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出海一个月,难道真的能迅速卷死做跨境电商的我们吗
那个让老外“上头”的App, 到底动了谁的蛋糕
不知道你听没听过这个魔性的声音,但我相信你大概率听过。
联想品牌无线蓝牙耳机, 包邮只需3.7刀,运送时效小于10天到手价比A家的白牌引流款成本还低。

老外也这么想, 被Temu的货震惊到怀疑人生:转化足够的时候,只要售价>进货价+买量成本+运营成本+物流,基本就能赚钱了。
“拼多多做出海电商的那个叫Temu的App上线第一天我们公司的人全都在下载和研究。”知危编辑部一位做跨境电商行业的老友A如是说。
一个月, 六百人变两百人:被“重命题”的跨境电商生意
在拼多多出海做跨境电商的这很短一段时间内,A所在的公司运营状况急转直下:本来五六百人的公司,短短一个月,裁的就剩两百多人。
“营销停了。”A说这话的时候语气有点发飘,“咱这公司不就是干营销的吗,营销停了还怎么干?”
他们之前的模式,说白了就是“中间商赚差价”的升级版——爬虫。国内外各大电商平台都能爬,从产品图、产品款式、产品销量、评分、甚至到商品带图评价都能爬下来。
这些东西爬下来 挂在独立站上,让自己变成一个门面上的“百货”,然后通过买量获取海外用户,促成下单。这套流程玩得转的核心,是“投入产出比必须为正”。
“比如我们搞了个叫‘0货源’的模式, ”A跟我解释,“先上架,等用户下单了再联系供应商发货,甚至现去1688找供应商。这中间的时间差,靠的就是买量转化速度够快,物流时效够稳。”
这套模式被行业戏称为“吴三柜”——发到海外的货柜“一柜送、 一柜刷、还有一柜做秒杀”,主要是为了提高权重,亏出去的终究要从未来货价上补回来。
但Temu来了直接把这题给“重命题”了。
Temu的“四板斧”:砍掉了中间商的所有活儿
第一板斧:供应商体系“先上车后补票”
Temu正式上线是2022年9月, 两个月后A的公司开始裁员。这期间,Temu的招商动作快得让人眼晕。
“当时万圣节快到了 他们重点招母婴、玩具、游戏、儿童配饰,黏土、蜡笔、万圣节相关产品、互动类卡牌桌游,都是亚马逊上卖爆的东西。”A说 “供应商门槛低到离谱,工贸一体、品牌商、贸易商、工厂、企业主体、个体工商户都能进,食品不招,3KG以上、50X50CM以上的不考虑,前期甚至可以免认证,后期起量了补就行。”
入驻流程也简单:上架-选品-寄样-质检-核价-确定备货数量-预约备货单-送货-大货质检-入库-上架销售。供应商只需要保证低价、质量、按时把货发到国内仓,剩下的物流、客服、买量、营销,全是Temu自己干。
“大量之前做国内拼多多的厂子,都赶着这波把货搞出海了。”A说“拼多多是上市公司,干了这么多年,供应商不怕他跑,信任度高得很。”
第二板斧:买量“疯子”+补贴“狠人”
中间商们最怕什么?买量成本涨。
“我们公司一直奉行‘只做投入产出比为正的生意’。”A苦笑,“Temu入场后也在买量,而且投得比我们还猛,整个买量成本直接提升了一档。老板说投流比你猛,卖货价格还比你便宜,你怎么玩?”
更狠的是Temu在拿货成本已经很低的情况下自己再加一层补贴。比如联想蓝牙耳机, 供应商给Temu的价格可能低到离谱,Temu卖给老外时甚至可以做到“售价低于拿货价+物流费”,靠的就是买量转化带来的整体盈利。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价格战了是‘赔本赚吆喝’plus版。”A说“我们前面的运营方式你应该听明白了吧,现在买量成本一上来我们公司的商业模型被击碎了。”
第三板斧:用“处罚机制”平衡质量
有人可能会问:低价低质,老外会买账吗?
