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欧元兑美元汇率跌至谷底,欧洲电商卖家还能挺住吗

欧洲卖家集体“破防”:欧元汇率跌穿1,账户里的钱正在“蒸发”

“这是要把人逼上绝路的节奏啊!”亚马逊欧洲区卖家李姐在朋友圈发了这么一句话,配图是欧元兑美元汇率走势图——那条绿油油的曲线像自由落体一样砸穿1.0的整数关口。评论区里做家居用品的王哥接话:“今早一看账户,昨天赚的欧元换完美元,直接缩水3万,比退货还难受。”这不是个例。2022年7月12日 欧元对美元汇率自2002年来首次与美元平价,7月13日继续跌至0.9990,相当于欧洲卖家每赚1欧元,到手的人民币比半年前少了近0.3元。

汇率“跳水”背后的真相:不是简单的“美元太强”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美元加息搞的鬼”, 没错,但没那么简单。2022年3月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后美元开启“收割模式”,全球资本疯狂涌向美元资产,欧元首当其冲。但更深层的坑,藏在欧洲自家后院。俄乌冲突让欧洲能源价格翻倍, 天然气价格涨了300%,工厂生产成本直线上升,德国工业订单连续三个月下滑。市场一看:欧洲经济要完蛋,赶紧抛欧元买美元。

1欧元=1美元!跌穿地心,欧洲站卖家还撑得住吗?
1欧元=1美元!跌穿地心,欧洲站卖家还撑得住吗?

更扎心的是 欧央行本来想加息抗通胀,后来啊一看经济数据——2022年二季度欧元区GDP环比增长0.2%,连美国1.9%的零头都不到,加息?别把经济搞崩了就行。说白了 欧元跌穿1,是“美元加息+欧洲经济疲软+地缘政治动荡”的三重暴击,就像一个人被三辆车一边撞,想站稳都难。

数据不会说谎:汇率波动如何“吃掉”卖家利润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22年7月的报告直指要害:欧元每贬值5%,欧洲跨境卖家的利润空间就会被压缩2-3个百分点。以深圳某3C卖家为例, 2022年一季度产品标价99欧元,成本40欧元,运费10欧元,净利润25欧元,按当时汇率1.13算,合人民币282.5元;7月汇率跌到1.0,同样产品标价99欧元,成本涨到45欧元,运费12欧元,净利润22欧元,换算人民币仅220元——足足缩水22%。更残酷的是涨价?欧洲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得要命,某家居卖家2022年5月尝试提价5%,订单量直接掉30%,不涨价?利润倒贴。左右都是死,难怪有人说“做欧洲站,现在不是赚不赚钱的问题,是能不能活下来的问题”。

中小卖家VS大卖家:有人“哭晕”,有人“暗爽”?

“我们这种小卖家,现在就是熬命。”杭州某服装店主小林语气里全是疲惫。她备了10万欧元库存, 眼睁睁看着汇率从1.19跌到1.0,账面浮亏11万人民币,还没算仓储和物流成本。“发货都不敢发空运,现在海运费比疫情前还高30%,一柜货运费从2万涨到2.6万,利润全填进去了。”她身边已经有3个同行关店转行,有的去做国内直播,有的去东南亚站“赌一把”。

但大卖家的日子似乎没那么惨。深圳某上市跨境电商公司财报显示,2022年二季度欧洲业务营收增长15%,净利润反而提升8%。怎么做到的?他们的策略很简单:“用规模压垮成本”。比如和物流公司签年度长协, 把海运费锁定在2.2万/柜,比市场价低15%;再比如在欧洲本土建仓,从国内直发改为德国仓发货,头程成本降20%,配送时间从15天缩到3天转化率从2.5%涨到3.8%。更狠的是汇率对冲——他们提前3个月用远期外汇合约锁定汇率,虽然要付0.5%的手续费,但稳赚不赔。中小卖家只能“裸奔”面对汇率波动,大卖家却拿着“盾牌”冲锋,这就是现实。

专家说“还会跌”, 卖家说“不能等死”:对抗性策略来了

山西证券2022年7月研报直接放话:欧元下半年可能跌破0.98,挑战0.95的支撑位。翻译一下:欧元还会继续跌。但卖家们坐不住了。“等死不如找死”,有人开始“骚操作”。

