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亚马逊Review政策调整,取消该标志

亚马逊突然砍掉Top Review标志,卖家炸锅背后藏着什么?

2022年10月18号一大早, 做3C配件的老张盯着后台数据发呆——昨天还能靠几个带Top Review标志的评论稳住转化率,今天全没了。他刷新了十几次页面 又跑去亚马逊美国站首页搜自己那款爆款手机壳,果然那些顶着金色小人的评论全变成了普通白底黑字。同一时间, 深圳华强北的卖家群里炸了锅,有人截图亚马逊官方客服的回复,确认所有站点的Top Review标志将在10月18日全面取消,只保留账号本身的“影响力”权重。

老张不是个例。据卖家之家2022年11月3日的调研数据, 超过68%的亚马逊卖家依赖Top Review标志带来的信任背书,这类评论平均比普通评论高出23%的点击率。取消标志后 像老张这样的中小卖家瞬间没了抓手,有的甚至开始怀疑:“我这花了半年时间攒的优质评论,难道就这么贬值了?”

亚马逊Review政策有变,已取消这一标志
亚马逊Review政策有变,已取消这一标志

从“金字招牌”到“无名英雄”, Top Review标志的消失轨迹

说起Top Review,亚马逊卖家圈里没人陌生。早在2010年前后 亚马逊就设立了这套体系:根据评论者的点赞数、有用性投票等数据,给全球排名前1000的评论者打上“Top Reviewer”的金色标志,相当于给这些“专业买手”颁发了官方认证。那时候, 卖家们挤破头想让自己的产品被Top Reviewer点评,一个带标志的评论能直接让listing排名蹿升30个位次。

但这套体系慢慢跑偏了。有卖家发现, 只要私下联系Top Reviewer,花50美元买个“好评”,对方就能写一篇看起来专业的测评。更离谱的是 有些专门做“测评代投”的工作室,甚至批量注册账号,通过刷点赞数混进Top Reviewer行列。2021年, 亚马逊内部审计报告显示,全球Top Reviewer群体中,有超过15%的账号存在异常行为,他们的评论里有68%包含“被要求添加的关键词”。

2022年10月18日的调整,其实是亚马逊“去权威化”的一步棋。官方没发长篇公告, 只是在卖家后台悄悄更新了规则:Top Reviewer的账号权重依然存在意味着他们的评论对算法的影响没变,但那个让买家一眼就信的“金字招牌”没了。亚马逊发言人当时私下透露:“我们希望消费者更关注评论内容本身,而不是评论者的头衔。”

砍掉标志只是开始, 亚马逊的“评论净化运动”早有预兆

老张后来才明白,10月18日的变动不是孤立事件。往前推两年,亚马逊就在逐步收紧评论政策,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去掉那些被滥用的“灰色地带”。

Vine计划从免费到收费, 测评师社群迎来大洗牌

2017年推出的Vine计划,本意是让卖家把新品免费送给亚马逊邀请的“评论达人”,换取真实评价。这个计划一度是卖家的“救命稻草”,尤其对新品冷启动特别有用。深圳某母婴卖家李姐记得, 2020年她通过Vine计划测一款婴儿恒温壶,30天内拿到了27条真实评论,产品直接冲到类目前50。

但免费模式养出了一群“职业测评师”。他们注册大量Vine账号, 领到产品后要么不评,要么随便写两句就完事,有的甚至把领来的产品倒卖到二手平台。2021年10月21日亚马逊突然宣布:新注册的Vine计划,每个产品收取200美元费用。这个调整直接让中小卖家“望而却步”——一个新品想测10个,就得先花2000美元,风险太高。据AMZ123 2021年Q4的数据, Vine计划收费后参与卖家数量同比下降32%,但单条评论的“有用性投票”却从之前的平均12票提升到了18票,说明留下的评论质量更高了。

早期评论计划“寿终正寝”, 卖家少了一个“留评捷径”

2017年上线的“早期评论计划”,曾是中小卖家的另一个福音。亚马逊会自动向购买过产品的买家发送邮件,邀请他们留评,成功留评的买家还能获得小额礼品卡。这个计划不用卖家自己操作,特别省心。但2021年3月5日亚马逊突然关闭了新注册入口,4月20日正式停止服务。

上海某电子配件卖家王哥记得, 早期评论计划取消前,他靠这个计划给一款蓝牙耳机攒了15条评论,虽然都是“五星好评但内容简单”,但至少让listing不至于“零评论”。政策一出,他只能转向邮件索评,后来啊留评率从计划的40%暴跌到了12%。“就像突然被人抽走了拐杖,走路都得重新学。”

政策重压下 卖家们的“生死时刻”:数据不会说谎

政策调整不是纸面文章,它直接砸在卖家的钱袋子上。2022年第四季度, 跨境电商服务平台Jungle Scout针对1000家亚马逊卖家的调研显示,Top Review标志取消后有41%的卖家出现了“转化率骤降”,其中家居和3C类产品受影响最大,平均转化率下滑了15%-20%。

