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中国企业出海,哪些赛道即将成为组团出海的热门选择呢

出海这股风,吹到了哪些路口那个?

2022年的冬天不少企业的航班时刻表突然变得忙碌。浙江的经贸代表团12月4日清晨驱车前往机场, 开启为期6天的欧洲行;广东近40家外贸企业百余人包机飞赴东南亚,参加马来西亚商品展和新加坡美容展;四川的外贸商务包机12月5日从成都启航,飞往法国、德国、意大利;苏州的200多人团队12月9日包机赴法德,这是2020年以来中国首个赴法德经贸团组包机……这股“出海热”背后藏着不少门道——不是所有行业都能搭上这班车,也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抢到订单。企业向外拓展的路子,正在从“野蛮生长”转向“精准突围”。

从“卖产品”到“卖技术”:新能源汽车的海外突围战

广东外贸企业的包机名单里新能源汽车和先进制造成了关键词。这不是偶然。2022年11月30日 德国尼奥有限公司与广东高而美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在柏林签署3年合作协议,金额达到2200万欧元。这笔订单背后是欧洲能源危机带来的汽车生产成本增加,让中国制造有了承接空间。广东作为汽车产业大省, 早就瞄准了这块蛋糕——当地企业带着电池、电机、电控这些核心部件去了欧洲,不是简单卖整车,而是输出技术解决方案。

中国企业“组团出海”,这些赛道要火了
中国企业“组团出海”,这些赛道要火了

新能源汽车的出海逻辑变了。过去靠低价抢市场,现在靠技术立口碑。2021年中国制造业出口份额已经达到世界的15.1%, 这数字背后是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120%的亮眼表现。中信证券的报告点出了门道:2023年新能源汽车会持续受益于海外出行需求修复, 要素红利还在中国制造的优势不只是便宜,更是“快”——研发迭代快,供应链响应快。不过欧洲的环保法规卡得严,电池回收标准、碳排放门槛,哪一项踩不好都可能翻车。这就像打游戏,新手村过了还得打精英怪。

指尖上的生意:跨境电商的东南亚密码

东南亚的年轻人刷着TikTok,顺手就下了单。Sensor Tower的数据显示, 2020年9月到2022年9月,东南亚地区Lazada下载量同比增1.9%,阿里系APP增58%,京东直接飙涨920%。更夸张的是SHEIN, 这两年下载量同比提升112%,抖音及TikTok在2022年7月全球下载量超6900万,同比增长13.2%,蝉联冠军。这些数字不是偶然跨境电商早就不是“把国内货搬到国外卖”那么简单了。

浙江嘉兴的50家企业今年12月跟着包机去了日本AFF展, 带去的不仅是服装,还有针对日本市场的“快反供应链”——打版3天出货,小单试错,爆款翻单。这种模式在东南亚同样吃得开。Lazada的数据显示, 2022年东南亚本地卖家数量同比增长35%,中国卖家通过“本土化运营+数据选品”,把转化率做到了行业平均的1.8倍。比如斋月期间,本地员工白天不能吃喝,店铺客服就调整成夜间值班,商品详情页加上“适合斋月礼赠”的标签。这些细节,比单纯打折更有用。

从原料到成品:区域产业链的出海互补术

有人问, 北方生产原材料,南方做终端产品,出海时会不会打架?答案是不会,反而能互补。苏州2022年12月的包机团,200多人飞往法国、德国,主攻医疗康养、新能源和智能制造。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好, 但高端医疗器械依赖进口,这次去就是找欧洲的合作伙伴,把他们的技术和中国的产能结合起来。比如一家苏州企业带了糖尿病监测设备去, 德国厂商提供传感器芯片,苏州负责组装和软件开发,再说说贴上“中德合作”的标签,价格比纯欧洲制造低30%,订单直接翻倍。

Harvard Growth Lab的数据显示, 中国经济复杂度指数从1995年的0.3飙升到2020年的1.3,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什么?产业链配套能力上来了 北方生产的特种钢材,南方能直接做成精密仪器,出海时打包成“整体解决方案”,竞争力自然强。比如河南的纺织企业, 过去只卖坯布,现在和广东的服装企业合作,在东南亚建厂,河南供面料,广东负责设计和销售,利润比单纯卖布高三倍还多。

