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中年亚马逊为何将独立站团团围困?

亚马逊的“中年危机”:数据不会说谎

刚出炉的三季度财报像一盆冷水, 直接浇在了亚马逊的头上——季度利润同比下滑9%,关键指标全没达到市场预期,股价几天内暴跌近20%,两千亿美元市值就这么蒸发了。这哪还是那个电商界的“常胜将军”?明明像个突然被追上来的中年人,喘着粗气,步子越来越沉。要知道,亚马逊电商业务从1994年成立到现在马上要奔三了所谓的“中年危机”,还真不是危言耸听。

更扎心的是 亚马逊自己都承认下季度可能好不到哪儿去:销售额预计只增长2%到8%,运营利润在0到40亿美元之间“摸鱼”。这跟疫情前动辄20%以上的增速比,简直像换了家公司。有人说是主要原因是经济下行、供应链问题,但连续三个季度“哑火”,亏损还越来越大,这锅不能全甩给外部环境。亚马逊可能自己也没想到,那些曾经被它压得喘不过气的独立站们,居然能围上来让它这么难受。

独立站“围困”中年亚马逊
独立站“围困”中年亚马逊

独立站们的“另类打法”:卖家带动的飞轮

亚马逊能坐稳电商王座这么多年,靠的是啥?无非是三件法宝:FBA仓储物流、Prime会员服务,还有AWS的技术支撑。但现在这三件法宝正在被独立站们一一拆解,而且人家用的不是“硬刚”,是“另类打法”。

从“平台驱动”到“卖家驱动”:Shopify的逆袭

亚马逊的逻辑一直是“服务消费者”, 用户要啥我给啥,商家只是平台上的“租客”。但Shopify不一样, 它从一开始就站在卖家这边——给工具、给物流、给运营支持,让卖家觉得“老子自己也能干”。2020年, Shopify的全球商家GMV直接增长了96%,一下子冲到全球电商平台第五,仅次于亚马逊、阿里、京东、拼多多。这什么概念?说明越来越多的卖家发现,脱离亚马逊的生态,不仅能活,可能活得更好。

举个具体例子, 2022年一个深圳的3C卖家,之前在亚马逊卖手机壳,FBA仓运费、头程运输、广告费扣下来利润薄得像纸。后来转用Shopify建独立站, 配合第三方海外仓,物流时效控制在7天广告成本比亚马逊低了40%,利润反而提升了25%。这种“去平台化”的路径,正在让卖家们用脚投票。亚马逊的“商家生态”正在松动,毕竟谁不想少交点“保护费”呢?

年轻用户的“叛逃”:Prime不再是唯一选择

亚马逊Prime会员曾经是海外用户的“信仰”——次日达、 免费退换,当年物流效率低的时候,这简直是刚需。但现在年轻用户们开始“叛逃”了。Shein、 Temu这些独立站平台,愣是把配送时长压到10天甚至一周以内,同样免费退换,价格还更便宜。

Shein的“闪电战”:从下载量到GMV的双杀

2022年5月, Shein的下载量首次超越亚马逊,成了美国安卓和苹果商店里购物类App的冠军。此后几乎就没下来过GMV增速更是把亚马逊甩在身后。这背后是Shein的实时供应链体系——小单快返,卖得好就加单,卖不好就砍单,库存周转快得吓人。对比亚马逊动辄几个月的库存周期,Shein像在玩“闪电战”。

年轻用户为啥买账?亚马逊的界面像个“数字仓库”, 货多但体验冷冰冰;Shein的App却像时尚杂志,推荐算法精准,社交属性拉满。2021年, 全球有近十分之一的线上商品是通过社交媒体买的,预计2028年社交电商销售额要突破3万亿美元。TikTok、 Instagram纷纷开“购物车”,用户习惯了“刷着刷着就买了”,谁还愿意去亚马逊搜关键词翻十页呢?

亚马逊的“自我消耗”:费用涨、 利润薄,卖家用脚投票

亚马逊自己作死的地方在于,一边想让卖家多贡献,一边又不断“薅羊毛”。广告点击费用从2014年的0.14美元涨到2022年的1.60美元, 翻了10多倍;FBA服务费用今年全面上调,细项涨幅最高达150%。卖家算笔账:在亚马逊卖100块钱的货, 广告费、佣金、FBA费加起来可能要30块,剩下70块还要覆盖成本和利润。利润薄得像刀片,稍不注意就亏本。

封号潮压垮再说说一根稻草:卖家的“去亚马逊化”

2021年中, 亚马逊突然掀起“封号潮”,无数中国小商品卖家账号被封,货款冻结,有的直接倒闭。这下彻底寒了心——原来在亚马逊开店,就像在别人的地盘上摆摊,随时可能被“扫地出门”。于是Shein、Temu成了新选择,或者自己用Shopify建独立站,再找第三方物流合作。有卖家反馈, 扣除人力成本后独立站的利润基本跟亚马逊持平,甚至更多,关键是“平安感”不一样——自己说了算。

东南亚市场更是如此。Shopee 2021年订单量增长116.5%,下载量全球第一,用户数突破3亿,增速80%。Lazada背靠阿里在东南亚的物流网络比亚马逊还本土化。亚马逊在东南亚一直水土不服,Prime会员的次日达根本玩不转,眼睁睁看着市场份额被蚕食。

技术优势不再:AWS的光环在褪色

以前亚马逊电商能高效运转,靠的是AWS这个“幕后英雄”。但现在云服务市场竞争白热化,阿里云、谷歌云、微软云都在抢地盘,AWS的增速和赚钱能力大不如前。电商行业的基础设施也成熟了第三方物流、SaaS工具越来越完善,亚马逊的技术优势不再明显。

更尴尬的是独立站们反而更“懂”新技术。Shein用AI预测潮流, Shopify的SaaS工具让小卖家也能玩转私域流量,Temu的社交裂变玩法比亚马逊的广告精准多了。亚马逊像个“老古董”,还在用十几年前的逻辑运营,年轻用户和卖家自然要往更“潮”的地方跑。

围困之下亚马逊还有翻盘的机会吗?

说到底,亚马逊的“中年危机”本质是“路径依赖”的危机。习惯了用FBA和Prime“躺着赚钱”,却忽略了市场和用户的变化。独立站们围困它,不是靠蛮力,是靠更灵活的模式、更懂用户的体验、更低成本的运营。

亚马逊要想翻盘, 得先放下“王者架子”:别再不断涨价“薅羊毛”了给卖家留点活路;Prime会员服务得升级,别再吃老本;技术别只盯着AWS,电商体验本身也得革新。毕竟电商江湖早已不是“一家独大”的时代,独立站们的“百家争鸣”,才刚刚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