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ee中国裁员千人,保安开会防止跳楼
一场7分钟的会议, 裁掉上千人的饭碗
上周五早上10点15分,Shopee国内员工的办公软件弹出一条全员会议通知,没人想到这会是一场“告别大会”。10点20分,会议结束,屏幕上只留下“优化运营效率”六个字,接着聊天软件里被约谈的同事瞬间查无此人。一位员工在社交平台吐槽:“比外卖配送还快,7分钟裁掉了一个部门的未来。”这场突如其来的裁员风暴, 让六七千人的国内团队瞬间陷入恐慌——各部门裁员比例从30%到90%不等,安卓开发整个客户端被裁撤,外卖业务团队直接解散,Content Service部门一半人离开,连Food业务线这种“不赚钱的部门”几乎团灭。
从疯狂扩招到精准裁撤:Shopee的管理账本算明白了什么
2019年进入中国时 Shopee像头饿狼,疯狂撒钱招人,办公区从上海陆家嘴扩张到深圳南山,员工数量两年翻三倍。那时管理层开会总说“先占坑再优化”,现在轮到“优化”时却暴露出管理上的粗糙。内部员工透露, 这次裁员“各地区分开操作,国内没收到全球统一通知”,连赔偿方案都是HR私下通知:N+2,base按/12折算,年假折现。更离谱的是有传言称上周五公司提前给保安开会,目的竟是“防止有人情绪不稳定跳楼”。这种操作, 与其说是危机公关,不如说是管理失控下的自保——连员工情绪都要靠保安“盯防”,互联网公司的体面早就碎了一地。

N+2赔偿与“防跳楼”会议:互联网公司的体面与狼狈
赔偿方案看似大方, 但被裁员工心里清楚,这点钱在一线城市撑不了三个月。一位上海员工算了一笔账:“N+2加上年假折现,到手也就15万,房贷车贷一还,剩不下多少。”更讽刺的是 母公司Sea集团CEO李小冬在同一天发内部信,宣布“管理层主动放弃薪酬,直到公司实现自给自足”。一边是普通员工拿着遣散费慌慌张张找下家, 一边是高管“降薪表决心”,这种“割肉喂鹰”式的自救,反而让外界看清了Shopee的窘境——靠腾讯输血的日子到头了自己造血的能力,还差得远。
保安部门的“特殊任务”:裁员背后的管理恐慌
“给保安开会防跳楼”的传闻,像一记耳光打在互联网公司的“人文关怀”上。虽然Shopee官方没回应,但多位离职员工证实裁员前确实加强了安保巡逻。“上周五开始,办公区每层都有保安晃悠,眼神躲闪不敢对视。”一位前员工说。这种草木皆兵的状态,暴露出公司对员工情绪管理的缺失。互联网行业总说“员工是资产”,真到裁员时却把人当成本砍掉。有HR私下吐槽:“现在裁人比KPI考核还难,怕闹事,怕仲裁,怕上热搜,哪有时间考虑人的感受?”
母公司的“自足梦”:Sea的裁员只是全球收缩的开始?
Shopee的裁员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母公司Sea集团“断臂求生”的缩影。这家东南亚互联网巨头, 一直靠腾讯输血和资本市场续命,2021年市值冲到1800亿美元,现在却缩水到500亿以下。CEO李小冬在内部备忘录里承认:“这不是很快会过去的风暴,负面情况可能持续到中期。”于是印尼解雇3%员工,中国区裁千人,就连巴西市场也在收缩。Sea的目标很明确——“实现自足发展”,但问题是靠裁掉六七千员工,真能解决根本问题吗?一位分析师尖锐指出:“砍掉容易,但砍掉后谁来创造收入?靠剩下的员工996吗?”
从“烧钱换市场”到“赚一块是一块”:Shopee的商业模式失效了
早期Shopee在东南亚的打法很简单:补贴卖家, 压低价格,烧钱抢用户。这种模式在资本狂热时能撑场面现在全球经济一降温,立刻原形毕露。2023年第二季度, Sea集团电商业务亏损同比扩大12%,而Shopee中国区曾是其“增长引擎”,现在却成了“拖油瓶”。一位前运营员工说:“以前我们开会总说‘不管赔多少, 先把用户量做上去’,现在突然要‘看利润了’,所有人都蒙了——产品没升级,供应链没优化,突然要赚钱,怎么可能?”