案例1:深圳3C卖家的“滑铁卢”——失去Top Review后 流量腰斩

老张做的那款手机壳,在2022年9月还靠着3条Top Review标志的评论,日均能卖出120单,转化率稳定在11%。10月18日标志取消后他没当回事,觉得“评论内容还在影响不大”。后来啊一周后流量开始掉,到10月底,日均销量只剩下70单,转化率掉到了6.8%。他慌了 去分析竞品,发现竞品虽然评论数没他多,但有几条“带图的详细长评”,买家停留时间比他的长30%。

“原来买家现在不看你是谁写的,就看写得好不好。”老张后来调整策略, 专门找一些“素人”买家,免费送产品,要求写500字以上的真实体验,成本比之前找Top Reviewer低一半,但留评质量上去了到12月,销量慢慢回升到了100单。

案例2:杭州卖家的“逆袭”——靠“真实体验”拿下新买家信任

和老张不同,杭州服装卖家小林在政策调整前就“未雨绸缪”。2022年8月, 她发现亚马逊开始严查“评论引导”邮件,之前模板化的“亲,麻烦给个好评哦”被判定为违规。于是她改了策略:发货后3天客服主动联系买家,不提“评论”,只问“尺码合不合适?面料有没有起球?”,遇到问题就给补发或退款。

后来啊意外发生了:很多买家收到这样贴心的消息后反而主动留了评论。有个杭州的买家买了她家连衣裙, 客服问“袖长会不会太长”,买家回复“刚好,材质比想象中好”,顺手就发了带图评论,这条评论后来成了她家的“流量密码”,被系统推荐到了“更多购买”页面。到2022年11月,她家产品的留评率从8%提升到了18%,转化率反而比政策前高了5个百分点。

合规获取评论, 现在卖家只剩这几条“活路”

经历了政策“大洗牌”,卖家们终于明白:靠钻空子获取评论的时代过去了想活下去,只能回到“产品+服务”的本质。结合亚马逊现有政策和成功案例,合规获取评论其实有迹可循。

官方“Request a Review”按钮:用好了是神器, 用不好是“定时炸弹”

亚马逊2019年推出的“Request a Review”功能,卖家可以在订单完成后的5-30天内,通过后台向买家发送索评邮件。这个邮件由亚马逊官方发出,内容标准化,不会被判违规。但很多卖家没用对——要么太早发,要么太晚发。

深圳某家居卖家陈哥分享了他的经验:他会在买家确认收货后的第7天点击按钮,邮件内容是“您购买的收纳盒用得还习惯吗?点击这里分享您的体验”。2022年Q4,他通过这个功能获取的评论占总评论量的45%,且没有一单被警告。关键是频率控制,一个订单只发一次千万别手动补发。

邮件索评的“艺术”:不提“Review”, 却能让人主动想写

政策调整后直接在邮件里写“请留review”基本等于自杀。聪明的卖家都在“曲线救国”。比如卖宠物用品的卖家,会这样写:“您家狗狗喜欢我们送的试吃装吗?如果喜欢,欢迎告诉我们您家毛孩子的品种,我们会根据您的反馈改进配方。” 很多宠物主人看到这样的邮件, 会主动发长文,甚至配上狗狗吃产品的照片,这种“UGC内容”比普通评论权重高得多。

2022年12月, 亚马逊官方公布的“优质评论标准”里明确提到“包含个人使用场景的评论更容易被推荐”。所以与其求买家留评,不如引导他们“分享故事”。

产品本身是最好的“评论员”:用细节体验驱动自发留评

为什么小林的服装能逆袭?主要原因是她把产品做到了“超出预期”。比如她在连衣裙口袋里缝了一小包去球球, 吊牌上写着“洗前请取下谢谢”,这些细节让买家觉得“卖家很用心”。据2022年亚马逊第三方调研,72%的买家表示,如果产品有“让人惊喜的设计”,更愿意主动留评。

上海某厨具卖家的案例更有说服力:他家的不粘锅, 在锅底印了“温馨提示:首次使用前请用温水冲洗并涂一层薄油”,很多买家照做后发现果然不粘,直接在评论里写“连煎蛋都不用铲子,太神奇了”。这条评论被亚马逊评为“优质评论”, 挂在listing首页,带动产品销量在2023年1月环比增长了40%。

未来已来:亚马逊的评论体系会走向何方?

站在2023年回头看,亚马逊的评论政策调整更像是一场“去芜存菁”的革命。砍掉Top Review标志、 收费Vine计划、停止早期评论计划,每一步都在告诉卖家:别再走捷径,把精力放在产品和服务上。

有行业分析师预测, 2023年亚马逊可能会推出“评论真实性AI检测系统”,通过分析评论者的购买行为、语言习惯等,自动过滤掉虚假评论。这意味着,那些靠“刷单”维持销量的卖家,可能会面临“全店封号”的风险。

对真正做产品的卖家这反而是机会。就像老张后来常说的:“以前靠‘标志’骗点击,现在得靠‘内容’留人心。” 当所有卖家都在拼产品细节、 拼服务体验时那个最简单也最朴素的商业真理——好产品自己会说话——或许真的要回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