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亚马逊卖家库容被砍,7千卖家面临调整

亚马逊库容突降7000卖家慌了神,旺季梦碎还是洗牌信号?

上周某个寻常的下午,深圳宝安区的跨境电商办公室突然炸开了锅。老张盯着电脑屏幕上的红色警告,手一抖,刚泡的咖啡泼在了键盘上。他的亚马逊库容从13万直接砍到5万多, 超额6000——这意味着刚装箱的货物没法发货,旺季备货计划全打乱。隔壁工位的大学生小李更惨, 库容从8万砍到3万,正准备上新的圣诞玩具现在只能堆在仓库里海外仓的租赁合同还没到期,白花花的银子在烧。

这样的场景在亚马逊卖家圈同步上演。有卖家在论坛发帖:“亚马逊真是个老流氓, 10月给的高额度让你拼命备货,11月到货直接砍一半,这是明摆着套路啊!”评论区里一片哀嚎, 有人晒出后台截图:库容数字从25万跳到9万,直降16万;有人算着账,主要原因是库容被砍,这个旺季可能要损失近10万销售额。更扎心的是有人发现自己的库容本来还剩几千,更新后直接变成负数,倒欠亚马逊额度。

7千亚马逊卖家库容被砍?有人直降10万
7千亚马逊卖家库容被砍?有人直降10万

库容“断崖式”下跌, 卖家们的血泪账

库容被砍对卖家就像跑步时突然被绊了一脚。杭州的做家居用品的王姐,库容从6万降到2万,手里有3万货等着发,现在只能找海外仓周转。“海外仓一箱贵5块钱,我这次2万箱就要多花10万,利润全贴进去了。”更让她头疼的是 超量仓储费像达摩克利斯之剑——去年有个同行主要原因是库容超标,三个月被收了近9000美金罚款,相当于白干半年。

圣诞产品卖家成了重灾区。广东的李老板库容砍掉一半, 他算着时间:现在11月,海运到美国要40天空运贵一倍,再晚点货到美国就赶上圣诞后促销,只能打折清仓。“亚马逊卡这个点砍库容,不就是逼我们用AGL和卫星仓吗?那些费用比普通仓库高30%,他们赚得盆满钵满。”他越说越气,一拳砸在桌子上,桌上的咖啡杯跟着晃了晃。

大学生卖家小林的经历更魔幻。他刚凑了5万块钱备货,库容从5万砍到2万,超额3万。“我货都压在国内了现在发不了仓库还要收保管费。”小林在宿舍群里发消息,室友们纷纷@他:“要不试试找服务商突破限额?小心被查啊!”他知道风险大,但没办法,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货砸手里。

亚马逊的“算盘”:成本控制还是资源洗牌?

卖家们的抱怨背后亚马逊有自己的小九九。行业数据显示,2022年亚马逊取消了16个仓库的新建计划,裁了近10万员工。美国第二季度工业仓库平均租金涨到8美元/平方英尺, 同比涨21%,一仓难求,连沃尔玛都开始租集装箱临时存货。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花钱建新仓,不如把现有库容灵活调配——反正旺季过了卖家的库存会自然减少。

“亚马逊这套连环计打得精, ”做了8年跨境电商的侃哥分析,“10月给你高额度,让你拼命备货,那时候仓库空着,多放货能摊成本。11月到货高峰,仓库满了就开始砍库容,逼你用他们的高价物流服务。”他觉得这不是偶然而是亚马逊在物流端的一次“价格歧视”——小卖家没议价能力,只能被动接受。

但也有人觉得亚马逊是“无奈之举”。北美卖家约312万,中国卖家占近半,这么多卖家挤在亚马逊平台,仓储资源早就紧张了。亚马逊物流副总裁去年就在内部会议说:“我们要确保每个仓库的利用率最大化,不能让某个卖家占着茅坑不拉屎。”这话听着刺耳,但确实道出了现实——仓库不是无限的,总得有取舍。

卖家自救:海外仓、服务商还是“躺平”?

面对库容被砍,卖家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常见的办法是找海外仓,但成本高得吓人。上海的张姐算过一笔账:用亚马逊FBA, 每立方成本15美元,第三方海外仓只要10美元,但头程运输、贴标、仓储管理加起来反而比FBA贵20%。她咬咬牙还是选了海外仓,“总比货发不出去,旺季眼睁睁看着别人赚钱强”。

有胆子大的卖家找服务商“突破发货限制”。深圳的刘哥花5000块找了个服务商, 用“拆单”“虚报重量”的方式把货发出去,后来啊被亚马逊抽查到,账户被暂停了30天。“货是发出去了但店铺没了得不偿失。”他现在肠子都悔青了在卖家群里告诫大家:“别走歪路,亚马逊的算法比你还精。”

还有卖家选择“躺平”——砍掉SKU,集中资源爆爆款。南京的陈老板原来做20个产品,库容被砍后只留下3个利润最高的主推款。“虽然整体销量降了但利润率反而提升了还能省下仓储费。”他发现,很多同行都在这么做,亚马逊平台上的“长尾产品”越来越少,“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

行业洗牌加速,中小卖家何去何从?

库容风波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跨境电商行业的隐忧。Marketplace的数据显示, 去年北美站卖家数量同比增长15%,但平台仓储资源只增了8%,僧多粥粥的局面越来越严重。有行业分析师预测, 未来亚马逊可能会实行“动态库容”——根据卖家的销量、评分、物流效率来分配额度,好卖家给更多,差卖家直接“劝退”。

这对中小卖家压力山大。广州的周老板做3C配件,库容被砍后他试着开发独立站,“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独立站虽然流量小,但不用受亚马逊的库容限制,利润空间也大。他花2万块钱找了个人做站外推广,第一个月就卖了3万单,“虽然累点,但不用再看亚马逊脸色了”。

但转独立站也不是万能药。深圳的跨境电商培训机构负责人老林说:“去年有学员放弃亚马逊做独立站, 后来啊主要原因是不懂运营,半年亏了20万。亚马逊虽然坑多,但至少有现成的流量池。”他觉得,卖家应该两手抓——亚马逊做好FBA,独立站做品牌沉淀,“这样才不会被亚马逊卡脖子”。

旺季未至“寒风”先至,卖家能否破局?

距离黑五还有不到一个月,库容问题还没解决。有卖家在亚马逊后台留言:“能不能给我们做圣诞产品的卖家多留点额度?”但亚马逊的系统自动回复:“库容已根据您的库存情况更新,感谢理解。”冷冰冰的文字,浇灭了卖家们再说说一丝希望。

不过也有卖家在逆境中找到了机会。杭州的做宠物用品的小林,发现竞争对手主要原因是库容被砍,发货延迟,评分掉了0.5分。他赶紧加大广告投放, 把原本的预算从5万提到8万,后来啊流量暴涨了30%,“别人在愁备货,我在抢流量,旺季说不定能逆袭”。

亚马逊库容风波还在继续,7000卖家的调整之路才刚刚开始。有人抱怨,有人转型,有人抓住机会。这个行业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库容只是其中一个战场。真正的赢家,永远是那些能快速适应变化、找到自己生存逻辑的人。至于那些还在抱怨的卖家,也许该想想:当亚马逊的刀砍下来时你是等着挨砍,还是学会躲闪,甚至反手一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