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Zara?快时尚品牌Urban
伦敦Westfield的“中国面孔”
2018年夏天伦敦西田购物中心Westfield里多了个不一样的快时尚品牌。Urban Revivo的门店开在Zara隔壁, 玻璃幕墙上的logo印着中英文,店员用带点口音的英语给顾客推荐当季新款——这是第一个入驻“欧洲购物中心”的中国服装品牌这个。要知道,Westfield可是连H&M、Topshop都要抢着进的地方。
同一时间, 杭州西湖边的银泰城里Urban Revivo的门店刚换了季,模特身上穿的是oversize西装和破洞牛仔裤,价签上标着899元。导购小姐说:“这款卖得特别好,跟Zara那款有点像,但我们的面料是纯棉的。”旁边试衣间排队的大学生小声讨论:“UR的衣服比Zara便宜,款式好像更多?”

从杭州到全球:15年的扩张轨迹
Urban Revivo的故事得从2006年说起。那时候广州的十三行批发市场正热闹,做服装批发的张向东开了家小工厂,给外贸公司做代工。2012年, 他在杭州开了第一家Urban Revivo门店,名字取“都市复兴”的意思,卖的是当时流行的韩系女装,价格比Zara便宜30%左右。
真正让UR“火”起来的是2015年。那一年,它突然宣布要做“快奢时尚”——既像Zara一样每周上新,又比Zara多一分“品质感”。门店装修从原来的亮粉色换成黑白灰,模特台摆上了香薰,连价签都换成了烫金设计。2017年, UR在新加坡来福士广场开了海外首店,门口排队的人比Zara还多;2018年杀进伦敦,泰国、菲律宾的门店也跟着开了起来。到2023年, 这家起始于杭州的品牌,在全球已经有350多家门店,光国内就有200多家,开在万达、万象城这些核心商圈里像个“门神”一样守在电梯口。
“快奢”还是“快闪”?定位的摇摆
“快奢”这个词,Urban Revivo用得最多。2015年提出这个概念时 品牌方说:“我们要平衡快速反应和品质价值,让消费者花中等价格买到有设计感的好衣服。”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体验却让人有点懵。
2020年天猫618, UR第一次挤掉优衣库拿了女装销量冠军,那段时间它的抖音直播间里主播举着衣服喊:“这件纯棉T恤才199,比Zara划算!”可转头就有网友在评论区吐槽:“洗了三次就变形了跟地摊货没区别。”更尴尬的是 2023年8月,上海市场监管局通报,UR一件成本91元的衬衫卖369元,因“以次充好”被罚2万多。这哪是“快奢”,分明是“快赚”。
海外市场对“快奢”的接受度也存疑。伦敦门店里 一位英国顾客试穿UR的西装外套,摸了摸面料说:“款式不错,但比Massimo Dutti硬多了。”店员赶紧解释:“我们的面料是定制的,更挺括。”顾客没买,转身去了Zara。
供应链:被剥离的“武器”
Urban Revivo的供应链曾是个传奇。2017年之前, 它有自己的工厂和设计师团队,从打版到生产全流程把控,能做到“设计到上架”只用21天——比Zara还快3天。那年它突然把所有工厂卖了转向“轻资产”模式,跟珠三角的200多家代工厂合作,只负责设计和销售。
这套“SPA模式”让UR的库存周转率提升了40%,但也埋下隐患。2022年“双11”期间, UR的一款羽绒服因代工厂产能不足,延迟发货了一个月,消费者在微博上集体投诉:“付了钱不发货,比快递还慢!”比一比的话,Zara主要原因是保留了核心工厂,那段时间的订单准时率比UR高了20%。
供应链的“轻”也让品控变得困难。一位前UR代工厂负责人匿名说:“为了赶单,有时候我们会用次等面料,反正品牌方只看价格和交期。”这话或许解释了为什么UR的衣服总被吐槽“质量不稳定”。
YouTube上的“意外走红”
Urban Revivo的海外流量,一半来自YouTube。2023年7月的数据显示, UR官网52%的社媒流量来自这个视频平台,远超Instagram和TikTok。最火的是波兰博主Anna Zapała, 她在一年前发布的UR穿搭视频,至今播放量超过10万,评论区里全是“Where can I buy this?”
