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ee去年裁员千人后,今年为何给员工加薪5%
裁员刀未冷,加薪通知先到:Shopee这波操作什么路数?
去年9月, Shopee中国裁员的消息冲上热搜,微博上“考公队伍又多了一些”的评论刷了屏,互联网人的朋友圈被“N+2赔付”刷屏,那会儿谁也没想到,不到一年时间,这家公司会给剩下的员工普薪5%。
断臂求生:去年Shopee的“血泪自救”
2022年对Shopee母公司冬海集团堪称“至暗时刻”。科技股集体暴跌,东南亚市场竞争白热化,公司账面上的亏损数字像雪球越滚越大。没办法,只能“断臂求生”。

6月, 印尼、泰国、越南的员工突然接到通知,部门要优化,一批老员工被请走;8月,刚毕业的大学生收到邮件,之前发的offer被取消,HR说“公司战略调整”;9月更狠,墨西哥、哥伦比亚、智利的本地业务直接关停,运营不到9个月的阿根廷市场也撤了只保留跨境业务——相当于在拉美市场认输。
最扎心的是中国区。9月20日全员大会上,HR只说“启动团队调整”,具体裁哪个部门、裁多少人,闭口不谈。有员工在脉脉上发帖:“业务线裁得只剩1/3, 我们部门90%的人都没了应届生刚签offer就被裁,这谁顶得住?”当时大家私下都在传, 这次中国区裁了上千人,加上全球其他市场的优化,冬海集团2022年总共砍掉了3500个岗位。
除了裁人,省钱也是把好手。公司内部突然严控报销, 连高层出差都得坐经济舱;销售营销费用直接砍了7亿多,相当于少投了几个季度的广告。创始人李小冬在内部信里说:“要活下去,就得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
财报反转:从“烧钱机器”到“自给自足”
但就在所有人觉得Shopee要“收缩到角落”时2023年3月的财报给了所有人一记闷棍。冬海集团宣布,创办14年来首次季度盈利,虽然只赚了2.3亿美元,但意义非凡。李小冬在备忘录里激动地说:“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公司实现了‘自给自足’。”
啥叫“自给自足”?简单说就是以前每个季度现金都在哗哗流,现在开始进账了而且越来越多。2022年全年看, Sea总收入124亿美元,毛利52亿,虽然净亏17亿,但亏损同比收窄了18.9%;Shopee这边更猛,全年收入73亿,订单数76亿,GMV高达735亿,在东南亚六个主要市场,流量份额依旧是老大,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3月份它的移动端访问量比第二名Lazada高出整整20个百分点。
这些数字意味着啥?意味着Shopee去年裁掉的岗位、关掉的市场、省下来的钱,开始见效了。以前为了抢市场,疯狂补贴商家、烧钱买流量,现在发现,只要稍微控制一下成本,把效率提上去,照样能赚钱。
加薪背后:不只是“有钱了”那么简单
既然开始赚钱了 给员工加薪很正常,但为什么是5%?为什么是现在?这里面有门道。
先说说得稳住剩下的老员工。去年裁员那会儿,人心惶惶,留下的人天天担心自己是下一个。有内部员工私下吐槽:“活儿越来越多,人越来越少,工资还不涨,谁愿意干?”现在突然加薪,等于说“公司活下来了你们也不用走了”,至少能暂时稳住军心。而且这次加薪覆盖的是3月31日前入职的员工,相当于“老员工优先”,摆明了要拉拢核心骨干。
接下来是在和竞争对手抢人。东南亚电商现在有多卷?TikTok Shop砸钱挖Shopee的运营, Lazada开出更高的底薪抢商家资源,连字节跳动都下场了。去年裁了一批人,现在业务回暖,新人来不及培养,只能靠老员工扛着。不给点甜头,人家凭什么不走?5%的涨幅不算多,但胜在“普调”,所有人都有,至少比隔壁画大饼强。
更重要的是要给市场传递信心。Shopee的股价从2021年10月的高点跌下来市值蒸发了1600亿美元,投资者早就没耐心了。现在宣布加薪,等于告诉所有人:“看,公司现金流健康,有钱给员工发福利,未来可期。”这比啥财报都管用,毕竟员工都涨工资了说明公司是真的赚钱了不是靠财务技巧做出来的账面盈利。
争议声中的冷思考:5%的加薪,是诚意还是“画饼”?
但也有人觉得,Shopee这波操作没那么简单。去年被裁的员工看到“加薪5%”的新闻, 怕不是要气得笑出声:“我们拿N+2走人,剩下的人倒涨工资,这算哪门子‘共渡难关’?”更有人质疑, 5%的涨幅跑不赢通货膨胀,在新加坡、台北这些地方,房租涨了10%,工资才涨5,这叫啥激励?
还有个更现实的问题:万一盈利撑不住呢?2023年Q1虽然盈利了但Shopee的电商业务其实还是亏的,主要靠游戏业务赚钱。要是接下来东南亚消费市场不行,GMV掉下去,这工资还能不能涨得动?去年裁员的时候说“战略调整”,现在加薪的时候说“业绩回暖”,谁知道明年会不会再来个“组织优化”?
更值得玩味的是和其他公司比,Shopee这波“福利”显得有点“抠门”。京东最近建了个青年城, 能住4000个员工,累计投了500亿在员工福利上;Shopee呢,涨个5%的工资就上了头条,这对比也太明显了。有行业分析师说:“跨境电商现在都在‘降本增效’, 能不花钱的地方尽量不花,给员工涨工资,更像是‘不得不做’的姿态,而不是‘真心想做好’。”
行业启示:在“活下去”和“活得好”之间找平衡
Shopee的这场“裁员-加薪”大戏,其实给整个跨境电商行业提了个醒。这几年,平台们都在疯狂扩张,烧钱抢市场,后来啊呢?亏得一塌糊涂,只能回头裁员关站。但完全收缩也不行,市场份额丢了就很难再拿回来。
关键是怎么在“活下去”和“活得好”之间找平衡。Shopee去年选择“断臂”, 砍掉了不赚钱的市场和业务,保住了核心的东南亚阵地;今年选择“输血”,给员工涨工资稳住团队,为后续发展攒劲。这条路走得对不对,还得看接下来几个季度的财报。
对其他平台 Shopee的案例是个参考:别盲目烧钱,该收缩时就收缩;但也不能只顾省钱,核心人才、员工士气、市场信心,这些都是软实力,比短期利润更重要。毕竟电商竞争到再说说拼的不是谁钱多,而是谁能让团队更有干劲,让商家更愿意合作,让消费者更信任。
不过话说回来5%的工资涨了员工的工作压力是不是也得跟着涨?去年留下的活儿今年还是那些人干, 工资涨了5%,活儿可能要涨50%,这账到底怎么算,恐怕只有Shopee的员工自己心里清楚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