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天猫、淘宝新跨境供货平台对Lazada卖家来说

国内电商市场最近几年真是越来越卷了 流量贵得吓人,新用户增长基本停滞,不少卖家都在琢磨怎么往外走。就在这时候, 天猫、淘宝突然整了个“跨境供货平台”,说是国内卖家能一键签约,直接给Lazada、速卖通的“淘宝精选”频道供货,还能对接东南亚、韩国那边的6.6亿消费者。这消息一出,Lazada卖家的圈子立马炸开了锅,有人觉得是天上掉馅饼,有人却直摇头说“没这么简单”。这事儿到底对Lazada卖家是福是祸?咱们掰扯掰扯。

供货新通道还是流量新战场?

说实话,天猫淘宝推这个跨境供货平台,阿里系内部资源打通的意图挺明显的。对国内卖家 多一个“出海供货渠道”确实省事儿——不用自己注册海外店铺,不用搞复杂的跨境物流,国内店铺的商品信息、优惠活动能自动同步到平台,还翻译成当地语言,订单来了直接往国内指定集运仓发货就行,售后都是平台和分销商搞定。去年有个做家居用品的淘宝卖家跟我聊天 说他试了试供货平台,一个月给Lazada越南市场供了3000单,虽然利润比自己做店低一点,但胜在“0运营”启动,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琢磨新品,反而整体收入涨了20%。这数据听着挺诱人,对吧?

天猫、淘宝推出跨境供货平台,Lazada卖家:做了坏打算
天猫、淘宝推出跨境供货平台,Lazada卖家:做了坏打算

可问题来了这供货通道真如表面看起来那么香吗?Lazada越南卖家Cindy去年底就尝过“头啖汤”。她主营母婴用品, 一开始想着能拿到国内优质货源肯定是好事,后来啊联系了几个天猫卖家,对方要么起订量高得离谱,要么价格比她从1688拿的还贵。“国内卖家觉得自己是‘优质货源’,可跨境卖家早就习惯了1688的低价逻辑,中间差价根本吃不下。”Cindy说得更直接:“表面是供货渠道, 实则是平台在给‘淘宝精选’频道铺货,我们这些小卖家只是顺便搭个车,能分到多少流量还两说。”

“0运营”背后的隐形门槛

阿里宣传的“0运营”听着像画饼,真操作起来门槛不少。国内卖家得先通过平台的资质审核,不是随便开个店就能供货的。2023年第二季度, 跨境供货平台刚上线那会儿,就有杭州一家做服装的店铺主要原因是“商品类目不符”被拒,折腾了一个多月才搞定。而且供货不是“上架就卖”, 还得对接平台的数据系统,熟悉东南亚市场的消费偏好——比如印尼喜欢宽松版型,马来西亚偏爱轻薄面料,这些国内卖家可能根本没概念。

更关键的是物流成本。虽然平台说有集运仓,但国内到东南亚的头程运费可不便宜。去年双11期间, 深圳某3C卖家给Lazada供货,一批手机壳的头程运费占了总成本的18%,加上平台抽成,利润直接被砍掉一大半。有行业数据说 跨境供货平台的卖家平均物流成本比传统跨境卖家高12%-15%,这笔账算下来“0运营”的优势就打了折扣。

优质货源的争夺与分流

阿里这么搞,最让Lazada卖家眼红的是“优质货源”这块肥肉。国内天猫、淘宝上的卖家,很多是的品牌工厂,产品设计、供应链能力都比普通跨境卖家强。去年“618”期间, Lazada马来西亚站有个做小家电的店铺,卖爆了一款国内某天猫同款的空气炸锅,销量比平时翻了5倍,原因就是国内厂家通过供货平台给了更低的价格和稳定的库存。

但优质货源就这么多,国内卖家一掺和,Lazada原有卖家反而拿不到货了。泰国卖家源叔去年就吃过这个亏, 他合作的国内供应商突然说要优先给供货平台供货,导致他店铺的爆款断货两周,直接损失了30%的流量。“平台说我们是‘一家人’,可真到了分蛋糕的时候,还是亲儿子吃得香。”源叔的吐槽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平台自营与卖家的博弈

更深层次看,阿里的这步棋可能是在给“平台自营”铺路。Lazada虽然有LazMall,但只邀请知名品牌,中小品牌和新兴卖家进不去。现在通过供货平台, 淘宝天猫上的优质卖家能直接给Lazada供货,本质上等于平台在“借壳”扩充自营SKU。2023年第三季度, Lazada“淘宝精选”频道的商品数量增长了120%,其中60%来自天猫淘宝卖家,这增长速度可不正常。

