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亚马逊卖家公敌10000件产品召回

1万把椅子召回, 亚马逊“亲儿子”又摊上事了

最近跨境电商圈炸了锅,亚马逊自营品牌Amazon Basics又出事,这次是1万把行政办公椅被美国消费品平安委员会点名召回。原因挺吓人——椅子腿底座可能断裂,用户跌倒受伤。亚马逊已经收到13起报告,其中一人肩轻微受伤。这批椅子2021年9月上线,卖103到170美元,中国浙江的环球家具是生产商。说真的,这种“自家人出问题”的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卖家公敌”的标签是怎么贴上的

提到Amazon Basics,第三方卖家又怕又恨。这个主打自营的品牌覆盖电缆、电池、家居、办公用品几十个类目,在不少品类里直接霸占搜索榜首。2019年调研机构数据显示,电缆类产品前100名里一半是Amazon Basics的。更气人的是 亚马逊总把“Top Rated From Our Brands”这种黄金位置给它,流量像开了绿灯似的往它那冲。第三方卖家辛辛苦苦优化listing,后来啊首页被自家“对手”占了换谁都得憋屈。

“卖家公敌”10000件产品被召回,“碾压式砍价”反噬亚马逊
“卖家公敌”10000件产品被召回,“碾压式砍价”反噬亚马逊

2018年3月, Amazon Basics召回26万台充电宝,53起过热案例,还烧过房子。2019年冬天更狠,37.7万台1500W陶瓷取暖器因起火隐患被召回,又是中国工厂供货。2021年9月这把椅子,还是老配方——中国制造、压价导致质量问题、消费者受伤、亚马逊被动召回。第三方卖家私下都叫它“卖家公敌”,这不是没道理的。

数据“投喂”下的野蛮生长, 第三方卖家根本玩不过

亚马逊最让第三方卖家绝望的,是数据优势。前员工爆料,亚马逊能拿到商品价格点、销售历史、广告点击率、转化数据这些核心信息。想想看, 第三方卖家花大价钱买第三方工具分析数据,亚马逊直接后台“开挂”,用全平台数据给Amazon Basics选品、定价、推关键词。比如某款电池在第三方店铺卖得一般, 亚马逊一看数据“有潜力”,立马用Amazon Basics复刻,价格压低30%,流量拉满,第三方卖家只能干瞪眼。

更过分的是“Amazon Choice”徽章, 这个本来是给高性价比产品的认证,后来啊成了自营品牌的流量特权。用Alexa购物的用户,默认选的就是带徽章的产品,相当于亚马逊给自家品牌开了专属通道。第三方卖家就算产品质量再好,没这个徽章就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自己当裁判又下场踢球”的操作,难怪卖家怨气冲天。

压价游戏:供应商的“刀尖”跳舞, 质量怎么保证

Amazon Basics能长期低价,靠的不是FBA省物流费,而是对供应商的“碾压式砍价”。箱包类供应商老板说亚马逊一单就几十万件,就算只赚几个点也得接。想想看,几十万件订单,单价压得比成本还低,供应商不偷工减料怎么活?原材料用次的, 工艺省步骤,质检睁只眼闭只眼——再说说出问题,亚马逊甩锅给供应商,但消费者只会骂亚马逊品牌。

这次召回的椅子,103美元到170美元的价格,在办公椅类目不算高。有业内人士怀疑,亚马逊为了压价,可能逼供应商在材料上省钱。比如椅腿底座用廉价合金,焊接工艺不到位,时间一长自然断裂。这不是猜测,2019年取暖器召回后有工厂内部人士承认,亚马逊采购价太低,只能用耐温性差的材料。这种“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亚马逊难道不懂?可能懂,但为了市场份额,选择赌一把。

