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家居电商大佬亏损裁员,难道是计划卖身转型

从伦敦上市到裁员卖身, Made.com的两年“过山车”

2023年秋天的伦敦,天气已经有些寒意。Made.com的办公室里HR正在通知一批员工:公司计划裁员三分之一,一边启动出售流程。这个消息像一颗炸弹,迅速传遍了家居行业。要知道, 就在两年前,这家英国家居电商还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敲钟上市,募资1亿英镑,市值一度达到7.753亿英镑。谁能想到,曾经的“未来之星”会以这种方式登上头条?股价一个月内跌近80%, 现金储备从一年前的1.753亿英镑骤降至3210万英镑——这些数字背后是整个家居电商行业的隐痛。

曾经被英国政府“盖章认证”的颠覆者

时间拉回到2010年,华人创业者李宁和英国人Brent Hoberman在伦敦创立了Made.com。这两个人都不是等闲之辈:Brent Hoberman是Lastminute.com的联合创始人,李宁则有着连续创业的经历。他们的野心很大,想用互联网改变家具行业——这个据说已经有五六十年没有发生实质性变革的领域。李宁曾经说过上一次家具行业的革命来自宜家,而Made.com要做的是“互联网时代的宜家”。

亏损裁员!家居电商大佬计划卖身
亏损裁员!家居电商大佬计划卖身

他们的模式很“新潮”:DTC。通过内容化的电商平台,连接设计师、工厂和消费者,砍掉传统家具销售中冗长的中间环节。设计师可以提交作品, 用户投票决定哪些产品应该被生产,投票达到一定数量的产品,才会投入批量生产,然后直接打包发货给消费者。这个模式听起来很美好,既解决了设计师的曝光问题,又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还能减少库存压力。

2013年, 英国政府的“未来五十”高成长技术公司计划选中了Made.com,把它列为25家新兴企业之一。这是官方对它的认可。2017年,公司的销售额达到了1亿英镑,2019年翻了一倍多,达到2.118亿英镑。2020年,疫情来了居家经济爆发,Made.com的收入增长至3.15亿英镑。所有人都觉得,这家公司要起飞了。

上市即巅峰?那些被忽视的隐患

2021年6月,Made.com在伦敦正式上市。当时的盛况还历历在目:敲钟仪式上,创始团队笑容满面媒体长枪短炮对着闪光灯。募资1亿英镑,市值7.753亿英镑——这是它的高光时刻,也是转折点。

现在回头看,上市后的Made.com,可能有点飘了。它开始大规模扩张,在欧洲多国开设展厅,营销费用也跟着水涨船高。社交媒体是它的主战场, Instagram账号@madedotcom上,精美的家居搭配图片铺天盖地,用户被鼓励分享自己的家居照片并@官方账号,这些照片会出现在网站上,形成“用户内容池”。这种做法确实带来了流量,但问题是:流量能转化为订单吗?

2023年上半年,数据给了它一记耳光。收入1.782亿英镑,同比只增长了4%,看起来还行。但税前亏损达到了3530万英镑,而去年同期是1010万英镑,亏损扩大了3倍多。更糟糕的是活跃用户数同比下降5%,总订单数量暴跌26%。也就是说花更多钱买了流量,却带来了更少的用户和订单。营销费用占比达到了17.5%,比去年同期还增长了3.2%——这笔钱到底花哪儿了?

数据不会撒谎:DTC模式的“理想陷阱”

Made.com的核心模式是DTC,但这个模式真的无懈可击吗?未必。用户投票决定生产,听起来很民主,但实际操作中,问题一堆。比如用户投票时可能只是“随手点一点”,但真正下单时又会犹豫:价格怎么样?质量好不好?运输方便吗?这种“投票即购买”的假设,忽略了消费者决策的复杂性。

供应链管理也是个难题。家具不是快消品,生产周期长,运输成本高。Made.com连接设计师和工厂,但如何保证生产效率?如何控制库存?如果某个产品投票很多,但下单量不足,就会导致库存积压;反之,如果投票少但下单多,又供不应求。2023年上半年, 它的现金流从1.753亿英镑降到3210万英镑,很大一部分可能被压在了库存和物流上。