UR的社媒团队很聪明,他们没学Zara在全球统一发内容,而是针对不同市场“定制”。比如给美国消费者推通勤装,给欧洲消费者推小众设计师联名款,给东南亚消费者推热带印花裙。2023年双11,他们找了10个东南亚KOL试穿UR的碎花裙,后来啊泰国站点的销量涨了300%。
国内社媒却是另一番景象。上, UR的笔记里总有人问“和Zara怎么选”,抖音直播间里主播们拼命强调“我们不是快时尚,是快奢时尚”。这种分裂感,让UR的海外形象比国内更“纯粹”——至少没人纠结它是不是“中国版Zara”。
社媒布局:碎片化时代的精准触达
UR的社媒策略可以用“广撒网,重点捕捞”概括。Instagram上它有25万粉丝, TikTok上有28万,Pinterest上也不少,但核心精力放在YouTube和Instagram。社媒负责人说:“消费者太分散了把所有平台都做精不如选两个做透。”
2023年, UR在Instagram上发起#URNotDefined挑战,鼓励用户晒自己的穿搭搭配。后来啊没火起来反倒是国内微博上“UR质量差”的话题上了热搜。看来海外消费者更买账“时尚态度”,国内消费者更在意“性价比”。
可持续性:快时尚的“原罪”与救赎
快时尚行业最怕被贴上“不环保”的标签,UR也不例外。2022年它推出“环保系列”,用回收塑料瓶做T恤,价格比普通款贵50%。后来啊卖得不好,消费者反馈:“环保系列跟普通款没区别,凭什么贵?”
UR的可持续发展负责人私下承认:“这些不是我们想做的产品类型,也不是我们的品牌标准。可持续发展是行业坎,但怎么落实还不知道。”这话很实在——毕竟靠每周上新赚钱的品牌,很难真正做到环保。Zara的“Join Life”系列卖了十几年,也只占总销量的10%左右。
海外消费者对环保的要求更高。2023年UR伦敦门店搞促销,有顾客指着环保系列的价签问:“这件衣服回收材料占比多少?能不能降解?”导购支支吾吾答不上来顾客转身去了H&M——人家的环保系列价签上清清楚楚写着“80%回收材料”。
质量争议:369元衣服的“成本真相”
2023年8月,UR主要原因是“以次充好”被罚的事闹得沸沸扬扬。监管部门查实一件成本91元的衬衫,卖369元,面料成分跟标注不符。这件事让UR的“快奢”人设崩塌了不少。
国内消费者对UR的质量早就意见不小。知乎上有个问题“UR的衣服怎么样?”,高赞回答是:“样式还行,但洗两次就起球,不如优衣库。跟Zara比,Zara版型好,UR款式多,选谁看你需要。”三线城市的消费者更直接:“UR在我们这儿就是‘平价Zara’,质量跟美特斯邦威差不多,但贵50块。”
对比一下就知道:Zara的衣服成本大概是售价的3-4倍, 优衣库是4-5倍,而UR……被罚的这件衬衫,成本只有售价的1/4。难怪有人说:“UR的‘快奢’,就是快时尚的价格,奢侈品的利润。”
出海的“水土不服”:美特斯邦威的前车之鉴
2023年,服装行业不太平。美特斯邦威被曝拖欠工资, 股价跌到只剩几毛钱;Gap在中国大规模关店,败走麦城;Forever21退了三次又重返中国。Urban Revivo出海,能比它们好吗?
美特斯邦威的教训太深刻了。当年靠《流星雨》火遍全国,后来却沉迷于“不走寻常路”的口号,设计越来越老气,门店越来越旧。2023年它想转型,却主要原因是供应链老化、库存积压太多,根本转不动。UR现在看起来风光,但如果供应链和质量问题不解决,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美特斯邦威?
海外市场的“坑”更多。Zara在伦敦有80多家门店, UR才1家;H&M在东南亚的供应链比UR成熟10年;就连优衣库,都比UR早20年进入全球市场。UR想在这些巨头嘴里抢肉,不容易。
DTC模式:流量从哪里来?
2020年疫情后UR开始发力DTC,建了独立站。品牌方说:“疫情让消费者习惯了网购,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但独立站流量从哪来?这是个问题。
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 UR官网70%的流量来自美国,可在美国,消费者更习惯去亚马逊或SHEIN买东西,谁会专门记一个中国品牌的网址?UR的解决方案是:YouTube投广告,找KOL带货。2023年双11, 它在YouTube上找了50个美国博主推广,后来啊独立站流量涨了200%,但转化率只有1.5%——比SHEIN的5%差远了。
DTC模式听起来美好,但对UR最大的挑战不是流量,是信任。海外消费者凭什么相信一个中国品牌的衣服?质量怎么样?退换方不方便?这些问题没解决,DTC就是空中楼阁。
未来:Zara的对手还是“自己”?
Urban Revivo的未来取决于它能不能解决几个核心问题:质量能不能跟上“快奢”的定位?可持续性能不能不只是口号?出海能不能真正“本土化”而不是简单复制国内模式?
2023年UR的海外营收占比还不到10%,但品牌方说:“目标是30%。”这个野心不小,但Zara、H&M这些对手不会坐以待毙。UR的优势是供应链快、款式多,劣势是品牌力弱、品控不稳。如果能把“快”的优势变成“好”的优势, 或许真能成为“中国版Zara”;如果继续沉迷于“快赚”,可能连“中国版美特斯邦威”都做不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