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上的打工人内卷实录,会成为爆款助推器的秘密武器吗

从“9 to 5”到“5 to 9”:TikTok上突然火起来的打工人时间管理术

最近刷TikTok总能刷到一种奇怪的视频——凌晨5点的闹钟响起, 镜头里的人迅速爬起来整理床铺,10分钟内做好早餐,边吃边看书,8点前已经换好通勤装出门。或者晚上5点下班,有人直接冲进超市买菜,6点端出精致晚餐,7点健身,8点护肤,9点准时躺平看书睡觉。这些视频被贴上#5to9的标签,播放量轻松破千万,评论区却吵翻了:“谁家打工人早上5点起?我连7点起都像要命”“这哪是5到9,这是超人作息吧”。

其实“5 to 9”挺有意思, 把大家熟悉的“9 to 5”倒过来玩,指的是利用早上5点到9点,或者晚上5点到9点这段“碎片时间”做点“有意义”的事。有人真当成自律秘籍,有人觉得是新型焦虑贩卖。但不管怎么说 这波热度让不少TikTok Shop卖家眼睛一亮:这要是能蹭上,那些“省时间”“提效率”的家用神器,是不是真能火?

TikTok上的打工人内卷实录,或成爆款助推器?!
TikTok上的打工人内卷实录,或成爆款助推器?!

“几小时比我整星期做的事还多”:用户们的真实反应两极分化

TikTok用户“cameronkira”拍过一条典型视频:5点起床, 叠被子、擦桌子、煮燕麦粥,边吃边在Netflix上刷剧,7点化个淡妆出门。视频配文“把别人的摸鱼时间变成自己的增值时间”, 后来啊95万播放量下评论区一半人喊“学到了”,另一半人直接开怼:“我早上5点脑子都转不动,还增值?能活着到公司就不错了”“这视频不是自律,是凡尔赛吧,谁家厨房像样板间那么干净”。

用户“tylamadeit”的视频更“卷”:上班前15分钟煮咖啡, 还要用拉花杯搞个爱心,配文“清晨仪式感是打工人的续命药”,23万播放量里有人问“15分钟能煮好咖啡还拉花?你不用通勤吗”,有人却截图问链接“求同款咖啡机”。最夸张的是用户“clararpeirce”的“晚间5 to 9”:下班买菜、 做三菜一汤、打扫厨房、去健身房撸铁、敷面膜、洗一堆衣服,再说说10分钟还要看会儿书,视频130万播放,评论区有人算账“这得干到12点吧,打工人哪来这么多精力”,也有人酸“人家是自律,我是连洗澡都想省时间”。

有意思的是这些视频的热度背后藏着用户对“时间焦虑”的真实矛盾。一边觉得“别人都在卷我不卷就落后”,一边又吐槽“这根本不现实”。这种矛盾, 反而成了产品切入的好机会——与其贩卖“你必须早起”,不如解决“你想早起但起不来怎么办”的真实痛点。

商机藏在“不切实际”里:从内卷需求到爆款产品的转化逻辑

仔细扒扒#5to9的视频内容, 发现大家卷的无非三件事:早起效率、自我提升、解压放松。这些场景对应的,恰好是家居用品、小家电、个护产品的黄金卖点。比如用户抱怨“早上起不来”, 那“移动闹钟”就是刚需;吐槽“没时间做早餐”,“三明治机”“鸡蛋火腿机”就能接住需求;觉得“下班后没精力运动”,家用健身器材、便携按摩仪就有了机会。

关键是怎么把“内卷需求”转化成“购买理由”。不能光说“这个产品能让你早起”, 得说“这个产品能让你多睡10分钟还照样吃上热早餐”;不能吹“用这个你能坚持健身”,要说“下班回家10分钟,用这个器械就能放松肩膀”。说白了用户要的不是“卷”,是“看起来卷了但其实很省力”。