Temu的应对很简单:罚供应商。据A了解,如果客户投诉质量问题,拼多多会对供应商进行供货价5倍金额的处罚。“罚3倍是处理投诉的综合成本,罚5倍可能意味着客户优待更高,会觉得平台良心。”
这套机制下 供应商不敢随便送劣质货,老外拿到手的“便宜货”,质量至少“挑不出大毛病”。
第四板斧:把“中间商”变成“供应商”
传统跨境电商中间商的核心价值,是“选品+买量+供应链协调”。Temu直接把这三件事全包了:选品自己定,买量自己投,供应链自己管,供应商只需要当“甩手掌柜”供货。
“中间商本来就是在客户和供应商之间周旋,现在这个空间被压缩到几乎为零。”A说“咱们所谓的精细化运营、大数据选品,在他们‘低价+补贴+买量’的铁拳面前,像个笑话。”
老外为什么“疯”了?零元购的快乐谁懂
如果你去油管、 TikTok、Twitter,会发现老外对Temu的“疯魔”,远超想象。
“快来帮我砍一刀, 我就能拿免费商品了只需两个人,快来帮我砍一刀啊:”类似的帖子在Twitter上刷屏,有人一天能薅200多刀,还有人免费提了PS5——买东西就没花过钱。
油管上全是教程:“如何从Temu上捞钱”“Temu拉人头攻略”, 甚至有人专门开号晒提现记录,粉丝还不少。
“Temu好啊Temu妙,我Twitter粉丝们都很喜欢。”知危编辑部在Twitter上找了个发Temu链接的老哥, 问他为什么推荐,他的回答让人哭笑不得:“从来没在Temu上买东西,就是拉人头领现金,真的提现了信用卡也没被盗,我和被拉的人都开心。”
这种“零元购”的快乐,像病毒一样传播。英国皇室八卦新闻都被Temu广告灌满,留学生回国后都感慨:“老外跟咱们当年玩拼多多一个样。”
被卷晕的从业者:除了降价,还能做什么
“真的有那么恐怖吗?”我们问A。
“不看完我们在盘算……自己可以撑多久。”他说完这句话,办公室里一片沉默。后来才知道,他离职时IT部门的电脑都堆不下了——被裁的人太多。
跨境电商行业的“中间商”们, 现在面临一个残酷现实:要么跟着Temu降价,直到亏不起;要么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有些公司已经开始转型了。”A说 “比如做细分领域,专门卖某个小众类目的定制产品,或者深耕供应链,跟供应商深度绑定,做出Temu上没有的独特款。但这条路很难,需要时间,而很多中小卖家,可能等不到那一天。”
还有一个方向是做“私域流量”。把独立站上的用户导流到自己的App,通过复购和会员体系留住客户。“但这条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买量、做App、搞物流,不是小玩家能玩的。”A叹了口气。
这场游戏, 才刚开始
Temu的模式,本质上是用“资本+供应链”的降维打击,重构了跨境电商的底层逻辑。中间商的价值被稀释,但并不意味着这个行业没有机会。
“比如我们之前做某国市场第一时靠的就是本地化运营。”A说“了解当地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而不是单纯拼价格。Temu的货再便宜,也不可能覆盖所有小众需求。”
还有物流。Temu能做到10天达,但有些地区可能还是慢。“如果有人能做到‘48小时达’,哪怕价格高一点,也会有用户愿意买单。”
质量也是一个突破口。Temu用处罚机制平衡质量,但“挑不出大毛病”不等于“质量好”。如果能做出“价格适中、质量过硬”的产品,在细分领域站稳脚跟,也不是没有可能。
“人类啊,果然都一样。”看着老外们在Temu上摇奖领现金的疯魔样子, A突然笑了“当年咱们在拼多多上‘砍一刀’的时候,不也这样吗?只是这次换他们被‘卷’了。”
这场跨境电商的“新游戏”,Temu扔下了第一颗炸弹。有人倒下就一定有人站起来只是站起来的姿势,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毕竟生意这事儿,从来都不是“一招鲜吃遍天”,而是“适者生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