对Lazada卖家这可不是好消息。一旦平台自营做起来肯定会挤压第三方卖家的流量和利润。去年双11期间, Lazada印尼站就有第三方卖家反映,同款商品在平台自营的价格比自己低15%,平台还给了首页推荐位置,根本没法竞争。“说白了我们这些卖家现在就像‘供应商’,给平台打工,以后连‘店’都可能被吃掉。”一位做了5年Lazada的卖家这样抱怨。

中小卖家的生存夹缝

大卖家能拿到优质货源,中小卖家反而成了“夹心饼干”。1688跨境专供平台早在2017年就上线了 2018年3月汇聚了近50万家中小企业,给Lazada、速卖通供货,可一年后交易规模和买家数量增长超过4倍,大部分订单都集中在前10%的大卖家手里。中小卖家想通过供货平台分一杯羹,难上加难。

深圳做家居用品的卖家小李去年试过供货平台,后来啊“颗粒无收”。她说:“平台推荐的都是‘爆款’类目, 我们中小卖家拿不到价格优势,只能做‘冷门’品类,可冷门品类哪有什么订单?”更尴尬的是就算拿到订单,利润也薄得可怜。有行业数据显示,跨境供货平台上中小卖家的平均利润率只有5%-8%,比传统跨境低3-5个百分点。

差异化突围还是躺平认命?

那中小卖家就没出路了?也不全是。去年越南河内有个做手工饰品的Lazada卖家, 没跟供货平台玩,反而主打“定制化+本地文化”,在越南本地圈火了起来。她跟我说:“国内卖家供货快、 价格低,但我们比他们更懂本地消费者的审美,比如喜欢用‘莲花’‘奥黛’这些元素,国内卖家根本做不出来。”这个卖家去年第四季度的复购率达到了35%,远高于行业平均的20%。

还有部分卖家开始转向“小众市场”。比如菲律宾市场, 国内卖家很少关注,但有个做户外用品的Lazada卖家,专门卖登山杖、露营椅,去年通过供货平台拿到国内厂家的尾货,价格比国内低30%,在菲律宾卖得特别好,月订单量突破8000单。“与其跟国内卖家拼价格,不如找他们没看中的市场。”这个卖家的策略或许能给中小卖家一些启发。

未来趋势:从供货到直接竞争?

长远来看,阿里的跨境供货平台可能只是“前菜”,主菜是“打通国内外平台”。业内人士分析,一旦供货模式跑通,下一步可能就是让淘宝、天猫卖家直接在Lazada、速卖通开店。去年就有内部消息传出, 阿里正在测试“跨境店铺一键开通”功能,国内卖家用淘宝账号就能登录Lazada后台,商品、订单、物流数据同步。

如果真这样,Lazada卖家就要直面国内卖家的“降维打击”。国内卖家有成熟的电商运营经验、 供应链优势,还能共享阿里的全球物流网络,到时候Lazada原有卖家可能连“供货商”都做不成,只能沦为“分销商”。去年双11期间, Lazada泰国站就有第三方卖家发现,同款商品的价格比国内淘宝店还低,后来才发现是国内卖家直接在Lazada开了店。

东南亚市场的“增量”与“变量”

不过 东南亚市场本身还有增长空间,Lazada的订单在2023年实现了10%的同比健康增长,Trendyol订单同比增长46%,这说明国际电商还是阿里的增长引擎。但东南亚市场也不全是“蓝海”, Shopee近年增长放缓,暴露了快速扩张的问题,Lazada能不能抓住机会,还得看策略。

对Lazada卖家与其担心国内卖家“入侵”,不如把自己的“护城河”建得更深。比如深耕本地化服务, 越南市场的卖家可以提供“货到付款+24小时达”,马来西亚市场的卖家可以搞“马来语客服+本地售后”,这些是国内卖家短期内模仿不了的。去年有个做母婴的Lazada马来西亚卖家, 就靠“马来语育儿咨询”服务,把复购率做到了40%,比行业平均水平高了一倍。

这棋局才刚摆开, 阿里是想把国内电商的“内卷”输出到东南亚,还是想帮国内卖家“走出去”,现在还不好说。Lazada卖家是跟着供货平台喝汤,还是自己另辟蹊径找吃的,得看自己的本事和眼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跨境电商的红利期早就过了想赚钱,光靠平台给的机会可不够,得有自己的真家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