策略一:把“欧元”变成“欧元+人民币”组合拳

广州某家具卖家老张2022年6月发现欧元不对劲, 立刻把30%的营收换成人民币存起来剩下70%继续用欧元结算。“不能全换,欧洲消费者还是喜欢用欧元付;但也不能不换,万一跌到0.9,我连成本都收不回来。”他算了一笔账:二季度欧元营收500万, 换150万人民币,剩下350万欧元按1.0结算,虽然比1.13时少了45.5万人民币,但比全亏强多了。这种“部分对冲”策略, 在中小卖家圈里悄悄流行起来有人叫它“鸡蛋分篮装”,更直接的说法是“少亏就是赚”。

策略二:从“卖货”到“卖服务”, 利润靠“软实力”

传统卖家拼价格,聪明卖家拼附加值。上海某户外用品品牌2022年7月在欧洲站推出“免费维修+终身质保”服务, 标价比同行高15%,但订单量反而涨了40%。老板王总揭秘:“欧洲人认‘耐用’,产品坏了能免费修,他们愿意多花钱。而且维修成本比退货成本低得多——退货一个产品要花25欧元运费+10欧元处理费,维修只要5欧元零件费+3欧元人工费。”更关键的是这种服务能锁定老客户,复购率从20%提升到35%,汇率波动对整体利润的影响就被稀释了。说白了当你在卖“产品”的时候,别人在卖“解决方案”,赚钱的当然不是你。

策略三:“绕道”东欧, 用“低价市场”对冲“高价风险”

波兰、捷克这些东欧国家,正在成为欧洲卖家的“救命稻草”。波兰电商平台Allegro的数据显示, 2022年二季度中国卖家入驻量同比增长120%,其中60%来自西欧卖家“转场”。某家电卖家在德国卖一台电饭煲要129欧元, 成本80欧元,利润49欧元;在波兰卖同样产品,标价99兹罗提,成本12欧元,利润11欧元——虽然单台利润低,但波兰市场增长快,订单量是德国的3倍,总利润反而高。更香的是波兰兹罗提对欧元汇率相对稳定,2022年上半年波动仅5%,比欧元的15%温柔多了。当然东欧也有坑:物流基础设施差,清关麻烦,但总比坐等欧元贬值强。

政府补贴不是“画饼”, 有人真拿到了钱

很多人觉得“政府补贴”离自己很远,但2022年欧洲跨境电商卖家,有人靠补贴活了下来。浙江某小家电卖家2022年5月申请到“浙江省跨境电商出口退税补贴”, 退了18万增值税;6月又拿到“欧罗巴联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基金”,补贴了5万欧元用于建站。关键是这些补贴不是“特供大企业”,中小卖家也能申请。比如德国的“外贸促进计划”, 年营收低于500万欧元的卖家,可申请最高2万欧元的物流补贴;法国的“数字出口计划”,给在欧洲开独立站的中国卖家报销30%的广告费。但前提是:你得知道有这回事,还得会填材料。很多卖家要么不知道,要么嫌麻烦放弃了后来啊“白花花的银子”溜走。

寒冬会过去, 但“活下来”的才有资格谈春天

2008年金融危机时欧洲汇率暴跌过;2020年疫情时物流瘫痪过但总有人能扛过去。2022年7月, 深圳某卖家在行业论坛发帖:“今天汇率又跌了但我把产品价格从99欧元调到104欧元,订单量只掉了10%,利润反而多了5%。”下面有人回:“原来不是欧洲人不接受涨价,是我们自己不敢涨。”汇率波动是压力测试,逼着卖家从“低价内卷”转向“价值竞争”——拼供应链、拼服务、拼本地化。那些还在抱怨“欧元太坑”的, 可能永远在原地打转;那些开始算“汇率账”“成本账”“客户账”的,已经悄悄在冬天种下了春天的种子。

2022年8月, 欧元对美元汇率短暂反弹到1.02,但没人觉得这是“反转”,更像“喘口气”。李姐没关店, 反而给团队加了培训,学怎么用TikTok引流;王哥没跑路,而是和德国本地经销商合作,搞“线下体验+线上下单”。他们知道,汇率会变,市场会变,但“活下去”的逻辑永远不变:要么比别人更能扛,要么比别人更会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