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亚马逊为何在东南亚市场屡攻不下?

东南亚的“反亚马逊”生存法则

亚马逊带着全球电商霸主的头衔冲进东南亚时大概没想过自己会在这里栽个跟头。2017年它在新加坡推出Prime Now, 想用自营模式复制欧美成功经验,后来啊像把瑞士军刀拆成零件——每个零件都锋利,但拼不成一把能用的刀。东南亚这片市场太特殊, 这里的消费者不爱“标准答案”,偏爱“土味定制”;这里的卖家不迷信“巨头光环”,更看重“实在帮扶”。当亚马逊还在用“垄断逻辑”思考如何征服市场时本土玩家们已经用“共生逻辑”把市场变成了自己的主场。

从Prime Now到Prime Video:亚马逊的“水土不服”清单

亚马逊在东南亚的尝试像撒胡椒面——广但没点。它把Prime Video带到新加坡和印尼, 想用内容流量带动电商;启动Startup Ramp Program扶持初创企业,想靠生态布局渗透市场;甚至在物流上悄悄发力,想用履约优势碾压对手。但这些动作太“隔靴搔痒”,电商业务的核心问题一个没解决。消费者打开Prime Video是为了看剧, 不是为了购物;初创企业拿了资助却进不了电商主战场;物流快有什么用,当平台上的商品根本戳中本地需求时快送也只是快送了一堆“库存”。

犯冲!亚马逊“啃不下”东南亚
犯冲!亚马逊“啃不下”东南亚

对比Shopee 2020年就推出的“大师班”——手把手教卖家做直播带货, 2021年上线“Shopee Pros”让成功卖家经验共享——亚马逊的扶持政策像个“说明书”,而东南亚卖家需要的是“手把手教”。2021年新加坡贸易和工业部部长陈振声公开表态:平台该帮卖家赚钱,不是靠压榨卖家赚钱。这话明显是说给亚马逊听的, 它在新加坡被曝滥用第三方数据、搞掠夺性定价、胁迫卖家选边站,这些操作在欧美可能行得通,在东南亚直接碰了“政府要保护中小企业”的逆鳞。

卖家的“用脚投票”:平台生态的残酷现实

电商平台能不能活,看卖家愿不愿意留下。亚马逊在东南亚卖家圈里口碑差,不是主要原因是不够强大,而是主要原因是它太“像亚马逊”。它要求卖家用统一模板、 遵守全球规则、接受平台抽成,却很少考虑东南亚卖家的真实痛点——小商家不懂跨境物流怎么办?本地化供应链怎么搭?东南亚消费者喜欢什么风格?这些问题,Shopee和Lazada早就想明白了。

Shopee的“卖家共荣圈”:直播带货之外的隐形壁垒

2020年东南亚疫情爆发, 线下生意做不下去的卖家涌向线上,Shopee趁势推出“直播大师班”,教卖家怎么用手机拍商品、怎么讲本地梗、怎么搞限时秒杀。2021年参与ShopeeLive的卖家, 销售额平均增长75%,这个数据比亚马逊东南亚区直播的日活观众还多——要知道,亚马逊直播在东南亚根本没激起水花,日活不到一千人,连网红直播的零头都不够。Shopee还搞了个“Shopee Pros”, 让月销百万的卖家带新手,这种“传帮带”比亚马逊冷冰冰的“卖家后台教程”管用多了。

更绝的是 2023年Shopee和Meta合作,把Facebook广告直接嵌进卖家后台。小商家不用再学复杂的广告投放,点几下就能给本地客户推商品。这种“把工具塞进卖家手里”的思路,和亚马逊“让卖家自己研究规则”的套路,高下立判。难怪东南亚卖家说:“在Shopee开店像开自家杂货铺, 在亚马逊开店像进跨国公司的流水线——前者能赚钱,后者能熬人。”

购物娱乐的万亿赌局:TikTok Shop的“另类解法”

东南亚消费者逛电商网站, 不是为了“买东西”,是为了“消磨时间”。TikTok Shop看透了这一点,把电商变成了“购物娱乐”。2022年它上线直播购物,主播边唱跳边卖美妆,观众边笑边下单,转化率比传统电商高3倍。波士顿咨询集团预测, 到2025年这种“购物娱乐”能给亚太区品牌带去1万亿美元市场——亚马逊还在琢磨怎么优化商品详情页时TikTok已经把购物做成了“秀”。

