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福建跨境大佬出手收购上市公司了吗

30%股权易主, 福建跨境巨头接手“准ST”公司

最近跨境电商圈被一条消息搅得沸沸扬扬:做物流起家的福建企业纵腾网络,突然出手收购了上市公司绿康生化29.99%的股份,直接成为控股股东。这可不是小打小闹,交易金额高达6.4亿,每股13.73元,光是定金就打了3000万。说真的,放在平时谁会的“准退市股”,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算盘?

6.4亿收购价,每股13.73元的算盘怎么打

先看看这笔交易的具体细节。根据绿康生化发布的公告, 控股股东康怡投资、股东义睿投资、长鑫贰号、皓赢投资这四个老股东,把合计46,608,397股普通股卖给了纵腾网络,占总股本的29.99%。协议签完三天内,3000万定金就到账了这效率,圈内人都得竖大拇指。问题来了纵腾网络图什么?绿康生化2024年上半年营收才3.26亿, 净亏了8708万,公司预计2024年末净资产会是-2300万元,连续三年净利润为负,股票简称马上要加上“*ST”的前缀了。这摆明是个“烫手山芋”,纵腾却愿意花6.4亿接盘,这价格是高了还是低了?

福建跨境大佬,出手收购上市公司
福建跨境大佬,出手收购上市公司

绿康生化的困境:兽药+光伏的双面困局

要想搞懂纵腾的动机,得先看看绿康生化到底是个什么公司。公开资料显示, 这家公司总部就在福建,主业是“动保兽药产品+光伏胶膜产品”,说白了就是做动物保健品和太阳能电池板的封装膜。听起来挺多元,但其实吧两边都没做起来。兽药行业竞争激烈, 毛利率逐年下滑;光伏胶膜又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大,2024年上半年外销收入9657万,占总营收近三成,但整体还是亏的。

从3.26亿营收到8708万净亏,亏损窟窿有多大

具体数据更扎心。绿康生化2024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3.26亿元,其中外销收入9657万元,这部分主要来自兽药出口。但同期净利润却是-8708万元,也就是说每赚1块钱,就要亏掉2毛7。公司自己也承认, 2024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都是负值,连续三年这样,股票交易就要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了。更麻烦的是根据协议,原股东还要用自有资金合资收购绿康的光伏胶膜业务,等于把这块“拖油瓶”剥离出去。剥离后绿康剩下的就是兽药业务,但兽药赛道现在内卷到什么程度?头部企业市场份额超过30%,绿康能分到的蛋糕恐怕有限。

纵腾网络的野心:不止是物流, 更是上市通道

再来看纵腾网络,这家福建企业跨境电商圈里的“老炮儿”,2009年成立,定位是“全球跨境电商基础设施服务商”,说白了就是给跨境电商卖家做海外仓和物流的。旗下有谷仓海外仓、 云途物流这些品牌,在全球20个国家设了40多个办事处,5000多名员工里一半是外国人,业务覆盖2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营收271.05亿元,净利润11.22亿元,这体量,绿康生化根本没法比。营收是绿康的80多倍,净利润更是绿康的13倍还多。这样的巨头,为啥要买个“准ST”公司?

271亿营收撑起的跨境帝国, 凭什么买下绿康

表面看,纵腾是物流公司,绿康是兽药+光伏,八竿子打不着。但仔细想想,跨境电商发展到今天早就不是“卖货”那么简单了。头部玩家都在往上游供应链延伸,往下游品牌化转型。纵腾有全球仓储物流网络,缺的是实体业务和上市公司平台。绿康虽然亏损,但好歹是上市公司,有融资渠道,有合规资质。更重要的是 绿康的兽药业务其实有海外客户基础,2024年上半年外销收入近1亿,这部分客户和纵腾的跨境电商物流客户能不能协同?比如给做宠物用品的跨境电商卖家提供兽药供应链服务?这波操作,叫“借壳上市”,但又不完全是更像是“产业+资本”的双轮驱动。

反向收购成趋势:跨境电商巨头的“借壳”玩法

其实 纵腾这步棋,在跨境电商圈里不算新鲜事。这几年行业增速放缓,流量成本越来越高,纯靠卖货赚钱越来越难,头部企业都在找新的增长曲线。反向收购上市公司,就成了一个热门选项。比如深圳的价之链跨境电商, 2009年创立,2016年挂牌新三板,2020年被福建浔兴股份收购,成了浔兴的跨境电商业务板块。还有医药电商领域的药师帮,2024年上半年就盈利了还花了10.35亿收购了一块医药100%股权。

福建企业在这块玩得尤其溜, 恒申控股集团2019年收购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的福州子公司,2023年又收购了德国安科罗股权,成了全球第四大己内酰胺生产商。福建老板们好像对“反向收购”情有独钟, 这背后是福建商人敏锐的资本嗅觉,还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价之链被收购、药师帮出手,大佬们的资本棋局

价之链的案例特别典型。这家公司从2006年就开始做电商, 早期是卖3C产品,后来转型做自营电商+社群+软件一体化的小生态系统。2015年拿了7800万A轮融资,2016年上了新三板,但规模一直做不大。2020年被浔兴股份收购后借助上市公司的资金和资源,业务拓展得更快了。再看药师帮,虽然是医药电商,但逻辑和跨境电商很像,都是平台型业务。

2024年上半年盈利后马上出手收购一块医药,扩大市场份额。这些案例说明,当行业从野蛮生长进入精耕细作阶段,资本运作就成了头部玩家的必修课。纵腾收购绿康, 大概率也是这个思路:用上市公司的平台,整合跨境电商产业链上的资源,从物流服务商升级为“跨境电商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这笔交易给行业敲了什么警钟?

对跨境电商行业纵腾这步棋既是示范,也是警示。示范在于, 头部企业可以通过资本手段快速补足短板,打通产业链;警示在于,中小卖家别再沉迷于“选品+流量”的老套路了。现在跨境电商的竞争,早就不是单点竞争,而是供应链、物流、品牌、资本的综合实力比拼。绿康生化的困境,其实也是很多传统制造企业的缩影:有产品,没渠道;有产能,没品牌;有技术,没资本。而纵腾的野心,则代表了跨境电商行业的新方向:从“卖货”到“造生态”,从“服务商”到“平台商”。

中小卖家:别只盯着流量, 供应链才是命根子

对中小卖家这事儿更值得琢磨。现在很多卖家还在拼谁的广告投得多,谁的Listing优化得好,但头部玩家已经在拼供应链了。纵腾有全球海外仓, 谷仓海外仓在北美、欧洲的周转效率比行业平均高30%;云途物流的商业专线,时效比邮政小包快一半,价格还便宜。这些优势,是中小卖家靠砸钱砸不出来的。所以 与其花大价钱买流量,不如想想怎么和供应链服务商深度合作,比如入驻纵腾的海外仓,用他们的物流服务,甚至借助他们的资源对接上游供应商。毕竟流量会变,平台规则会变,但强大的供应链能力,才是跨境电商的“定海神针”。

写在再说说:资本浪潮下的跨境电商变局

说到底, 纵腾收购绿康,不是一次简单的股权交易,而是跨境电商行业进入新阶段的一个缩影。流量红利见顶,成本高企,头部企业开始通过资本并购整合资源,中小卖家要么被整合,要么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对福建企业跨境基因深厚,资本嗅觉敏锐,未来可能会诞生更多“产业+资本”的巨头。但对行业真正的考验不是收购了多少公司,而是能不能通过这些收购,提升中国跨境电商的整体竞争力。毕竟全球市场的竞争,从来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的竞争。这场资本大戏,才刚刚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