 当Anker2020年“出口转内销”,带着海外积累的口碑和“洋牌子”光环杀回国内时轻轻松松就把高端3C市场拿下了——天猫、京东充电器品类份额第一的第三方品牌,说的就是Anker。反观绿联,想冲击高端?难。国内消费者早就习惯了它“便宜好用”的标签,突然卖199的氮化镓充电器,谁买?你猜怎么着, 绿联2021年财报显示,国内销售额虽然还比海外高,但增长已经疲软得不行,想翻盘,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海外市场。
可海外市场Anker早就盘得明明白白。2021年Anker超过一半的销售额来自亚马逊,往年这个占比甚至能到60%以上。绿联2021年才真正发力海外销售额只有Anker的四分之一左右。更扎心的是就算绿联在亚马逊上有些产品排名超过了Anker,营收和利润还是被甩开四五条街。你说气不气人?同样的平台,同样的3C产品,Anker凭什么赚得盆满钵满?
品牌溢价的天花板:Anker的护城河有多深?
说白了Anker的核心竞争力,就俩字:品牌。早期做亚马逊,Anker就没把自己当“卖货的”,而是当“做品牌的”。别人家产品详情页写“材质好、 容量大”,Anker写“德国工艺、过载保护、智能快充”;别人家请网红刷单,Anker赞助科技博主做测评,甚至跟《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这些外媒合作,硬生生把自己打造成了“全球数码充电专家”。
品牌做起来了溢价自然就来了。普通充电器卖29.9,Anker的卖99.9,照样有人抢。2021年Anker的毛利率多少?35%左右,比绿联高出10多个点。你说这差距是怎么来的?不就是品牌溢价撑起来的吗?消费者认Anker这个牌子,觉得贵点也值,这护城河,比深圳湾的豪宅还难挖。
但品牌这东西,也是双刃剑。太依赖品牌,就容易陷入“创新停滞”的怪圈。你看Anker这几年, 产品创新越来越慢,氮化镓充电火了它跟;快充协议升级了它跟;连包装设计都换了又换,就是没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消费者会不会有一天突然觉得:“Anker也就那样?”这谁也说不好。
流量困局:当“亚马逊依赖症”遇上成本飙升
再说说Anker的“亚马逊依赖症”。2021年亚马逊贡献了Anker超50%的销售额,这个比例看着比往年低了但还是高得吓人。亚马逊就像Anker的“衣食父母”,平台政策一变,Anker就得跟着抖三抖。2021年封号潮, 虽然Anker没受影响,但平台对3C类目的审核越来越严,广告费越涨越高,Listing规则改来改去,Anker能保证永远不踩坑吗?
更麻烦的是流量成本。2020年之后 亚马逊的CPC跟坐了火箭似的,3C类目的核心词,点击一次要3-5美元,热门词甚至能到10美元以上。中小卖家扛不住Anker扛得住但扛得住不代表不肉疼。2021年Anker的销售费用率涨了3个百分点,大部分都砸在了亚马逊广告上。这种“烧钱换流量”的模式,能持续多久?万一哪天亚马逊流量暴跌,或者出现新的替代平台,Anker该怎么办?
其实Anker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几年拼命在拓展独立站和线下渠道。2021年独立站销售额占比已经到了15%,比2020年翻了一倍。但独立站哪有那么好做?没有亚马逊的流量扶持,就得自己花钱投Facebook、Google广告,转化率还比不上亚马逊。线下渠道更麻烦, 进入沃尔玛、Best Buy这些商超,渠道费用、库存压力一堆,一不小心就亏得底裤都不剩。
新玩家的野望:3C赛道还能挤下几个“Anker”?
就算Anke有品牌护城河,有亚马逊流量加持,但跨境电商这行,从来不缺“挑战者”。2022年之后越来越多的巨头开始盯上3C赛道。字节跳动旗下的CapCut推出了手机支架和稳定器, 小米在印度市场把充电器价格压到了Anker的一半,就连华为都通过P系列手机带火了无线充电器,市场份额直逼Anker。
这些玩家跟中小卖家不一样,它们有技术、有资金、有渠道,玩的是“降维打击”。比如小米,充电器成本比Anker低30%,但质量却不差,靠的就是供应链优势。在印度市场,小米的充电器卖199卢比,Anker卖599卢比,消费者怎么选?答案显而易见。
还有一类“隐形冠军”,比如做车载充电器的倍思。这家公司2011年成立, 早期专攻车载配件,2020年才开始发力全球市场,2022年车载充电器在亚马逊美国站的份额超过了Anker。凭什么?人家把“车载场景”玩透了 支持多设备快充、智能识别设备类型、还有LED显示屏,这些都是Anker没做的细节。
更别提那些靠“技术破局”的新品牌了。比如做氮化镓充电器的UGREEN, 2022年推出了200W氮化镓充电器,支持笔记本、手机、平板一边快充,直接把行业天花板拉高了一个level。虽然销售额还比不上Anker,但技术上的领先,迟早会转化为品牌优势。
写在再说说:霸主地位的“危”与“机”
说到底, Anker的霸主地位,到底是“固若金汤”,还是“危如累卵”?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跨境电商的“野蛮生长”时代已经过去, 接下来拼的是品牌、技术、供应链和渠道的综合实力。Anke有先发优势,但优势不代表永远领先。
绿联想靠“错位竞争”翻盘, 难度不小;小米、华为这些巨头靠“价格战”和“技术战”抢市场,Anker能不能扛得住?流量成本越来越高,独立站能不能撑起第二增长曲线?这些都是Anker必须面对的“生死考”。
对行业里的其他玩家 Anker的案例其实很有借鉴意义:与其盯着Anker的“王座”眼红,不如想想自己能不能在某个细分赛道做出差异化。比如车载充电器、 户外电源、电竞配件这些细分领域,只要把“场景”做深,把“体验”做透,未必没有机会从Anker手里抢一口饭吃。
跨境电商这行,永远没有“稳赢”的牌局。Anker的霸主地位,就像手里的好牌,打好了能一直赢,打不好,随时可能被别人“掀桌子”。至于再说说后来啊如何,咱们拭目以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