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大厂纷纷加大跨境B2B投入,这难道不是真正的出海黄金赛道吗

大厂们突然扎堆跨境B2B,这波“出海热”能持续多久?

最近跨境电商圈有个特别明显的现象:之前死磕B2C的大厂们, 突然集体调转船头,往B2B赛道上猛冲。京东把JOYBUY升级成“京东全球贸”, 阿里国际站偷偷把“数字化”挂在嘴边,连一向只做C端生意的Shopify,也在2023年6月火急火燎地推B2B业务。这波操作看得人眼花缭乱,但问题来了:跨境B2B真被大厂们捧成了“黄金赛道”?还是说这不过是B2C内卷到极致后的“被迫转场”?

从“卷消费者”到“卷企业”, 大厂们的“新剧本”

说起来也搞笑,前两年大家还在抢着做“跨境电商界的拼多多”,比谁家C端卖得便宜、物流快。后来啊2022年一过风向就变了——京东全球贸2023年6月一上线, 直接喊出“一站式现货交易平台”的口号;阿里巴巴国际站总裁张阔在2022年春季沟通会上悄悄透露,他们搞了个Alibaba.com Pay,想解决B端卖家的收付款难题;连亚马逊,早在2015年就憋了个大招Amazon Business,现在全球九大站点铺开,2021年销售额据说干到了250亿美元,比2018年直接翻了两倍半。

大厂加码“跨境B2B”,这是真正的出海黄金赛道?
大厂加码“跨境B2B”,这是真正的出海黄金赛道?

这帮巨头怎么突然对“企业生意”上瘾了?说到底,还是B2C的“红利蛋糕”变小了。Shopify 2022年Q1财报一出来 环比降了12.78%,刘强东在内部信里都承认,京东新用户增长明显“慢下来了”。反观B2B这边, 海关数据2021年显示,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98万亿,其中B2B占比77%,光出口就1.44万亿,增速24.5%。美国银行分析师贾斯汀·波斯特更狠,直接预测2025年全球B2B电商市场规模能干到5.7万亿美元。这账谁都会算:B2C是“细水长流”,B2B是“大河奔涌”,大厂们能不眼红?

政策“添柴”基建“烧火”, B2B出海的“双保险”

光有市场空间还不够,政策端和基建端也给B2B吃了两颗“定心丸”。2020年起, 国家推“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这些政策,说白了就是给外贸企业开绿灯,报关、退税流程简化了不少。京东全球贸能快速上线, 就沾了这光——他们把全球80个海外仓、230个国家和地区的供应链网络全盘端出来从干线运输到末端配送,硬是凑齐了“全链路服务”。阿里也没闲着,菜鸟网络在海外铺的仓,加上和电子口岸打通的数据,让“互联网+外贸”的生态圈初具雏形。

中小外贸企业最头疼的“物流+资金流”,现在也被大厂们逐个击破。泉州敏翔鞋业的负责人早前就抱怨过传统外贸要搞两套资料,环节多到能绕地球三圈。现在京东全球贸整合了商品上架、 支付、物流履约,敏翔们至少不用再为“货到哪了”“钱什么时候到账”抓狂了。阿里巴巴的Alibaba.com Pay更直接, 从买家支付到商家结算、汇兑,全线上化,中间还给你包了风险控制——张阔说这叫“让买卖双方都睡得着觉”。

B2B和B2C“混搭”是风口,还是“画饼”?

有意思的是大厂们现在不满足于纯B2B,非得搞“B2B+B2C”的“混血儿”。阿里巴巴手里既有阿里国际站, 又有速卖通、Lazada,想让它们“左右手互搏”;亚马逊也放话说要拉B端客户来给C端“导流”。这波操作听着挺美,但真能实现吗?

