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出海那些年,究竟改变了哪些行业和生活方式

出海的起点:野心与“惨”的现实

2020年的互联网出海行业,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很多人会脱口而出“惨”。那年6月, 印度突然宣布禁用TikTok、Kwai等59款中国软件,封杀名单后来增加到200多个,腾讯PUBG MOBILE、阿里UC、欢聚Bigo Live这些出海头部应用无一幸免。7月,TikTok在美国又遭遇特朗普政府的45天通牒,要求剥离美国业务。一边是高歌猛进的全球化野心, 一边是突如其来的政策重锤,TikTok的出海之路,从一开始就交织着高光与阴影。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 2016年春天当张一鸣坐在北京海淀知春路甲48号那栋只有2层的中航矮楼里给全体员工写内部信时已经埋下了全球化的种子。信里那句“我们是少有的在帝都中心的公司”, 看似低调,实则藏着对标Facebook的野心——当时国内资讯客户端已是红海,日活总规模2.4亿,但张一鸣算了一笔账:赢者通吃能分1.2亿日活。后来今日头条2017年春节日活冲破1亿,验证了他的精细账,也为TikTok的出海攒下了第一桶金。

TikTok出海那些年,改变了什么?
TikTok出海那些年,改变了什么?

从“低向高打”的逆袭

2017年, 抖音以“TikTok”之名正式出海,但起点并不顺利。一开始模仿的是海外软件musical.ly,两位创始人都来自中国,却在海外火得一塌糊涂。张一鸣的打法很“反常识”:别人从高往低打,他偏要从低向高。首选不是欧美,而是东南亚、拉美这些被巨头忽视的市场。后来啊呢?TikTok在泰国几乎没花什么营销费, 就登顶App Store榜首;越南双榜第一;连伊拉克这种地方,疫情间日活激增到600万,月活渗透率高达40%——文化降维势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2017年11月, TikTok收购musical.ly,这场后来被称作“中国互联网史上最成功收购案”的交易,让TikTok彻底站稳了脚跟。2020年初,疫情成了催化剂:3月到4月,双月涨了1.1亿日活,估值一度超过Facebook。张一鸣坐不住了给TikTok下达了最高指令:“不留空档、全面压制。”员工们第一次见识到这位看似“没有攻击性”的老板的狠劲——哪怕远在美国, TikTok团队也被高压管理方式震撼到:榜单出现竞品超前,必须一周内击溃,代价在所不惜。

行业的颠覆者:不止是短视频

社交媒体的“降维打击”

TikTok的出现,让欧美社交媒体巨头集体失眠。Facebook曾尝试抄袭TikTok的短视频功能, 后来啊被用户嘲笑“过时”;Snapchat年轻用户被TikTok抢走,2021年广告收入甚至被TikTok反超。数据不会说谎:2020年, TikTok全球月活突破10亿,2022年峰值达12亿,每天超10亿人使用。更重要的是 它改变了社交媒体的底层逻辑——从“连接熟人”到“发现兴趣”,算法推荐比人工编辑更懂用户,这种“内容即社交”的模式,至今让Meta头疼。

跨境电商的“新物种”

2020年10月, TikTok和Shopify达成合作,允许美国商家直接在Shopify创建TikTok短视频购物广告。这标志着TikTok的野心不止于社交,而是要做“内容+跨境电商”的Google。区别于国内中心化电商,TikTok从内容出发,强调营销价值,试图用短视频种草、直播带货重构跨境链路。但这条路走得并不顺:2021年直播电商GMV仅60亿美元, 还是在平台高额补贴下;2022年上半年超10亿美元,但与Lazada、Shopee相比仍有差距。问题出在哪?海外用户还没养成“刷完就买”的习惯,售后难、退货难让商家和消费者都望而却步。

内容行业的“范式转移”

TikTok对内容行业的改变,远不止“短视频”三个字。它让“创作者经济”真正落地:普通用户拍15秒视频就能涨粉变现, 2022年全球创作者分成超40亿美元;它让“短内容”成为主流,西瓜视频海外版Buzz Video、Top Buzz跟着出海,字节系的内容版图越铺越大。更关键的是 它倒逼传统媒体转型——BBC、CNN纷纷开通TikTok账号,用短视频做新闻,连《纽约时报》都承认:“TikTok改变了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方式。”

