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的后浪!Cider快时尚品牌如何精准俘获Z世代消费者的心
成立不到两年,Cider凭什么在快时尚赛道杀出重围?
2020年9月, 当Cider在加州注册成立时快时尚领域早已是巨头林立——Shein用“小单快返”打下了半壁江山,Zara、H&M靠着线下渠道稳坐头把交椅,连Zaful都在中东市场风生水起。没人想到, 这个主打女装的新品牌,会用两年时间冲进独角兽行列,估值超过10亿美金,还被不少人称作“Shein的后浪”呃。这个称呼有点意思, 毕竟Shein已经把“快时尚+独立站”的模式玩到了极致,Cider作为“新人”,凭什么能分一杯羹?答案或许藏在Z世代的“心”里。
不是“大而全”, 而是“小而精”的定位哲学
Shein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万物皆可快时尚”的野心——从女装到男装、童装、家居,甚至宠物用品,SKU多到像线上百货商场。但Cider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要做“小而精”。打开Cider的独立站,你会发现它的产品线很清晰:主打女装,有时候延伸到配饰,甚至连鞋子都很少见。更关键的是它把“INS风”做到了极致。不是简单的“网红款”, 而是把Z世代喜欢的“甜酷风”“Y2K复古”“韩系辣妹”拆解成具体的设计元素:泡泡袖、短款上衣、高腰牛仔裤、亮片装饰……甚至连颜色都在跟着流行趋势走,2023年爆火的“芭比粉”“克莱因蓝”,Cider总能第一时间上新。这种“精准打击”让Cider在年轻用户中建立了“懂我”的认知——你想要的这里都有,但绝不会给你不需要的。

情绪化购物:Z世代的“开关”被Cider摸透了
Z世代买东西, 从来不只看“好不好看”,更看“符不符合我此刻的心情”。Cider明摆着吃透了这一点。在独立站的分类里 它没有按“上衣”“裤子”这种传统方式,而是搞了个“Pick A Mood”——按心情选衣服。点进去, “Feeling cute”对应的是碎花裙和卡通T恤,“Feeling Hot”是吊带和热裤,“Feeling k-pop”则是oversized卫衣和工装裤。这种分类方式太戳Z世代了:她们刷INS、 刷TikTok,本就是跟着情绪走的,购物时自然也希望“买的就是我现在的心情”。更绝的是Cider还专门为大码女生做了“曲线系列”,从S到6XL,尺码覆盖得很全。这在快时尚领域算是个“隐形优势”——很多品牌要么忽略大码, 要么做得像“妈妈款”,但Cider的大码系列设计感十足,让每个女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ins风”。
供应链不是“快”就够了 得“柔”得“准”
快时尚的核心是“快”,但Cider把“快”升级成了“柔”。它的供应链模式其实和Shein很像,都是“小单快返”+数字化系统,但细节上更有针对性。Cider通过自建系统, 打通了从设计到生产的全流程:设计师可以根据实时销售数据调整设计,工厂接到订单后7天内就能完成生产,平均上新速度比传统快时尚快30%。更厉害的是它的“预售模式”——在官网上架“pre-order”商品, 用户下单后工厂再生产,这样既不会压库存,又能精准捕捉需求。比如2022年冬天 Cider推出的一款“圣诞氛围感针织衫”,预售量就突破了5万件,工厂加足马力生产,到头来几乎零库存售罄。这种“数据驱动生产”的模式,让Cider的库存周转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20%,资金压力小了很多。
从“工厂”到“用户”:数字化的魔力
Cider的供应链数字化,最核心的是算法能力。它的系统能实时分析全球100多个国家的用户搜索、浏览、加购数据,预测哪些款式会火。比如2023年夏天 系统发现美国用户对“吊带裙”的搜索量突然上升,设计师立刻调整设计,增加了抹胸款和A字款,两周内就上架了20个新款式。这些数据还会反馈给合作的工厂,让它们知道“下个月要多生产什么面料、什么工艺”。Cider合作的工厂大多是珠三角地区的中小型服装厂,这些工厂灵活度高,但缺乏数字化能力。Cider通过系统帮它们实现了“按需生产”,工厂的产能利用率提高了15%,自然更愿意深度绑定。这种“聚合全球工厂的线上商场”模式, 让Cider既保持了Shein的供应链优势,又比它更聚焦——毕竟Z世代的需求变化太快了太“大而全”反而跟不上节奏。
社媒不是“流量池”, 是“关系网”
Shein在社媒营销上早就成了“老手”,Facebook和Instagram粉丝加起来超4000万,#SHEINinspo话题下有上千万条帖子。Cider作为“后浪”,自然要学,但它没有照搬,而是玩出了新花样。YouTube上, 它没有找那种粉丝千万的头部KOL,而是找了像Kasey Chau这样的中腰部博主——Kasey有50万粉丝,粉丝画像和Cider的目标用户高度重合,她的“无推广”测评视频里一次性买了400美元的Cider衣服,说“每一件都太可爱了”,这种真实的分享比硬广管用多了。TikTok上, Cider更绝,它不直接发广告,而是鼓励用户用#ciderstyle标签发穿搭视频,点赞最高的用户能获得免费服装,甚至成为品牌合作博主。这种“用户生成内容”的策略, 让Cider在TikTok上的自然播放量超过了付费广告,用户粘性也更强——毕竟谁会拒绝“自己选的衣服被别人夸”呢?
