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拼多多Temu在美国市场将价格降至0.01美元

0.01美元商品刷屏美国电商市场,Temu的低价游戏怎么玩?

最近北美华人圈里流传着一个新梗:“别再给亚马逊交智商税了 去Temu看看,0.01美元能买到啥?”有人晒出订单截图——一枚塑料发夹、 一对假睫毛、甚至是一小包橡皮筋,价格低到让人怀疑是不是系统出了bug。这就是拼多多旗下的跨境电商平台Temu, 今年9月悄悄登陆美国市场后正用“低价到离谱”的策略掀起一场电商地震。那些在国内被“砍一刀”折磨过的卖家, 如今又盯着Temu的价格表,表情复杂:这到底是新大陆,还是个无底洞?

0.01美元专区:不是促销, 是流量核武器

打开Temu的美国官网,首页最显眼的位置就是“0.01美元专区”。点进去一看,商品清单让人眼花缭乱:9.9美元的连衣裙?不那是常规区;这里全是“0.01美元的塑料梳子”“0.01美元的卡通贴纸”“0.01美元的迷你笔记本”。更狠的是这些商品不是限量秒杀,而是长期可售——只要用户没抢光,按道理讲就能一直买。有卖家算了笔账:就算进货价0.02美元,一单亏0.01美元,加上美国物流成本,这买卖怎么算都赔。但Temu偏要这么玩, 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用“0.01美元”当钩子,钓的是用户的好奇心和占便宜心理。

暴低至0.01美元!“卷王”拼多多Temu在美国杀开一条血路了吗?
暴低至0.01美元!“卷王”拼多多Temu在美国杀开一条血路了吗?

国内电商早有类似的低价引流玩法,但Temu把这一招玩得更极端。比如新用户首单有30%折扣, 相当于0.01美元的商品实际支付0.007美元;大部分商品还包邮免费退换,等于用户几乎零成本体验。有北美本地用户在Reddit上吐槽:“买了个0.01美元的钥匙扣, 运费都比东西贵,但就是忍不住想试试。”这种“用脚投票”的传播, 比任何广告都管用——Facebook上#temu话题参与人数已经冲到2.7万,Google Play下载量突破1万次苹果商店购物类App排名冲到第35位,对于一个刚上线的新平台这个增速堪称恐怖。

卖家们的两极反应:有人骂娘, 有人悄悄上车

“这价格,给多多进货价基本等于0了吗?”在深跨协的交流群里卖家居用品的李姐发了一条消息,后面跟着三个问号。她试水在Temu上架了一批塑料收纳盒, 国内进货价1.2美元,平台给她的建议售价是0.99美元,算上物流和佣金,一单要亏2美元出头。“这哪是卖货,简直是慈善机构。”李姐决定放弃,转头去亚马逊,同样的商品卖4.99美元,一天能出80单,利润50多美元。

但并非所有卖家都这么想。做源头工厂的张老板反而加大了在Temu的投入。他的工厂生产925银小饰品,国内出厂价0.8美元,Temu要求他卖0.3美元,还必须包邮。“刚开始也肉疼,但算下来能走量就行。”张老板说 他给Temu的供货量占了工厂产能的20%,虽然单利润低,但现金流快,“平台说能一天出500单,就算每单只赚0.1美元,一天也有50美元,比赊账给国内贸易商强。”他的逻辑很简单:Temu现在需要供应链, 就像当年的拼多多需要商家,谁能熬过低价期,谁就能拿到平台初期的“原始股”。

群里对Temu的讨论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这是“价格战自杀”, 拼多多在国内靠“百亿补贴”烧出了市值,但在美国没有微信生态,获客成本高得吓人——Google和FB的客户获取成本已经超过20美元/人,每单亏30美元,用户留不住就是纯烧钱。另一派则觉得“总得有人挑战亚马逊”,有卖家说:“15年前的阿里稳如泰山,不也拼出了拼多多?TK都能杀入欧美社交,Temu凭什么不能?”这种分歧, 其实就是跨境电商新老玩家对“低价策略”的不同理解:有人把它当成短期引流工具,有人把它当成长期生存武器。

物流成本黑洞:极兔的“极兔旺宝”能填吗?

低价背后物流是个绕不过的坎。美国跨境物流成本高, 特别是小件商品,空运加清关,算下来每单至少15美元,Temu却承诺“包邮免费退换”,这钱谁出?答案可能藏在极兔的布局里。就在8月底, 极兔在欧美市场推出了“极兔旺宝”,主打跨境轻小件寄递,专门给饰品、3C配件和小商品商家提供“性价比”服务。这和Temu的需求一拍即合——极兔需要订单量,Temu需要低价物流,双方一拍即合。

有业内人士透露, Temu和极兔达成了战略合作,通过“集运”模式降低成本:先把国内商家的货集中到国内仓库,再批量空运到美国海外仓,再说说用本地尾程派送。这样算下来单票物流成本能控制在8-10美元,虽然还是亏,但比每单亏30美元好多了。极兔的“极兔旺宝”甚至明确标注“专为Temu卖家优化”,相当于给Temu的低价策略背书。但问题是这种模式能持续多久?如果订单量跟不上, 物流成本就会反噬——2021年极兔在东南亚就是主要原因是低价补贴导致亏损,再说说被拼多多收购,这次在美国,会不会重蹈覆辙?

