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大热品牌起诉卖家侵权,有哪些潜在的法律陷阱需要注意

大热品牌突然发狠, 卖家这波侵权雷区踩中一个就够呛

最近跨境圈又炸锅了一个做了十多年的户外品牌突然翻脸,连着告了六家店铺。说起来这品牌也算老熟人,平时在亚马逊上卖得风生水起,谁成想转头就拿律法大棒砸向了卖家。更绝的是 他们告的理由根本不是那些明面上的logo,而是某个你平时根本不会注意到的三角图形商标——这玩意儿藏在产品角落里普通消费者根本看不出来但品牌方就靠这个抓了好几个卖家。

这种操作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去年夏天那个卖水气球的玩具品牌,从4月到9月连发6案,理由同样是“图形商标近似”。有意思的是 他们注册的商标里有个水滴图案,后来啊但凡卖家产品上有类似弧度的设计,不管沾不沾边,都能收到讼师函。你说离不离谱?

大热品牌起诉卖家侵权,这些“坑”要留意
大热品牌起诉卖家侵权,这些“坑”要留意

从GCI露营椅看品牌维权的“精准打击”套路

先说说最近这个GCI OUTDOOR LLC,专门做户外折叠家具的。9月9号,他们委托的Keith律所在伊利诺伊州开了第一枪,直接起诉了6个商标侵权。别以为这只是小打小闹, 查了数据才知道,他们那款折叠摇椅在亚马逊家居品类排28名,8月卖了14869张,9月预估能冲到28170张,客单价68美元,好评率4.8——妥妥的爆款潜质。

更关键的是这品牌玩的是组合拳。他们不仅注册了品牌名商标,还把产品的折叠结构、扶手设计、甚至那个不起眼的内置饮料架都申请了专利。有个卖家就栽在“钢架结构”上, 他以为换个材质就行,后来啊专利文件里写着“采用金属框架的便携式座椅”,甭管是钢是铝,只要结构相似,照样被告人。

图形商标:藏在细节里的“杀手锏”

很多卖家有个误区, 觉得只要不用品牌名字、不印logo就没事。GCI这次就专门抓了这点——他们有个三角图形商标,印在椅子背面的缝隙里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后来啊有个卖家在产品详情页用了类似的三角形装饰,被品牌方抓个正着。

这招其实很阴险。图形商标不像文字商标那么显眼,卖家做产品开发时很容易忽略。更麻烦的是 判断图形是否近似没有绝对标准,有时候一个弧度、一个角度的偏差,讼师都能说“足以导致消费者混淆”。去年有个卖户外服装的卖家,就主要原因是袖口上的闪电图案和某运动品牌相似,被索赔5万美元,再说说店铺直接关了。

专利侵权:比商标更隐蔽的“地雷”

商标侵权还能看出来专利侵权简直是“盲盒”。GCI的折叠椅专利里写得很清楚:“可快速折叠平放, 便于存放运输”,这种功能性描述,但凡你产品设计里有类似功能,就可能踩雷。有个新手卖家做露营椅, 觉得“折叠”谁都会,后来啊被告人后才发现,对方的专利保护的是“一种带锁定装置的折叠结构”——他没用锁定装置,但折叠逻辑和专利文件里的示意图高度重合。

更麻烦的是专利的地域性。GCI在美国有专利, 不代表欧罗巴联盟也有,但很多卖家以为“美国没事,欧洲也没事”,后来啊在德国卖的时候被当地品牌起诉。去年有个深圳卖家, 就主要原因是在亚马逊欧洲站卖了一款和欧罗巴联盟专利相似的折叠桌,被冻结了2万欧元资金,折腾了三个月才解决。

新品牌维权的“来势汹汹”:为什么现在告得越来越狠?