跨境电商卖家的警钟:从“躺赚”到“求生”, 行业变了
Shopee的裁员风暴,给所有跨境电商卖家敲响了警钟。那些靠“搬运国内商品”“低价冲量”的卖家,正在被平台和市场一边淘汰。深圳一位3C卖家去年在Shopee月销百万, 今年突然被平台降权:“产品价格太低,被判定为‘扰乱市场’,流量直接砍掉70%。”他慌了 赶紧转向TikTok Shop,却发现新平台更卷——“以前在Shopee上架就能卖,现在要拍短视频、找KOL、做直播,一天16小时连轴转,利润反而少了20%。”这就是行业的现实:上半场的“躺赚”结束了下半场要靠真本事吃饭。
多平台发展不是“万能药”:盲目扩张的卖家正在亏钱
很多卖家觉得“鸡蛋别放一个篮子”, 于是一边开Shopee、Lazada、TikTok Shop,后来啊发现“篮子太多自己都拿不住”。杭州一位服装卖家去年一边运营三个平台, 团队从10人扩到30人,销售额没怎么涨,管理成本却翻倍:“每个平台规则不一样,要专人盯,要备不同库存,年底一算,利润还不如专心做一个平台高。”资深卖家老周建议:“多平台没错,但要看自己能不能吃透。新手先死磕一个平台,跑通模式再扩张,不然就是给平台打工。”
本地化深耕:东南亚不是“中国市场的复制粘贴”
东南亚市场最大的误区,就是把它当成“中国市场的缩小版”。厦门一位做家居的卖家吃过亏:直接把国内的产品链接翻译过去, 后来啊印尼消费者根本不买账——“当地电压是220V,我们卖110V的电器;房子小,喜欢多功能家具,我们却卖大件储物柜。”后来他花了三个月调研当地市场,找本地工厂定制产品,销量才慢慢起来。“东南亚六国六语,文化差异比想象中大,你以为的‘刚需’,可能是人家的‘非必需’。”
小语种不是障碍:读懂当地用户才能赚到钱
很多卖家怕东南亚市场的小语种, 其实“语言”从来不是最大的障碍,最大的障碍是“不懂用户”。印尼一位本土KOL透露:“我合作过不少中国卖家, 产品不错,但推广文案全是机器翻译,连‘节日快乐’都写错,消费者怎么信?”他建议卖家花点钱请本地运营,哪怕只懂基础口语也行。“比如马来西亚喜欢‘清真认证’,泰国看重‘环保包装’,这些细节机器翻不出来只有本地人才懂。”
合规化趋势下 卖家必须学会的“生存法则”
东南亚市场的“野蛮生长期”结束了合规化正在成为卖家的“生死线”。新加坡一位卖家去年主要原因是没有注册VAT,被平台罚款30万新币,直接关店。“以前觉得‘先卖钱再说以后再补税’,现在平台查得严,税务部门盯得紧,一步错步步错。”相反, 那些提前布局合规的卖家反而吃到了红利:深圳一位卖家在印尼雅加达建了本地仓,办理了本地营业执照,物流时效从15天缩短到3天复购率从15%涨到35%。“合规不是成本,是门槛——门槛高了自然淘汰掉不靠谱的对手,留下的都是‘正规军’。”
低价竞争的死胡同:平台正在用算法淘汰“价格战玩家”
Shopee早期靠低价起家,但现在平台自己也在“反低价”。2023年第三季度, Shopee印尼站调整了算法,优先展示“高性价比+高评分”的产品,而不是“最低价”产品。广东一位做电子配件的卖家尝到苦果:“以前9.9包邮的产品能排首页,现在降到6.9,流量反而少了。”后来他转向做“差异化设计”,给产品加个小功能,价格提到19.9,销量没降,利润反而高了15%。“低价是毒药,短期流量,长期死亡——平台比卖家更懂这个道理。”
裁员风暴后谁会成为东南亚市场的“剩者为王”?
Shopee的裁员不是结束,是行业洗牌的哨声。那些还在幻想“躺赚”的卖家会被淘汰,那些盲目跟风多平台的卖家会亏钱,那些不懂本地化的卖家会碰壁。真正能活下来的, 只有三类人:一类是深耕细分市场的“小巨人”,比如专门做越南传统服饰的卖家,年销千万却不出圈;一类是玩转数据的“技术流”,用Tkdata分析TikTok Shop爆品,提前布局;还有一类是扎根本地化的“本土派”,懂语言、懂文化、懂用户,比中国卖家更懂东南亚。Sea集团的CEO说“负面情况可能持续到中期”, 对卖家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别抱幻想,熬过去,你就是王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