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又一深圳跨境大卖过会了吗?这是否意味着行业新标杆诞生

过会背后:一个“老”大卖的“新”故事

8月底, 创业板上市委的一则公告让三态股份的名字突然在跨境电商圈刷了屏——这家深耕了15年的深圳老牌大卖,首发获通过拟募资8.03亿元。消息传开,行业里炸开了锅:又一个深圳跨境大卖过会了这是不是意味着行业要迎来新的“游戏规则”?

说起三态股份,在圈子里其实不算“新面孔”。早在2007年, 他们就扎进了出口跨境电商零售的赛道,那时候亚马逊、eBay刚在中国火起来深圳华强北的档口还挤满了拿着样品找老外批发的卖家。三态不一样, 他们一头扎进B2C模式,在eBay上卖工具配件,后来慢慢 到家居生活、数码科技,到现在SKU堆到了67万个,细分类目近百个。2014年,他们还去新三板挂牌过后来又悄悄摘牌,这一度让人以为这家公司“佛系”了。没想到2021年突然重启A股IPO, 2022年8月30日过会消息一出来整个行业都跟着“紧张”起来——毕竟深圳跨境大卖扎堆上市,已经不是新鲜事,但三态股份的“剧本”,似乎有点不一样。

又一深圳跨境大卖成功过会!
又一深圳跨境大卖成功过会!

从“卖货”到“卖货+物流”的双轮驱动

翻三态股份的招股书,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他们的收入从来不是靠“单腿走路”。商品销售业务是老本行, 但跨境物流服务从2009年就开始跟进了国际专线、国际邮政、商业快递、仓储服务,全包了。2019到2021年, 跨境电商收入占比在69%-81%之间,物流收入占19%-31%——这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每卖100块钱的货,有20块是靠物流服务赚的。

更关键的是毛利率。招股书里写着,报告期内公司商品销售业务平均毛利率高于可比公司平均水平。有人可能会问:不都是卖货,凭什么三态能多赚点钱?答案藏在细节里。不同公司的成本核算方式不一样, 有的把仓储费全算进成本,有的只算直接物流;产品品类结构也不同,三态主打的工具配件、家居生活,客单价虽然不高,但复购率稳定,不像3C电子那样容易卷价格战。再加上销售渠道, 三态在eBay、亚马逊、AliExpress等20多个平台铺货,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抗风险能力自然强些。

物流业务更是“闷声发财”。赛维时代的物流服务毛利率跟三态差不多,但燕文物流的国际快递全程业务毛利率就低了不少。为什么?客户结构不同——三态的物流客户里 有不少是中小卖家,他们愿意多花点钱换时效;运营模式也不同,三态自建了海外仓,能做本地化配送,成本比纯商业快递低;产品定位上,三态的物流服务主打“性价比”,中小卖家吃这套。说白了三态没跟大卖家硬碰硬,而是在“缝隙市场”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业绩的“冰与火”:高增长背后的隐忧

看三态股份的业绩,像坐过山车。2019年营收15.67亿元, 2020年冲到19.94亿元,2021年再上一个台阶,22.66亿元——这增速,在跨境电商圈算“猛将”了。但2022年上半年, 画风突变:营收8.17亿元,同比下降33.53%;归母净利润7028.34万元,同比下降28.56%。这数字一出来不少人开始嘀咕:是不是“到顶了”?

三态自己说了原因:全球疫情反复,俄乌冲突,海外消费需求降了物流成本也涨了。这话不假,但细看数据,会发现更深层的问题。2021年归母净利润1.56亿元, 比2020年的2.14亿元少了2700多万——明明营收还在涨,利润怎么下来了?招股书里藏着线索:2020年下半年人民币升值, 出口销售毛利率跟着降了;2021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增加377.05万元,研发费用率涨了1.4个百分点。说白了成本在涨,利润被“吃掉”了。

还有更让人揪心的。2022年上半年,三态的商品销售业务占比大概在70%左右,物流占30%。但跨境电商业务里99.99%的收入来自第三方平台——这意味着什么?亚马逊、eBay这些平台打个喷嚏,三态就得感冒。2021年亚马逊封号潮, 多少深圳大卖一夜回到解放前,三态虽然没公开说“中招”,但2022年的业绩下滑,多少跟平台政策变动有关。行业里的人都知道,依赖平台就像“走钢丝”,赚得快,但风险也大。

行业标杆?先看看“前辈”们的路

提到深圳跨境大卖上市, 安克创新、有棵树、通拓这些名字早就刷屏了。安克2019年上市, 靠充电器、充电宝打天下现在成了“出海品牌”的代名词;有棵树2017年借壳上市,后来主要原因是亚马逊封号,业绩一落千丈;通拓2019年被星徽股份收购,现在低调了不少。这些“前辈”的故事,其实给三态股份提了个醒:上市不是“终点站”,而是“加油站”。

还有个更近的例子——显盈科技。2021年9月22日这家深圳企业上市,是大疆的供应商。2019年对大疆销售额879.69万元, 2020年直接飙到5454.5万元,半年营收就冲到8.17亿。显盈的“独门秘籍”是3C电子周边产品,靠研发驱动,毛利率从20.80%涨到30.93%。这说明什么?单纯“卖货”的时代过去了得有核心技术,有差异化产品,才能在红海里杀出一条路。