清晨战场:那些帮你“5点起床还能优雅出门”的神器

早起是#5to9里争议最大的场景,但也是转化率最高的方向。TikTok上卖得最火的“早起神器”,主打一个“懒人友好”。比如有个叫“移动闹钟”的东西,闹钟响后会满地跑,你必须追上它才能关掉,号称“专治起床困难户”。有卖家在视频里拍自己追着闹钟从卧室跑到客厅, 再说说绊倒在厨房,配文“以前7点起像打仗,现在6点起还能顺便做早餐”,这条视频带火了产品,评论区有人问“链接呢,我需要被逼着起床”。

早餐场景更是藏满商机。用户“tylamadeit”那条煮咖啡的视频火了之后同款胶囊咖啡机销量涨了3倍。有卖家跟拍更狠的:用“三明治制作机”, 把面包、火腿、奶酪往里一放,1分钟烤出焦香三明治,配文“5分钟起床+5分钟早餐,比外卖还快”。数据说话, 这款机器在TikTok Shop上线3个月,转化率提升18%,70%的买家都是25-35岁的职场女性,评论里写着“终于不用边啃包子边赶地铁了”。

还有个更绝的“鸡蛋火腿机”, 把火腿肠切两半塞进去,倒蛋液,插电3分钟,直接做出鸡蛋灌肠。有卖家拍“打工人早餐挑战”:用这个机器+速溶咖啡, 3分钟搞定一顿,视频播放量破500万,产品直接卖断货。用户反馈“以前早上要么饿肚子,要么啃冷面包,现在能吃上热乎的,感觉一天都值了”。

夜晚战场:从“下班后只想躺平”到“偷偷内卷”的解压神器

比起清晨, 晚上的“5 to 9”更贴近打工人真实需求——下班累成狗,但还是想“进步一点点”。所以这里的爆款产品,主打“低门槛坚持”。比如有个“家用筋膜枪”, 巴掌大小,卖家拍视频:下班回家边追剧边按摩肩膀,10分钟缓解疲劳,配文“不用去健身房,也能放松肌肉”。数据上, 这款筋膜枪在#5to9话题下关联视频播放量超200万,月销增长40%,买家画像多是“996后想养生但没时间”的年轻人。

护肤和阅读场景也藏着机会。用户“clararpeirce”那段“精致晚间 routine”火了之后同款“便携美容仪”卖断货。卖家跟拍更真实的版本:加班到8点, 回家用这个美容仪边敷面膜边刷书,15分钟搞定护肤+学习,配文“卷不动别人,卷自己总可以吧”。评论区有人说“终于不用在护肤和学习里选了两个都能要”。

还有“智能阅读灯”, 能调光线,还能定时关闭,卖家拍“睡前15分钟阅读计划”:用这个灯看会儿书,9点准时关灯睡觉,配文“以前刷手机到12点,现在看完书睡得更香”。数据显示, 这款灯关联#5to9视频后转化率提升22%,其中60%的买家是“想培养阅读习惯但总熬夜”的打工人。

反内卷下的“伪需求”与真痛点:别被热度带偏

不过话说回来 #5to9的热度里确实有“伪需求”。用户一边刷视频喊“我要早起”,一边点开外卖软件点夜宵;一边说“要下班后健身”,一边瘫在沙发刷剧。这种“嘴上说卷身体很诚实”的状态,提醒卖家:别光蹭热点,得看需求真不真实。

比如有个卖家跟风卖“晨间瑜伽垫”, 拍视频说“5点起床练瑜伽,元气满满一整天”,后来啊销量惨淡。评论区有人吐槽“我连起床都费劲,还练瑜伽?”后来卖家改策略,拍“下班后10分钟拉伸瑜伽”,强调“缓解疲劳,助眠”,销量反而上去了。这说明,“内卷式”产品宣传容易翻车,“解决真实痛点”才是王道。

还有个坑是“过度承诺”。有卖家吹“用这个闹钟,你就能养成5点起的习惯”,后来啊收到差评“用了三天我还是起不来退货”。后来改成“让你比平时早起30分钟,多睡10分钟也能吃早餐”,反而好评如潮。用户要的不是“成为超人”,是“比现在的自己好一点”。