内容营销的“伪命题”:流量不等于销量

Made.com很擅长内容营销, Instagram上的图片精美得像杂志,国内的也证明了内容种草的力量。但Made.com的问题在于:它的内容太“飘”,太“理想化”,离普通消费者的实际生活太远。一张精心布置的客厅照片,确实能让人心动,但用户下单前会想:这个沙发真的舒服吗?这个茶耐不耐脏?运输过程中刮花了怎么办?这些实际问题,内容没解决。

对比国内家居电商的做法, 比如某平台通过“真实用户测评+场景化短视频”,展示家具在日常使用中的细节:沙发坐上去的软硬度、茶杯放在桌上的稳定性、床板的承重能力。这些内容更接地气,更能打动消费者。Made.com的内容更像“艺术品”,而不是“消费品”。它的社交媒体互动量可能很高, 但转化率却低得可怜——花大价钱买流量,再说说只换来一堆“点赞”,换不来“下单”。

卖身是唯一出路?转型的三种可能路径

面对裁员和卖身计划,很多人问:Made.com还有救吗?卖身或许是短期解决方案,但长期来看,转型才是关键。家居电商行业已经过了“野蛮生长”的时代,靠烧钱买流量的模式玩不下去了。未来谁能活下去,谁会被淘汰,取决于能不能找到新的增长点。

方向一:从“卖家具”到“卖生活方式”,内容要“有用”

Made.com的现有内容太“美”但不够“用”。如果它能转向“生活方式服务”,或许能打开新局面。比如 不只是卖沙发,而是提供“客厅搭配方案”:根据用户家的尺寸、风格偏好,推荐沙发、茶几、地毯的组合,甚至附上安装教程和清洁保养指南。国内某家居品牌去年尝试这种模式,搭配方案,方案中的家具可以直接下单,还包含免费安装服务。这种“产品+服务”的模式,比单纯卖家具更有竞争力。

方向二:供应链“瘦身”,柔性生产对冲库存风险

库存是家居电商的“老大难”。Made.com的DTC模式本意是减少库存, 但实际操作中,主要原因是生产周期和用户需求的错配,库存压力反而更大。或许可以试试“柔性生产”:小批量试产,根据预售订单调整生产量。比如某个设计师的作品先预售100件,收到订单后再生产,避免积压。国内某家居电商2022年引入柔性生产模式,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缩短到28天库存成本降低了18%。具体案例是:2022年双11前, 他们推出“预售7天发货”活动,用户下单后工厂根据订单量调整生产,既减少了库存压力,又提升了用户满意度——主要原因是不用等一个月,7天就能收到货。

方向三:跨界联动, 从“卖货平台”到“生态服务商”

家居行业的竞争,已经不是单一产品的竞争,而是生态的竞争。Made.com可以考虑和装修平台、设计师社区、智能家居品牌联动。比如 和装修平台合作,用户装修时可以直接在Made.com选购家具,装修平台收取佣金;和设计师社区合作,邀请知名设计师入驻,推出联名款家具,提升品牌调性;和智能家居品牌合作,推出“智能家具套餐”,比如沙发带无线充电功能,茶几带智能控制面板。国内某家居品牌2023年与智能家居品牌合作, 推出“智能卧室套餐”,包含智能床垫、床头灯、窗帘,套餐销量比单品销量高40%,用户粘性也提升了。这种跨界合作,能拓展服务边界,让Made.com从“卖货平台”变成“家居生态服务商”。

行业启示:家居电商的“生死劫”,谁能笑到再说说?

Made.com的遭遇,给整个家居电商行业敲响了警钟。靠“烧钱+扩张”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 用户越来越理性,流量越来越贵,只有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企业,才能活下去。未来的家居电商,必须回归本质:产品好不好用?服务到不到位?体验好不好?

Made.com的创始人李宁曾经说过家具行业需要变革。但变革不是盲目追求“新概念”,也不是无限制烧钱。真正的变革,是理解用户的需求,是优化供应链效率,是用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或许,裁员和卖身是Made.com的“阵痛”,但阵痛之后它能否找到新的出路,行业都在看着。

家居行业的竞争才刚刚开始,谁能熬过这个“冬天”,谁就能迎来春天。Made.com的故事,不会是再说说一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