再看绿联科技,2022年也成功登陆创业板。这家公司跟三态有点像, 都做跨境电商,但绿联更强调“品牌”——他们不只在亚马逊卖,还建独立站,搞海外社交媒体营销。招股书里写着,品牌产品毛利率比代工产品高15个点以上。这说明,跨境电商的“下半场”,拼的不是谁SKU多,而是谁能让消费者记住你的名字。三态股份现在有67万个SKU,但有几个是“自有品牌”?这个问题,恐怕得好好想想。

亚马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封号潮下的生存逻辑

跨境电商圈里流传着不少“与亚马逊斗智斗勇”的故事。不久前, 某深圳大卖跟亚马逊打官司,后来啊反将一军,追回了被冻结的资金,虽然账号还没解封,但至少没“全军覆没”。类似案例不止一个,另一家卖家把亚马逊告上法庭,仲裁员直接裁定亚马逊“冻结资金条款无效”。这些故事听起来解气, 但背后藏着残酷的现实:平台规则永远掌握在人家手里你今天能赢官司,明天可能就主要原因是“小红旗”被封号。

三态股份在招股书里没提封号的事,但行业里的人都知道,他们的业务高度依赖亚马逊。2021年亚马逊封号潮,深圳大卖集体“阵痛”,有的营收直接腰斩。三态2022年业绩下滑, 多少跟平台政策收紧有关——比如严查“刷单”、限制第三方卖家使用物流服务,这些都直接影响运营效率。

更麻烦的是平台依赖是个“无底洞”。为了维持平台排名,卖家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做广告、冲销量,利润越来越薄。三态股份2021年研发投入增加了 但跟安克比还差得远——安克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5%以上,三态大概2%左右。没有核心技术,没有独立站,就只能被平台“牵着鼻子走”。上市融来的8.03亿,如果还用来“烧广告”冲平台销量,那跟“饮鸩止渴”有什么区别?

募资8亿:“智能化升级”能解决行业痛点吗?

三态股份拟募资8.03亿, 三个项目:跨境电商系统智能化升级、仓储智能化升级、补充流动资金。听起来很“高大上”,但行业里的人更关心:这些钱真能解决痛点吗?

先看“跨境电商系统智能化升级”。现在深圳大卖们用的ERP系统, 大多是从外面买的,功能大同小异——订单处理、库存管理、财务核算,一套流程走下来效率还是低。三态想搞“智能化”,无非是想用AI预测销量、自动优化广告投放、智能选品。但说实话,这些技术,安克、SHEIN早就用上了三态现在才开始,会不会“晚了一步”?

再看“仓储智能化升级”。三态有国内直邮、国际运输、仓储服务,但海外仓数量有多少?覆盖哪些国家?如果还是依赖第三方海外仓,那“智能化升级”就是个“噱头”。行业里有个数据:海外仓本地配送的订单,转化率比直邮高30%以上,但成本也高20%。三态的物流毛利率高于燕文物流,靠的就是“性价比”,如果海外仓成本上去了利润从哪来?

最让人担心的是“补充流动资金”。跨境电商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备货、广告、物流,哪样都要钱。三态2022年上半年营收下滑,现金流肯定紧张。这8亿里有多少会用来“补窟窿”?如果真用来备货,万一遇到平台封号、货物积压,那风险可就大了。

深圳跨境大卖“上市潮”:是狂欢还是分化?

这两年, 深圳跨境大卖扎堆上市,从安克到显盈,再到三态,好像不上市就“不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但仔细想想,上市真的能让企业“脱胎换骨”吗?恐怕未必。

行业早就开始分化了。像安克、 绿联,靠品牌和技术,在海外市场站稳了脚跟;像SHEIN,搞柔性供应链,把快时尚玩出了新花样;还有一些小而美的卖家,专攻细分品类,比如宠物用品、户外装备,客单价不高,但复购率贼高。这些企业,不上市照样活得滋润。

反观那些依赖平台、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卖家,上市反而可能“加速死亡”。融来的钱,如果还用来“内卷”——打价格战、刷单、烧广告,那只会让行业更“卷”。招股书里写着,三态股份的商品销售业务毛利率高于可比公司,但高多少?1个百分点?还是2个百分点?如果跟安克30%以上的品牌毛利率比,那差距可就不是一点半点了。

更关键的是跨境电商的“风口”在变。以前靠“中国制造”的低价优势,现在不行了;以前靠平台流量红利,现在也过去了。现在的消费者,要品质,要品牌,要体验。三态股份有67万个SKU,但有多少是“爆款”?有多少能重复购买?这些问题,上市解决不了得靠扎扎实实的运营。

下一个“标杆”会是谁?

三态股份过会, 让深圳跨境大卖们看到了“希望”,但行业标杆从来不是“封”出来的,而是“闯”出来的。安克的标杆, 是靠10年研发换来的;SHEIN的标杆,是靠柔性供应链拼出来的;绿联的标杆,是靠品牌故事打出来的。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不依赖平台,不依赖低价,有自己的“护城河”。

三态股份想当“标杆”, 得先回答几个问题:67万个SKU,能不能精简到10万个“爆款”?物流服务能不能从“性价比”升级到“体验感”?能不能跳出亚马逊、eBay,建起自己的独立站?8亿募资,能不能砸出核心技术,而不是“烧广告”?

深圳跨境大卖们,该醒醒了。上市不是“万能药”,不上市也不是“末日”。行业早就过了“野蛮生长”的时代, 拼的是谁更懂消费者,谁更会“玩”供应链,谁更能做出让海外市场记住的产品。三态股份过会,只是个开始,真正的“新标杆”,还在路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