南通铁人经贸的黄璜直接泼了盆冷水:“B2B和B2C根本不是一回事。你卖个手机贴膜,B2C靠直播带货一天能出千单;但你卖大型机械?客户得实地看车间、验资质,光视频展示根本没用。”他说的没错, 2023年很多B2B平台都在尝试“线上+线下”结合,比如搞个“线下验货中心”,让企业买家先摸到货再下单。这种模式成本高、见效慢,大厂能玩得起,中小卖家可能连门槛都够不着。

更现实的问题是“订单碎片化”。敏翔鞋业的负责人发现, 这几年B2B订单越来越小,以前一单几万双,现在几千双也接,导致供应链管理难度直线上升。这逼得他们得一边兼顾B2C的“快反应”和B2B的“稳供应链”,两边都费劲。后来啊就是不少企业喊着“融合”,实际还是在“两条腿走路”,谁也没占到便宜。

“黄金赛道”的门槛:不是谁都能啃的硬骨头

既然大厂们这么积极,跨境B2B是不是成了“躺赚”的生意?还真不是。艾瑞咨询的报告早就点破了:B2B交易决策链条长、周期久,基础设施要求高。中小企业想入局,得先过三关。

第一关是“数字化关”。传统外贸那套“报价-订货-付款-报关-发货”的流程,数据根本不互通。黄璜举例说:“你让小外贸企业上ERP系统对接平台,他们连‘什么是API’都不知道。”阿里国际站虽然推了“数字化全链路”, 但据雨果跨境了解,能真正用起来的企业不足三成,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发布产品等询盘”的初级阶段。

第二关是“资金关”。跨境电商B2B的回款周期动辄两三个月,中间还可能遇到汇率波动、买家赖账。京东全球贸想用“海外仓+本地化结算”缩短周期, 但对年营收千万以下的小企业海外仓的仓储费就能压垮他们。2022年就有个做LED灯的深圳企业,主要原因是海外仓积压货物资金链断裂,直接倒闭了。

第三关是“资源关”。Amazon Business能卖得好, 靠的是亚马逊的Prime会员体系和企业采购数据;京东全球贸敢喊“一站式”,背后是京东物流20年的家底。中小卖家呢?既没流量,也没供应链,平台给的那点“运营扶持”,可能连广告费都不够。

巨头狂欢背后中小企业还有机会吗?

大厂们挤进B2B赛道,对中小外贸企业到底是利好还是“降维打击”?巨星科技的故事或许能说明点问题。这家从OEM代工转型做手工具的企业, 2021年跨境电商渠道收入占比超过20%,成了亚马逊手工具类目的国内销售冠军。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不是靠平台,而是自己搞品牌、建渠道,把B2B的“大宗订单”和B2C的“品牌曝光”捏在一起做。

这说明,在巨头环伺的B2B赛道,中小企业得学会“夹缝求生”。黄璜的建议是:别总想着“平台能给我什么”,先把自己练成“小而美”。比如专注细分品类,或者搞“柔性供应链”——小单快反,接那些大厂看不上的碎片化订单。2023年就有家做宠物零食的杭州企业,靠着给欧洲宠物医院定制小批量产品,硬是在B2B市场杀出条血路。

平台也不是完全指望不上。京东全球贸2023年上线时同步搞了“商家招募”, 承诺给新入驻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运营扶持”;阿里国际站也在推“优选品类”,帮卖家挖掘有潜力的产品。但关键得看企业自己能不能“接住”这些资源。南通铁人经贸的副总黄璜说得实在:“平台给的是‘渔’,不是‘鱼’。你连怎么‘撒网’都不会,给再多船也没用。”

黄金赛道还是“泡沫”,要看谁能跑完全程

跨境B2B到底是不是黄金赛道?答案可能藏在时间手里。大厂的投入让基础设施更完善, 政策红利让市场空间更大,这是事实;但B2B的复杂性、高门槛,也让很多企业“只看到入口,看不到出口”。巨星科技能成功, 是主要原因是他们熬过了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的转型期;那些倒下的企业,大多是卡在了“数字化”或“资金链”上。

或许,跨境B2B从来不是“躺赢”的赛道,而是“长跑”的游戏。巨头们有巨头的优势,中小企业有中小企业的活法。谁能把“供应链”练成肌肉, 谁能把“数字化”变成武器,谁能真正理解企业买家的需求,谁才能在这场“出海长跑”里笑到再说说。至于那些只想着“蹭风口”的企业, 就算大厂把赛道铺得再金光闪闪,也照样会被淘汰——毕竟市场从不会奖励“只喊口号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