绿色储能:便携式设备的出海新蓝海

2022年欧洲能源危机,让一个不起眼的产品火了——便携式储能。广东一家企业12月在德国展会上签了5000万元的订单, 他们的储能电站能供家庭用三天价格比欧洲本土品牌低40%。中信证券的报告指出, 2022年下半年,基金持仓出海产业7054亿元,电子和新能源是重点,其中便携式储能的持仓占比同比提升了28%。这赛道为什么突然热?主要原因是海外户外活动需求爆发,加上极端天气增多,家庭备用电源成了刚需。

但竞争也不小。国内企业已经从“拼参数”转向“拼场景”。比如有的储能设备带太阳能充电板,有的能当应急电源给无人机供电,甚至还有和露营装备绑定的套装。浙江宁波的企业更狠, 2022年12月包机去阿联酋,带去的储能设备适配了当地的高温环境,散热性能比普通版本强20%,直接拿下了中东地区的总代理。不过专利是个坎——某企业主要原因是逆变器技术被起诉,再说说花了2000万美元才和解。出海这碗饭,光有速度不够,还得有“护城河”。

医药出海:合规与创新的平衡术

海南自贸港的招商团2022年12月6日到了东京,这场“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和投资机遇说明会”吸引了不少日本药企。医药出海的门槛比其他行业高得多,但回报也诱人。陆股通的数据显示, 2022年上半年,外资持仓中国医药出海企业的比例达到了8.6%,比2018年翻了5倍。为什么?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创新药研发成本比欧美低30%, 临床试验周期短一半,很多药企选择在国内做临床,然后去东南亚、中东报批。

但合规是道生死坎。某生物科技公司2022年在东南亚某国申报新药, 主要原因是没搞清楚当地对临床试验数据提交的特殊要求,审批拖了18个月,错过了销售窗口。后来他们学乖了 在当地找了CRO合作,甚至雇佣了熟悉当地法规的员工,2023年年初终于拿到了批文,首月销售额就突破500万元。业内人士说 医药出海不是“把药卖出去”,而是“把合规体系建起来”——从原料药到临床试验,从注册申报到售后监测,每个环节都得“本地化”。

互联网服务的“软实力”:APP的全球圈地运动

抖音和TikTok的下载量能蝉联全球冠军,靠的不仅仅是算法。2022年7月, TikTok在东南亚的日活跃用户突破2亿,当地团队开发的“短视频+电商”模式,让用户刷着视频就能下单,转化率比传统电商高25%。这种“内容即流量”的玩法,正在被中国互联网企业复制到海外。比如某社交APP在拉美上线, 模仿TikTok的短视频推荐机制,但加入了本地化的音乐库和表情包,3个月就做到了下载榜前五。

互联网出海的“老玩家”也在升级。阿里系的Lazada在东南亚深耕多年, 2022年推出了“ LazMall 2.0 ”,引入品牌旗舰店,提供“买手直播+本地客服”,复购率提升了40%。但挑战也不少,比如数据隐私法规——欧罗巴联盟的GDPR、东南亚的PDPA,哪一项没遵守都可能被罚款上亿元。有企业专门成立了“合规实验室”,模拟全球各地的法规环境,提前排查风险。这种“技术+合规”的双重投入,才是互联网企业走得更远的关键。

组团出海不是“一窝蜂”, 而是“精准棋”

浙江、广东、四川、河南……2022年底的“出海抢订单”大战,看似是各地比拼谁更敢闯,实则是产业优势的差异化竞争。浙江政府带头组织“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 联动企业参展、谈合作,释放的是“稳外贸”的强信号;广东则带着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去欧洲,瞄准的是产业升级的增量市场;四川的非外贸企业也跟着包机出海,想的是融入全球产业链。盘和林的说法点破了本质:地方政府“拼经济”,不是简单给政策,而是帮企业找到“出海的路子”。

但现实没那么乐观。世贸的数据显示, 2022年底全球货物贸易需求正在降温,美国11月制造业PMI跌破荣枯线,欧元区连续五个月低于50%。外需走弱,中国外贸企业能不能扛住?前11个月的数据或许能给人点信心:中国进出口总值38.34万亿元, 同比增长8.6%,出口21.84万亿,增11.9%。这数字背后是不少企业从“接单生产”转向“主动找市场”。比如苏州的袜业企业, 2022年年初去德国展,年中去巴黎展,年尾又飞拉斯维加斯,国际袜都“中国大唐”的品牌,就这样在全球扎下了根。

出海的路子,从来不是一条直线。有人靠技术突围,有人靠供应链打天下有人靠合规站稳脚跟。2023年的赛场,比拼的不再是“谁敢出海”,而是“谁能出海”。毕竟风来了猪都能飞,但风停了会飞的猪才有活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