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服装类目通用词商标被全抢注,卖家不小心触雷

“100%”成私人财产?服装卖家 listing 惨遭下架的黑色幽默

最近跨境圈炸了锅, 起因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消息:服装行业用了几十年的面料描述词“100%”,居然被美国公司 Saule, LLC. 注册成了 R 标商标。更离谱的是 这家公司光在美国就有 200 多个有效商标,覆盖欧罗巴联盟、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商标类型全是服装鞋帽类的“100%”文字或图形。这下好了 卖棉 T 恤的写“100%纯棉”,卖羊毛衫的标“100%美利奴”,一不小心就成了侵权党, listing 分分钟被亚马逊砍得渣都不剩。

月饼叉引发的“血案”:配件商标抢注,8 万欧元买教训

你以为“100%”是孤例?那就太小看商标流氓的脑洞了。圈里有个卖月饼的卖家王哥,在亚马逊德国站卖了两年月饼,销量一直不错,产品里还贴心搭配了塑料刀叉。后来啊呢?有人专门注册了“叉子”的商标, 反手就把王哥的月饼 listing 投诉下架,理由是“产品包装侵权配件商标”。王哥懵了自己月饼商标明明注册了凭啥搭配个叉子就侵权?可亚马逊的规则摆在那儿:先下架,再申诉,不管谁对谁错。

服装类目通用词“100%”被抢注商标,卖家触雷被勒索50多万
服装类目通用词“100%”被抢注商标,卖家触雷被勒索50多万

这种套路在跨境圈早就见怪不怪了。有服务商统计过2023 年上半年,仅服装配件相关的恶意商标投诉就增长了 47%。最狠的一个案例, 某卖家被勒索了 8 万欧元才肯撤诉;还有人主要原因是“破洞”这个词被投诉,731 个商品链接全被干掉,再说说花了 18 万才摆平。更绝的是有人连“HULA HOOP”这种通用词都注册了商标,卖健身环的卖家稍不注意就得吃官司。

商标流氓的“致富经”:低成本敲诈,高收益收割

这些人到底怎么赚钱的?流程其实很清晰:先抢注服装、 鞋帽类目的通用词或配件商标,比如“100%”“防水”“加绒”,甚至是“帽子”“手套”这种大词。然后盯着那些销量不错的 listing,用“商标侵权”名义批量投诉。亚马逊的审核机制又偏向投诉方,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下架,等卖家急眼了再谈条件。

他们的成本有多低?发个德国临时禁令才 1000 欧元,封你账号 28 天;要是卖家不服,换个理由再投诉一次循环往复。可对卖家 listing 停一天就亏一天库存,账户被封了连申诉都没门路。某服装卖家算过一笔账:被投诉后 日均销量掉了 80%,滞压的 5000 件 T 恤压着卖不出去,仓储费每天就得烧 200 美元。再说说没办法,8 万欧元买平安,比硬刚更划算。

更恶心的是有些“自己人”也在搞这套。圈里传得沸沸扬扬, 说是某大卖团队专门注册通用词商标,然后小同行 listing 做起来了就上去咬一口,要么勒索,要么直接抢链接。2023 年 9 月就有人爆料, 自己用了两年的“加绒”关键词,突然被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抢注,投诉理由写得明明白白:“描述词侵犯商标权”。

平台规则的“双标”:卖家申诉难,流氓成本低

亚马逊为啥这么“偏袒”投诉方?说白了还是怕惹官司。商标局那边一个 R 标下来律法效力摆在那儿,平台不处理就得连带担责。可对卖家申诉过程简直像闯关。你得先证明自己是“正当使用通用名称”, 比如提交面料检测报告、行业通用描述习惯凭据,甚至要找上下游卖家一起作证。

可问题来了 “100%”作为通用描述词,律法上确实允许正当使用,但亚马逊的审核员可能根本不懂这些。有次卖家老张提交了国标 GB/T 29862-2013 关于纺织品纤维含量的规定, 上面白纸黑字写着“100%应表示纤维含量为 100%”,后来啊亚马逊回复:“请提供商标持有人授权”。老张气得差点砸电脑,商标持有人就是来讹钱的,怎么可能授权?

