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超级大卖上市5年持续亏损,难道真的要面临退市危机了吗
Purple的“五年之痒”:从明星大卖到亏损泥潭
2015年, Purple带着那款会“呼吸”的紫色床垫横空出世,靠着众筹一炮而红。2017年借壳纳斯达克上市时谁都以为这家床垫电商要 行业规则呃。谁曾想, 五年后的今天Purple的股价从高点跌去七成,连续两个季度亏损,最大股东突然提议每股4.35美元收购——比当前股价溢价56%,却依然没人敢说这是“好价钱”。床垫这行当,看着门槛低,做起来才知道水有多深。
产品长周期:床垫的甜蜜与枷锁
普通人买床垫, 怎么着也得睡个五六年,不像手机、衣服那样隔三差五换新。Purple的产品生命周期太长,老客回购率低得可怜,只能把所有希望押在获客上。2023年第二季度,Purple的广告投入虽然比之前少了但新客增长却慢得像蜗牛。比一比的话,华东某大卖做的是快消家居品,客单价低复购率高,这几年营收翻了三番,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Purple的专利技术确实牛, 那个紫色网格材料能分散压力还透气,成本比乳胶低,支撑力又比记忆棉强。可技术壁垒这东西,在资本眼里就像纸糊的。2022年8月, Purple突然对30多家中国卖家发起337调查,说人家侵权——说白了就是模仿者太多,挡不住低价竞争。深圳某大卖2021年靠类似产品在亚马逊卖爆了价格只有Purple的一半,照样活得滋润。
营销烧钱记:DTC模式的“双刃剑”
Purple从创业第一天就喊自己是“科技公司”,不是卖床垫的。DTC模式让他们砍掉中间商,独立站直接卖货,按道理讲能省成本。可现实是没有线下门店,就得自己花钱让消费者知道他们。Purple的首单优惠狠得吓人:注册邮箱送50美金,手机号注册直接送75美金。这哪是卖床垫,分明是在“买客户”。
更狠的是私域运营。用户留了手机号,Purple立马通过WhatsApp跟进,叫客户“睡眠顾问”,还提供视频咨询服务。大件高值产品玩这套确实聪明,可获客成本也高得离谱。2023年Q2, Purple营收1.44亿美元,同比下降21%,净亏830万——广告费没少花,新客却没见多,这买卖怎么算都不划算。
私域流量的“高价游戏”
Purple把客户当“睡眠顾问”, 这名字听着高级,其实就是想绑定用户。可床垫这东西,买一次管好几年,私域再厉害,也架不住复购周期太长。华东那家翻番的大卖,靠的是小件家居品,客户买完隔几个月就回来补货,私域运营成本自然低。Purple学不会这一套,只能硬着头皮砸钱拉新,后来啊就是越烧越亏,越亏越烧。
竞争围剿:巨头与模仿者的夹击
床垫市场早就不是蓝海了。Purple上市那会儿,Casper还是老对手,两家打得不可开交。可2021年下半年, Casper被Durational Capital以3.08亿美元收购私有化,退市了。Purple没吸取教训,反而觉得“大不了也私有化”,可现实是竞争对手比想象中多得多。
Casper的前车之鉴:上市又退市的宿命?
Casper曾是床垫电商的“一哥”,2020年上市后业绩就一路下滑。2021年Q3营收1.565亿美元,净亏2530万。再说说被收购时股价比发行价跌了80%。Purple现在的路子跟Casper太像了:都是DTC模式,都靠营销砸市场,都面临巨头挤压。Purple在2023年9月收了凝胶床垫品牌Intellibed, 花2288万美元,可后者2021年营收才5000万,这笔买卖能不能救场,两说。
国内卖家的“降维打击”
更麻烦的是国内跨境电商大军。华南城1号交易广场那几年,多少商家把数据线、充电头搬上亚马逊,赚得盆满钵满。现在这批人转头做床垫,把供应链玩得明明白白。深圳某大卖2022年在亚马逊上推的“仿Purple款”床垫, 价格只有60美金,还搞“30天无理由退货”,照样月销几千单。Purple的专利?人家换个材料名称,打打擦边球,照样卖。
私有化:Purple的“救命稻草”还是“饮鸩止渴”?
2023年9月19日 Purple最大股东Coliseum Capital提出每股4.35美元的收购要约,作价2.256亿美元。比当前股价溢价56%,听起来不错,可Purple巅峰时市值超20亿,现在这个价,跟“白菜价”差不多。董事会说要“审查方案”, 说白了就是骑虎难下:不卖,股价继续跌,真可能退市;卖了股东亏惨,品牌前途未卜。
资本市场的“冷静期”
上市时风光无限, 退市时落寞收场,Purple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再说说一个。资本这东西,最看重“增长故事”。可床垫市场早就过了爆发期,2023年美国床垫销量遭遇15年来最严重下滑,通胀高企,消费者捂紧钱包。Purple的私有化,说白了就是股东不想再陪“不赚钱”的游戏玩了。可私有化真能解决问题吗?没了股价压力,就能找到盈利密码?未必。Solo Brands曾是亚马逊头部,2024年净亏1.134亿,照样走到破产边缘。Purple要是学不会降本增效,私有化不过是缓兵之计。
行业启示:跨境大卖的“盈利密码”在哪里?
Purple的困境,给所有跨境电商敲了警钟:不是所有“高客单价+DTC”都能成功。产品生命周期长、获客成本高、竞争同质化,这三座大山压下来再牛的品牌也得趴下。华东那家翻番的大卖,靠的是“快周转+高复购”,把客户生命周期价值做足。Purple要是能放下“科技床垫”的架子,学学人家做小件、高频次或许还有机会。
从“流量思维”到“用户思维”的转身
跨境卖家总爱谈“流量”, 可流量越来越贵,转化率却越来越低。Purple的“睡眠顾问”模式,其实就是想从“卖货”转向“服务”。可惜服务做得再好,客户不回头也是白搭。反观那些活得滋润的大卖,要么靠供应链成本碾压,要么靠私域复购撑起业绩。Purple要是能把获客成本降下来把老客留住说不定能杀出条血路。可现在看,他们还在“烧钱换增长”的怪圈里打转,这局棋,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