元宇宙里的“虚拟试衣间”:Z世代的社交货币
2023年, Cider突然和元宇宙平台Zepeto联名,推出了虚拟服装系列。用户可以在Zepeto里捏自己的虚拟形象, 穿上Cider的衣服拍视频、建房间,甚至能把这些虚拟衣服“穿”到现实中的穿搭视频里。这招太聪明了:Z世代本来就在Zepeto上社交, 虚拟服装成了他们的“社交货币”,穿Cider的虚拟衣服,相当于在朋友圈“晒新潮”。更关键的是这种互动让Cider突破了“卖衣服”的局限,变成了“提供生活方式”。有用户说:“在Zepeto里买了Cider的衣服,现实中也要买一件同款,这样虚拟和现实才能联动。”这种“虚实结合”的玩法,让Cider的用户复购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了15%。
不只是“卖衣服”:Cidergang的社区魔力
Cider最厉害的,可能是它打造的“Cidergang”社区。这个社区独立于独立站,用户可以发布穿搭、分享购物心得,甚至给产品设计提建议。比如2023年初, 有用户在社区里说“想要一件oversized的牛仔外套”,设计师看到后立刻跟进,一个月后就推出了新品,还把提出建议的用户写进了设计团队名单。这种“参与感”让Z世代觉得“Cider不是品牌,是朋友”。社区里还有“穿搭挑战”“晒单赢积分”等活动,用户活跃度极高,日均发帖量超过1万条。要知道, Z世代的忠诚度从来不是靠“低价”建立的,而是靠“情感连接”——Cidergang恰好给了他们这种连接。
资本狂奔背后:Cider的“后浪”能走多远?
成立两年估值超10亿美金,Cider的资本故事足够亮眼。IDG资本、和玉资本这些国内头部风投,加上硅谷的A16Z,都给它递来了橄榄枝。A16Z的眼光毒辣, 早期投过Facebook、Twitter,能看上Cider,说明它在模式上有过人之处。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资本狂奔下Cider会不会步子太大?比如供应链,虽然现在能7天上新,但如果订单量再翻倍,珠三角的工厂能不能跟上?比如用户增长,Z世代喜新厌旧,万一有新的“INS风品牌”出现,Cider的护城河在哪里?还有盈利问题, 虽然2023年中东站的利润率达到了40%,但全球扩张带来的营销成本、物流成本也在增加,这些都会挤压利润。
对抗性观点:“后浪”的“精准”可能是“局限”
有人把Cider比作“Shein的后浪”,但这个比喻或许有点乐观。Shein的优势在于“全品类覆盖”, 它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消费者,而Cider的“精准定位”虽然让它快速抓住了Z世代,但也可能限制了它的天花板。Z世代的消费能力有限, 客单价普遍在30-50美元,如果Cider想突破这个圈层,进入轻奢或者成熟女性市场,它的“INS风”标签反而会成为负担。比如35岁的职场女性,可能更看重面料和剪裁,而不是“可爱”和“甜酷”。Cider的创始人王琛说“要做Z世代的终身品牌”,但Z世代总有一天会长大,到时候Cider怎么办?这可能是它最大的挑战。
供应链的“柔”能持续多久?
Cider的柔性供应链确实是它的王牌,但这种“柔”建立在对珠三角中小型工厂的依赖上。这些工厂灵活,但产能有限,抗风险能力也弱。如果遇到疫情、自然灾害,或者工厂被其他品牌挖走,Cider的供应链优势就会大打折扣。比一比的话,Shein虽然也依赖中国工厂,但它的规模更大,对工厂的掌控力更强,甚至能帮工厂升级设备。Cider如果想长期保持“柔”, 可能需要像Shein一样,更深地绑定工厂,甚至投资自建工厂,但这又会增加成本,和它“低价快时尚”的定位产生矛盾。
Z世代的“心”, 从来不是“复制”来的
Cider的成功,不是靠复制Shein,而是靠“读懂Z世代”。它用情绪化分类满足了Z世代的“即时需求”, 用柔性供应链解决了快时尚的“库存难题”,用社区和元宇宙建立了“情感连接”。但“后浪”能否拍在前浪的沙滩上, 还得看它能不能解决“精准定位”的局限、供应链的可持续性,以及Z世代“长大”后的需求变化。毕竟时尚行业从来不缺“黑马”,缺的是能持续“懂用户”的品牌。Z世代的“心”从来不是靠低价就能俘获的,Cider的“后浪”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