更憋屈的是就算你申诉成功了流氓商标换个国家还能再来一遍。 Saule, LLC. 在美国有“100%”文字商标,欧罗巴联盟有图形商标,澳大利亚也有保护范围。卖家这边刚搞定美国站,欧罗巴联盟站又收到投诉,简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圈里人调侃:“这哪是卖衣服,这是在玩商标地雷阵,走一步踩一个。”

申请无效化:釜底抽薪, 但耗时耗力

遇到这种情况,最硬核的办法就是直接向商标局申请无效化。2023 年 3 月, 就有个卖家联合了 12 家同行,集体投诉“防水”商标抢注,再说说商标局裁定该商标“缺乏显著性”,予以无效宣告。但这招不是谁都能用的——你得准备一堆凭据:商标注册时的恶意证明、 行业通用使用习惯、第三方检测报告,整个过程至少得 6 个月,期间 listing 还是得停着。

申诉“恶意勒索”:留好凭据, 反戈一击

要是对方狮子大开口,比如索要 8 万欧元,你完全可以收集勒索凭据,反诉敲诈。有卖家用录音笔记录下对方“不给钱就反复投诉”的原话, 再说说不仅免了赔偿,还让对方赔了 1 万欧元讼师费。但前提是你得有铁证,而且要敢跟对方耗,毕竟跨国官司谁都不想打。

防御性注册:把“地雷”提前挖掉

说到底,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有经验的卖家早就学会了“防御性注册”:主商标注册了还不够, 把“100%”“加绒”“防水”这些描述词,连同配件、包装、形似词全注册一遍。2022 年有个服装品牌, 把“棉”“麻”“涤”等 30 多个通用词都注册了防御商标,后来啊同行想抢注都找不到空子。虽然前期花了几万块,但省下的维权费比这多 10 倍。

关键词“偷梁换柱”:土办法但管用

等不了注册怎么办?卖家们自创了“关键词”。比如把“100%”写成“1OO”,把“防水”改成“泼水不沾”,把“加绒”写成“内里抓毛”。圈里人笑称这是“文字游戏”,但确实能避开大部分低级投诉。2023 年双 11 前, 某卖家把 listing 的“100%纯棉”改成“百棉无涤”,转化率没降,投诉少了 90%。

要求对方信息:把“刀”架在流氓脖子上

亚马逊其实有个隐藏功能:投诉方必须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否则投诉无效。有次卖家小李被投诉, 直接联系亚马逊客服要求提供商标持有人的公司注册号、联系方式,后来啊对方怂了主动撤诉。毕竟流氓也怕暴露身份,真闹到工商局,可能吃不了兜着走。

卖家的“自查清单”:别等 listing 下架了才后悔

与其事后补救,不如提前防范。老卖家们了一套“商标平安三件套”:每月查一次商标局数据库, 看有没有人注册近似商标; listing 里别用绝对化描述词,比如“第一”“顶级”,改用“高弹”“透气”这种功能性词汇;产品包装上别印未注册的商标,哪怕是“Made in China”这种,都可能被盯上。

2023 年 9 月, 某服务商推出“商标体检服务”,帮卖家排查 listing 里的侵权风险词,上线一个月就有 200 多个服装卖家下单。有个客户检测出 17 个高风险词,修改后 listing 被投诉率从 35% 降到 5%。这钱花得值——毕竟 listing 下架一次损失的可不只是钱,还有店铺权重和消费者信任。

当“通用词”成了“私有物”:谁在扼杀跨境生意?

说到底,通用词商标抢注,本质是利用律法漏洞的“合法敲诈”。商标法本意是保护品牌创新,不是让某些人靠抢词赚钱。服装行业本来就利润薄,一件 T 恨不得赚 5 块钱,后来啊被商标流氓勒索几万块,这生意还怎么做?

更讽刺的是商标局那边还在“放水”。像“100%”“HULA HOOP”这种明显是通用词的,居然能注册成功。有讼师建议,卖家可以联合起来向商标局提交“通用词认定申请”,推动修改审查标准。毕竟要是连“棉”“麻”都能被抢注,那服装卖家以后只能用“非棉非麻”来形容衣服了。

跨境这条路,从来都不好走。平台规则、律法漏洞、竞争对手的暗箭,每一步都是坑。但办法总比困难多——该注册的商标别省,该自查的 listing 别懒,该较真的时候也别怂。毕竟辛辛苦苦选品、运营,再说说栽在一个“100%”上,那才真叫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