亚马逊不是没试过娱乐化,但它太“正经”。它的直播像产品说明会,主播西装革履讲参数,东南亚年轻人早就不吃这一套。TikTok的主播穿着拖鞋讲段子,反而更接地气。2023年TikTok Shop在印尼的“超级购物节”, 邀请本土网红跳传统舞蹈带货,单场GMV破2亿印尼盾,这种玩法亚马逊想都不敢想——它的全球标准化流程,根本容不下“本地网红+传统舞蹈”这种野路子。

Carousell的C2C革命:把电商做成“社区生意”

东南亚电商不只有B2C,还有C2C的春天。Carousell把二手交易做成“社区社交”,用户可以在上面卖旧手机、租礼服、甚至找人拼单喝咖啡。官方数据显示,每月有1/3的新加坡人用这个平台,比亚马逊在东南亚的渗透率高得多。为什么?主要原因是它把“买卖”变成了“聊天”——买家可以直接问“这件衣服还能再便宜50块吗”, 卖家能回复“明天见面送你个小礼物”,这种人情味是亚马逊永远给不了的。

亚马逊的C2C业务叫Amazon Marketplace, 规则严格到变态:卖家必须用官方物流,商品必须标全参数,差评多了直接封号。东南亚消费者呢?他们喜欢“砍价”“面交”“送小礼物”, 这些“不合规”的乐趣,亚马逊觉得是“麻烦”,本土平台却当成了“卖点”。2023年Carousell在越南推出“邻里群”, 同一个小区的人可以在群里卖蔬菜水果,这种“社区电商”模式,亚马逊连想都没想到——它的基因里只有“规模化”,没有“邻里化”。

政府的“双赢枷锁”:东南亚市场的游戏规则变了

东南亚政府不欢迎“垄断型平台”,它们要的是“共赢型生态”。新加坡2022年修订《竞争法》, 明确禁止电商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马来西亚要求平台必须披露算法推荐逻辑;越南干脆规定,大型电商平台每年要把3%利润拿出来扶持本土卖家。这些政策像一道道“枷锁”,把亚马逊的“垄断手脚”捆得死死的。

新加坡的“反垄断警示”:亚马逊模式的致命软肋

2021年新加坡贸易部对亚马逊展开调查, 发现它强迫卖家使用自家物流,否则就降低搜索排名。这种“二选一”操作在中国被罚182亿,在新加坡同样不被容忍。政府官员公开说:“平台该是卖家的跳板,不是卖家的牢笼。”反观Lazada, 2023年推出“卖家公平交易倡议”,承诺不强制抽成、不随意下架商品,还和科技公司合作帮小卖家做数字化。这种“政府支持+平台配合”的组合拳, 亚马逊根本打不过——它习惯了“我说了算”,而东南亚市场要的是“大家说了算”。

亚马逊的东南亚困局:不是不够强, 而是“太像自己”

亚马逊的问题从来不是实力不够,而是“太像亚马逊”。它带着全球成功的经验冲进东南亚, 却发现这里的消费者不爱看商品详情页,爱看网红跳传统舞;这里的卖家不想当“流水线工人”,想当“社区店主”;这里的政府不让当“垄断巨头”,要当“生态伙伴”。2023年东南亚电商市场份额, Shopee占37%,Lazada占22%,TikTok Shop占15%,亚马逊连前五都没进——不是它不够努力,是它太“用力过猛”,把全球模板硬塞进本地市场,后来啊把自己塞得动弹不得。

东南亚电商的故事早就不是“谁打败亚马逊”,而是“谁更懂东南亚”。当亚马逊还在纠结怎么优化物流时效时 本土玩家已经在研究怎么用直播带货卖榴莲;当亚马逊还在制定全球统一的抽成规则时本土玩家已经在帮卖家砍价、送小礼物、建邻里群。这片市场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本地答案”。亚马逊或许有一天能学会“本地答案”, 但那时候,东南亚电商的格局早不是它想的样子了——毕竟这里的玩家们已经把“做生意”做成了“过日子”,而亚马逊还在用“打仗”的思维打这场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