你会发现,最近新品牌发案的频率越来越高。像Bunch O Ballons水气球,4月15号第一次发案,之后几乎每个月都有新案子。这背后其实是市场变化的信号——欧美户外用品市场这两年火得一塌糊涂, 2021年美国线上销售额直接冲到178亿美元,品牌方自然不想让别人分蛋糕。

而且新品牌更“狠”。老品牌可能顾及声誉,不会随便告小卖家,但新品牌不一样,他们需要用维权来立威,一边顺便清掉竞争对手。有个卖户外折叠桌的卖家透露, 他之前有个链接突然掉了300个评价,后来才知道是被同个品牌方批量投诉,理由全是“专利侵权”,再说说链接直接被下架。

UGG的“双保险”:商标+外观专利的组合拳

说到维权套路,不得不提UGG。他们告侵权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商标和外观专利一起上。商标注册了“UGG”文字, 还把那个经典的圆形logo、甚至鞋底的纹路都注册了;外观专利更是覆盖了鞋型的整体轮廓——圆头、矮跟、毛靴筒,只要这三个元素有两个相似,基本跑不掉。

去年有个卖家卖雪地靴, 觉得“我把logo换了鞋型稍微改一点总行了吧”,后来啊照样被告人。品牌方讼师拿出来的凭据是:消费者在评论里说“这双靴子和UGG长得好像”,这就足够证明“混淆可能性”了。你说冤不冤?

卖家怎么躲?这些“反套路”技巧得记牢

面对品牌方的“围剿”, totally 不做户外产品也不现实。关键是要学会“拆招”。有个做了8年户外用品的老卖家分享了个经验:他每次选品前, 会先在USPTO和EUIPO把相关产品的专利查个底朝天特别是“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这两个最容易被忽略。

查的时候不能只看名字, 得把产品的关键词全输进去,比如“folding chair”“camping chair”,然后挨个看专利附图。有个细节他特别强调:专利文件里的“权利要求书”部分, 会写清楚保护范围,比如“包括A、B、C三个特征”,只要你的产品用了其中两个,就可能侵权。去年他就靠这个避开了3个潜在风险——有款折叠椅的专利要求“带杯架+可折叠+钢架”, 他故意用了铝合金架,完美避开。

图形商标的“避坑指南”:别让“小细节”毁了大生意

对付图形商标,有个笨办法但有效:找专业的设计师做“商标近似查询”。不是简单搜一下而是把你的图形和品牌商标放在一起,用PS调整大小、角度,看普通人会不会混淆。有个卖户外服装的卖家, 之前想用个山峰图案,设计师查到某运动品牌有个类似但更抽象的山形商标,再说说改成带河流的山水图,平安过关。

另一个技巧是“视觉隔离”。如果产品上必须用图形,尽量远离品牌商标的核心元素。比如GCI的三角商标,你如果非要画三角形,就把它放在产品最边缘,或者加其他图案包围,降低整体相似度。去年有个卖家就是这么干的, 虽然收到过警告信,但再说说没被起诉——讼师认为“消费者不太可能把两个图形联系起来”。

专利风险的“再说说一道防线”:FTO分析要不要做?

大卖家通常会做FTO分析,就是律法团队帮你确认产品是否侵权。但小卖家觉得这玩意儿贵,动辄几千上万美元。其实有个折中办法:用第三方工具, 比如Patentcloud、IPEXL,花几百块钱就能查到相关专利,再找个懂专利的讼师花1-2小时帮你解读权利要求书,比直接做FTO划算多了。

有个卖折叠桌的卖家去年这么干过 花800块查了10个相关专利,发现有个欧罗巴联盟专利的“折叠锁扣”结构和他的产品很像,赶紧把锁扣改成磁吸式,虽然成本增加了15%,但避免了2万欧元的赔偿。他说这钱花得值——比起侵权赔偿,这点研发成本九牛一毛。

市场在变,维权逻辑也在变:卖家的“生存密码”到底是什么?

说到底,品牌方维权越来越狠,是主要原因是市场大了他们不想让别人白嫖自己的研发成果。但换个角度看,这也说明户外用品还有机会——只要你能避开雷区,做出差异化。去年有个做便携折叠椅的卖家, 没碰GCI的专利,而是专门做“轻量化+可承重300磅”的款式,后来啊在细分类目里冲到前三,客单价比同行高20%。

所以别怕品牌发案,怕的是你不学习、不适应。记住:侵权不是原罪,无知才是。每次看到新品牌发案, 别急着关页面花10分钟看看他们告的是什么商标、什么专利,说不定下一个爆款就在里面——前提是你得学会“在规则里跳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