对标SHEIN:拼多多想复制“低价神话”, 但少了微信的砍一刀

提到跨境电商低价,SHEIN是绕不开的标杆。很多人说Temu是“美版拼多多”,其实更像是“美版SHEIN”。SHEIN的崛起, 靠的是抓住了三次流量红利:2009年Google的低价流量,2015年FB和KOL的粉丝积累,2020年疫情在家购物的爆发。早期做YouTube的博主都不知道怎么开价, SHEIN用低价积累了3000多万粉丝,获客成本几乎为零。但Temu不一样,它少了微信的“砍一刀”这个流量核武器。

拼多多在国内的增长密码, 就是“砍一刀+百亿补贴”:用户为了砍价疯狂分享,带来裂变流量;补贴让低价商品更诱人,形成转化闭环。但在美国,没有微信这种社交超级App,砍一刀玩不转。Temu只能靠“0.01美元”和“首单30%折扣”硬吸引用户,再靠口碑传播。这种玩法风险很高——如果用户发现低价商品质量差,或者物流太慢,留不住就是纯烧钱。陈磊在财报会上说“不会简单重复别人做过的事”, 但明眼人都看出,Temu走的还是SHEIN的低价路线,只是想加一点拼多多的“社交裂变”基因,能不能融合成功,还是未知数。

美国用户的真实反馈:便宜是便宜,但靠谱吗?

北美本地用户对Temu的评价两极分化。有人在Twitter上晒出“0.01美元买到10条发圈”的订单, 配文“Temu让我实现了发圈自由”;也有人吐槽“买了0.99美元的T恤,洗了一次就变形,比快时尚还快”。这种“低价低质”的刻板印象,是Temu需要解决的难题。SHEIN早期也面临过同样的质疑,后来通过“小单快反”模式提升了质量,才慢慢扭转口碑。Temu能不能走通这条路?

更麻烦的是信任问题。美国用户对电商平台的要求比国内高,特别是隐私和平安。Temu要求用户绑定支付信息,但很多人担心“这么便宜的平台,会不会泄露数据?”有消费者在Reddit上发帖:“0.01美元的商品,平台靠什么赚钱?难道是在卖我的数据?”这种质疑虽然有点阴谋论,但反映出Temu在建立用户信任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低价能吸引用户第一次但留住用户靠的是体验和服务。

跨境电商的“低价困局”:谁在赚钱,谁在陪跑?

Temu的低价策略,本质上是一场“供应链+流量+资本”的博弈。对拼多多 有国内百亿补贴的经验,烧钱换市场不算新鲜事,但美国的竞争环境比国内复杂——亚马逊稳坐头把交椅,SHEIN在快时尚领域深耕,TK Shop又带着社交电商杀进来。Temu想突围,必须找到自己的“差异化锚点”。

有人觉得,Temu的锚点应该是“源头工厂”。就像张老板那样,给工厂直接对接海外消费者,去掉中间贸易商的环节,用极致低价吸引对价格敏感的用户。但问题是美国市场真的需要“0.01美元的发圈”吗?美国消费者的需求更分散, 有人追求极致性价比,有人更看重品质和设计,Temu能不能平衡“低价”和“品质”,是个大问题。

对卖家Temu是个机遇也是个陷阱。机遇是平台红利期,流量成本低,容易出单;陷阱是价格内卷严重,利润微薄,稍不留神就陪跑。有资深卖家建议:“把Temu当成‘零批客户’, 不要指望它赚钱,就当走量,把那些亚马逊卖不动的尾货清掉,还能回点现金流。”这种策略,可能是中小卖家在Temu低价潮中的生存之道。

未来怎么走?低价不是万能药 Temu用0.01美元在美国市场炸开了锅,但这种“自杀式低价”能走多远?拼多多或许有自己的算盘:先用低价吸引用户,积累到一定规模,再通过品类扩张和品牌升级提升客单价。就像拼多多在国内,从“9.9包邮”的低价杂货,慢慢做到了“百亿补贴”的品牌正品。 但美国市场的土壤和国内不同。消费者对低价的容忍度没那么高,物流成本和关税的变数更大,竞争对手也更强大。Temu需要证明的不仅是“我能卖多便宜”,更是“我能提供多好的体验”。否则,0.01美元的商品再多,也留不住用户的第二次点击。 对于跨境电商低价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快速打开市场,但也可能让平台陷入“低价-低质-低利润”的恶性循环。Temu的这场低价游戏,究竟是拼多多出海的“冲锋号”,还是“滑铁卢”?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电商市场的“卷王”之争,才刚刚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