实战案例:那些从“5 to 9”里淘到金的卖家

光说不练假把式, 扒两个真实案例看看,怎么把“内卷热度”变成“真金白银”。

案例1:移动闹钟的“反焦虑”营销, 从“卷自己”到“帮自己”

2023年10月,TikTok卖家小A发现#5to9火了但早起相关产品要么太贵,要么太鸡肋。他想:“与其让用户‘被迫早起’,不如让他们‘轻松多睡一会儿’”。于是他找工厂定制了“移动闹钟”, 价格只要9.9美元,主打“闹钟响后会跑,你必须追,但追上只需要10秒,比普通闹钟少睡5分钟”。

视频内容也很真实:拍自己以前7点起手忙脚乱, 用这个闹钟后6点50分响,追30秒关掉,还能多睡10分钟。视频配文“不用卷成5点,但能比别人多从容一点”。没想到这条视频爆了播放量800万,产品直接卖断货,一个月销量12万单,转化率15%。小A后来复盘:“我没说‘你必须早起’,我说‘你可以比别人更轻松’,这才是用户想听的。”

案例2:三明治机的“1分钟早餐革命”, 抓住“没时间”的真实痛点

2024年1月,卖家老B看到#5to9里“早餐场景”很火,但很多产品需要“学习成本”。他想:“打工人要的不是‘精致早餐’,是‘能快速吃上热乎东西’”。于是他找了一款“免火烤三明治机”, 不用插电,把面包夹火腿奶酪,用喷枪烤10秒就行,主打“1分钟搞定,比外卖快”。

视频拍得很接地气:早上6点40分, 睡眼惺忪地塞食材,1分钟后端出焦香三明治,配文“以前早餐要么啃面包,要么排长队买咖啡,现在1分钟搞定,还能多睡10分钟”。视频关联#5to9后播放量300万,产品上线首周销量8万单,复购率22%。老B说:“我没说‘你要早起卷早餐’,我说‘你不用早起也能吃好’,这才是痛点。”

避坑指南:别让“内卷带货”变成“翻车现场”

蹭#5to9的热度确实能带来流量,但稍不注意就可能翻车。几个避坑点, 卖家们记好了:

警惕“贩卖焦虑”的反噬,用户买“解压”不买“内卷”

之前有卖家拍视频:“别人5点起健身,你7点起还在睡,差距就这么拉开”,后来啊评论区被骂“贩卖焦虑”。用户买产品是为了“解决焦虑”,不是“增加焦虑”。所以视频别用“你必须卷”的语气,用“你可以更轻松”的语气。比如卖闹钟,别说“5点起才能成功”,说“多睡10分钟,也能从容上班”。

真实场景比“表演式内卷”更重要, 用户识货得很

别拍那种“5点起床做满汉全席”的视频,用户一看就知道是演的。拍真实的“打工人日常”:比如“加班到8点, 用这个筋膜枪按摩15分钟,9点还能看会儿书”,或者“早上7点起,用三明治机1分钟搞定早餐,多睡10分钟”。真实感才能带来信任感,信任感才能带来转化。

未来趋势:从“卷时间”到“卷质量”,内卷营销的下一站在哪?

#5to9的热度不会一直持续,但用户对“高效生活”的需求会一直存在。未来的内卷营销, 可能会从“卷时间”转向“卷质量”——用户不再追求“5点起做10件事”,而是追求“1小时解决3件事,且每件事都做好”。比如“多功能早餐机”既能烤面包, 又能煮鸡蛋,还能热牛奶;“便携健身器材”既能练肩,又能练腿,还能按摩。

还有小众场景的机会,比如“宝妈的5 to 9”、“学生党的5 to 9”。这些细分场景的需求更精准,竞争也更小。比如有卖家针对宝妈推出“10分钟快手早餐套装”, 视频拍“送孩子上学后10分钟做好早餐,还能喝杯咖啡”,销量比普通早餐机高30%。

TikTok上的“打工人内卷实录”能不能成为爆款助推器,关键看卖家能不能抓住“真实痛点”,而不是蹭“热点概念”。用户要的不是“卷”,是“看起来卷了但其实很省力”。谁能把这句话做到产品里谁就能在下一波热点里赚到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