生活方式的重塑:从“刷视频”到“过日子”

年轻人的“注意力货币”

如果你问Z世代“每天最离不开的App是什么”,答案大概率是TikTok。它重新定义了“打发时间”:以前是刷朋友圈、看微博,现在是刷TikTok的“为你推荐”。2021年,全球用户日均使用时长突破52分钟,比Instagram多15分钟。这种注意力的转移, 连带着改变了消费习惯——68%的Z世代表示,曾在TikTok上被种草后直接下单;美妆品牌通过TikTok挑战赛,新品上市一周销量就能翻3倍。

小众文化的“放大器”

TikTok让无数小众文化走向主流。美国小镇的乡村音乐歌手, 靠一首翻唱视频涨粉百万;日本的手工匠人,展示和服制作过程,订单量暴增200%;尼日利亚的Afrobeats音乐,通过TikTok传遍全球, Spotify播放量增长500%。这种“文化普惠”效应,让普通人第一次有机会被世界看见。但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批评TikTok“制造网红快餐”, 文化变得浅薄;也有人反驳:“能让更多人参与的文化,本就没有高低贵贱。”

日常消费的“决策入口”

“买什么前先刷TikTok”,正在成为海外年轻人的新习惯。家居博主分享收纳技巧, 同款收纳架销量破万;健身教练演示居家锻炼,瑜伽垫销量激增;甚至厨房小工具,只要在TikTok上火一次就能带动整个品类增长。这种“内容即消费”的模式,让TikTok成了跨境卖家的“流量密码”。但问题也不少:英国出现了一批“TikTok培训师”, 课程卖到几万元,却教商家如何刷量、买粉,真正能赚到钱的商家不足10%。

内部的暗涌:野心与文化的碰撞

“不留情面”的扩张逻辑

TikTok的全球扩张,带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狼性基因”。2018到2020三年, 品牌投入50亿美元,总资本投入超100亿美元,高于亚马逊、Google跨境业务近5年总和。这种“砸钱扩张”换来了用户增长, 但也埋下隐患:2022年8月,英国员工抱怨“建立在恐惧而非合作之上”,中国员工则吐槽“外国人工作勤奋度不够”。文化冲突下伦敦办公室引发离职潮,TikTok成了“全球换任VP以上高管最频繁的企业”。

张一鸣的“时空切换”

2021年5月20日 张一鸣发布全员信,宣布卸任CEO。信里提到:“旅行的部分意义在于时空切换,更容易把主体当作客体,审视自己和生活本身。”知情人士透露,他当时正受腰背疾病困扰,但更深层的原因,或许是TikTok的全球化遇到了瓶颈。中国管理文化中的“异地封王”, 在海外水土不服——中国员工认为“外国人闯祸要我们擦屁股”,海外员工则觉得“公司不关心员工疲劳”。这种撕裂,让张一鸣不得不退居幕后专注于“全球视野”。

电商的“水土不服”

TikTok的跨境电商,始终没能复制国内的“抖音小店”神话。核心问题是“信任感”:发达国家用户习惯线下购物, 对跨境电商的售后缺乏信心;中小卖家看不懂平台规则,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品牌吃掉大部分流量;物流跟不上,一件商品从中国到美国要两周,用户早就忘了自己买了什么。更尴尬的是 TikTok小店转化率普遍低于国内抖音,有从业者直言:“海外用户刷视频是娱乐,买东西还是习惯去亚马逊。”

未来的挑战:金边与乌云

TikTok的出海故事,远未到结局。一边是金边:全球12亿月活, 110亿美元2022年广告收入预测,让它在社交领域站稳脚跟;另一边是乌云:印度封禁、美国审查、文化冲突、电商增长乏力,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更大的困境在于,中国企业出海的“老毛病”——攻击性扩张与本地化不足,依然在TikTok身上上演。

但不可否认,TikTok已经改变了游戏规则。它让中国企业看到:原来内容平台也能全球化,原来“文化输出”不是口号,原来跨境电商可以不止是“卖货”。只是 当野心遇上文化,当效率遇上包容,TikTok能否真正实现“时空切换”的自我审视,将决定它是成为“中国出海的丰碑”,还是“全球化试错的样本”。毕竟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不断进化的幸存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