召回风暴不止1万把椅子, 历史数据触目惊心

翻翻美国消费品平安委员会的公告,Amazon Basics的召回记录能列一张长表。除了充电宝、 取暖器,2020年还召回过5万条数据线,存在触电风险;2021年召回过1.2万个儿童睡袋,绳索设计可能勒住孩子。这些产品几乎都来自中国供应商,问题集中在“过热”“断裂”“材料不合格”上。有意思的是亚马逊自营品牌出问题,总归咎于“供应商责任”,但第三方卖家出同样问题,直接封号不商量。

更讽刺的是 亚马逊一边召回问题产品,一边在平台大推“Quality Verified”标识,暗示自家产品更可靠。消费者看到“Amazon Basics”就放心,后来啊转头收到召回通知,这信任度怎么攒?2021年那次篮球架召回, 原因是篮板焊缝裂开,能砸伤人,而这款产品在亚马逊上挂着“Amazon Choice”徽章卖了好几个月。这种打脸操作,对品牌伤害是长期的。

第三方卖家的困境:被“透明”的竞争, 怎么活

第三方卖家在亚马逊生态里就像没穿衣服的人。亚马逊用自营品牌盯着他们的数据,用流量优势抢他们的市场,用价格战逼他们利润归零。有深圳卖家算过账, 一款数据线在亚马逊卖9.9美元,亚马逊自营卖6.9美元,质量差不多,消费者当然选便宜的。后来啊第三方卖家只能亏本清库存,要么退出平台,要么去更小的平台碰运气。

更麻烦的是亚马逊对第三方卖家的审查越来越严。2022年就有卖家主要原因是“操纵评论”被封号,但Amazon Basics的评论问题却被默许。前亚马逊员工说自营品牌的评论有“特殊通道”,差评会被优先过滤。这种双重标准,让第三方卖家彻底寒心。有广东卖家群里的段子:“在亚马逊卖货, 既要防同行跟卖,又要防亚马逊‘抄作业’,再说说还要防自家平台‘背刺’,太难了。”

亚马逊的“双刃剑”:自营生态的反噬风险有多大

亚马逊靠第三方卖家起家,现在却用自营品牌“收割”这些曾经的合作伙伴。短期看,自营品牌能提升平台利润,增强用户粘性;长期看,会破坏整个生态的平衡。如果第三方卖家都跑了亚马逊就成了“线上沃尔玛”,失去了平台的多样性和创新活力。想想看, 现在亚马逊上70%的卖家来自中国,广东占70%,深圳又占广东的50%,这是中国跨境电商的“基本盘”。把这部分人逼急了他们可能转战Temu、SHEIN,或者自建独立站,亚马逊的“护城河”就没了。

监管风险也不能忽视。2021年亚马逊被欧罗巴联盟反垄断调查,理由就是“利用平台优势推广自营品牌”。如果“因过度压价导致产品质量问题”的指控坐实亚马逊可能面临天价罚款,甚至股价暴跌。毕竟 上市公司最怕的就是“平安丑闻”,用户一旦觉得亚马逊平台上的产品不平安,流失的速度会比想象中快得多。

给卖家的警示:在“公敌”夹缝中, 守住这三条线

面对Amazon Basics这个“巨无霸”,第三方卖家也不是没机会。先说说产品质量是底线,特别是涉及平安的产品,必须严格符合CPSC标准。有深圳卖家说现在做产品先找第三方实验室检测,拿到报告再上架,虽然多花钱,但比被召回强。接下来 避开亚马逊“重点关注”的红海类目,比如电缆、电池这些Amazon Basics已经霸占的领域,转向细分小众市场,比如“户外便携投影仪”“宠物智能喂食器”,竞争小,利润高。再说说布局独立站和社交媒体,把私域流量做起来减少对亚马逊平台的依赖。有广州卖家通过TikTok带货,独立站销量占比60%,现在亚马逊账号被封也不怕。

亚马逊前CEO贝索斯说“客户至上”, 但如果为了自家品牌牺牲第三方卖家和消费者利益,就违背了初心。这次1万把椅子召回,不该是再说说一起。希望亚马逊能明白,健康的生态需要多方共赢,而不是“自己吃肉,别人喝汤”。毕竟平台再大,也是靠卖家和用户撑起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