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这款智能家居爆款,其前景在智能家居领域究竟如何
从钢铁侠到现实:智能家居的狂飙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还记得《钢铁侠》里托尼·史塔克对着空气说一句“ Jarvis, 打开灯”,整个房间瞬间亮起的场景吗?十几年前这还是科幻电影的专属设定,如今却成了普通家庭的日常。智能家居这东西,就像一阵突如其来的旋风,吹进了千家万户。但话说回来这阵风到底能刮多久?会不会只是昙花一现?特别是亚马逊在这其中的布局,那些所谓的“爆款”产品,真能撑起智能家居的未来吗?
亚马逊的智能家居棋局:Echo只是第一步?
说到智能家居,绕不开亚马逊。这家电商巨头早就盯上了这块蛋糕,而且出手相当狠。2014年推Echo智能音箱, 2018年又整出语音微波炉、家庭机器人Astro,今年8月更是直接砸17亿美元扫地机器人企业iRobot。这哪是布局,分明是在下一盘大棋,要把智能家居的入口和终端全抓在手里。但问题来了亚马逊的这套打法真的无懈可击吗?

Echo音箱确实火了几乎成了美国家庭的标配。但仔细想想,语音助手这东西,用户用得最多的功能是什么?无非是放音乐、查天气、定个闹钟。真正的智能家居控制,比如开灯、调温、安防监控,大部分人还是习惯用手机APP。亚马逊是不是把用户需求想得太简单了?或者说语音交互真的能成为智能家居的核心吗?至少现在看来还有点悬。
全球市场冰火两重天:美国狂热, 欧洲慢热
智能家居这玩意儿,在不同国家的接受度简直天差地别。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智能家居渗透率36.6%,全球第一,差不多是中国的2倍。美国人在智能家居上花钱也大方,每户每年平均665美元,智能设备是最大头。反观欧洲, 意大利的渗透率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德国虽然增长快,但2022-2026年复合年增长率也就10.3%。这让人不得不思考:智能家居到底是全球普适的趋势,还是特定市场的“特权”?
英国的情况有点意思。2020年英国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渗透率双双超过美国,全球第一,分别91.4%和90.5%。按理说这么成熟的互联网环境,智能家居应该更普及才对。但现实是英国消费者更愿意买智能设备,比如灯具、小家电,对全屋互联的热情似乎没那么高。这说明什么?智能家居的普及,不光看网络条件,还得看生活习惯和消费心理。
亚洲市场的“小步快跑”策略
亚洲这边, 日本和加拿大的智能家居市场增速预计能达到12.3%和12%,但起点低。有意思的是 日本消费者买智能家居有个特点:先从便宜的小物件入手,比如智能插座、小夜灯,用着觉得好了才会尝试更贵的空调、安防系统。这种“小步快跑”的策略, 其实给了卖家更多机会——先低价圈粉,再慢慢推高端产品,比一开始就上全屋智能方案更靠谱。
细分品类里的“隐形冠军”:谁在闷声发大财?
智能家居市场看似热闹,但真正能赚钱的细分赛道没几个。控制连接产品在美国卖得火,智能安防在欧洲增长快,智能灯具在英国受欢迎。这里面藏着不少“隐形冠军”,比如Govee和eufy。
Govee:靠“场景适配”杀出重围
Govee这个名字, 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在亚马逊的智能灯具赛道,它简直是“霸主”。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 Govee条形灯具在亚马逊的市场份额高达80%,连续3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0%。凭什么?人家不搞大而全,就死磕“场景适配”。针对西方消费者爱聚会、过万圣节圣诞节的特点,专门研发氛围彩光技术,生产能定制化场景的灯具。比如开派对时用炫彩模式,圣诞节调成红绿配,沉浸感直接拉满。这种精准定位,比那些号称“全屋智能”却啥都做不好的品牌强太多了。
eufy:技术升级+品牌高端化
再说说eufy,安克创新的智能家居品牌。2022年上半年,它隶属的智能创新类收入16.68亿元,增长势头很猛。秘诀在哪?一是技术升级, 比如双摄门铃,用双侦测技术解决监控盲区,用户痛点抓得准;二是品牌高端化,从“中国制造”往“中国智造”转,产品定位上去了利润自然也上来了。安克财报里还提到,2022年下半年要推多款新品,看来是想在智能清洁和安防领域再下一城。
Matter协议来了:互联互通能解决行业痛点吗?
智能家居一直有个老大难问题:设备不互通。你家用小米的,我家用谷歌的,APP根本不兼容,体验差得一塌糊涂。今年双十一,亚马逊、苹果、谷歌这些巨头联手搞了个Matter 1.0协议,号称要解决互联互通问题。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呢?
协议有了但设备厂商愿不愿意配合?成本谁承担?用户要不要换新设备?这些都是问题。而且Matter现在刚推出,真正落地的设备没多少,消费者买账吗?就算以后真能互通, 那亚马逊的Alexa、谷歌的Assistant、苹果的Siri,这些语音助手又该怎么“分蛋糕”?智能家居的互联互通,远比想象中复杂。
中国企业的“智造”出海:是机遇还是陷阱?
这几年,中国企业从“中国制造”往“中国智造”转型,在智能家居领域确实杀出一条血路。速卖通的数据显示, 2021年双十一,智能家居是最受海外消费者欢迎的品类,深圳智能家居产业带还登上了“最爱中国产业带”榜首。但出海真的那么容易吗?
风险其实不少。原材料价格波动、物流成本上涨、文化差异导致的审美偏好不同,这些都是坎。比如eufy在做品牌高端化时就得面对欧美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固有偏见。还有Govee,虽然灯具卖得好,但想 到大家电、安防领域,得重新建立信任。智能家居出海,不是把国内产品搬到亚马逊上那么简单,得真正理解当地用户需求,本地化运营才是关键。
年轻消费主力军:智能家居的“救世主”?
千禧一代和Z世代现在成了消费主力, 这帮人从小泡在互联网里对个性化、便利化的产品毫无抵抗力。智能家居正好戳中了他们的痛点——早上起来窗帘自动拉开, 咖啡机煮好咖啡,出门前空调自动关掉,回家后灯光调到最舒服的亮度。这种“懒人经济”下的便捷体验,年轻人买单吗?答案是肯定的。
但年轻人也挑剔。他们不要那种功能复杂难用的产品,要的是“无感交互”,最好啥都不用说设备自己就知道该干嘛。而且他们喜欢在社交媒体上晒“黑科技”家居,所以产品的颜值、设计感也很重要。智能家居品牌如果想抓住年轻人,得在“好用”和“好看”上下功夫,光堆功能可不行。
未来已来?智能家居的终极形态到底是什么?
电影里的智能家居, 像《钢铁侠》里的贾维斯,或者《小别离》里的全屋智能控制,那种所有设备无缝衔接、主动服务用户的场景,离我们还有多远?现在的智能家居, 还停留在“单品智能”阶段,比如智能音箱、智能灯泡、智能门锁,各自为战,谈不上真正的“智能”。
未来的终极形态, 应该是“主动智能”——系统、海量的数据支持,还得设备之间彻底互联互通。亚马逊、 谷歌这些巨头在推Matter协议,华为、小米在做全屋智能方案,本质上都是在为这个终极目标铺路。但这条路,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长。
说到底, 亚马逊的智能家居爆款能不能撑起未来得看它能不能解决用户的真实痛点,能不能在互联互通上有所突破,能不能让智能家居从“可选”变成“必需”。现在说“前景大好”可能还为时过早,但至少,我们已经看到了那个方向的微光。至于这光能不能变成太阳,还得看玩家们怎么下棋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