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高达14亿次曝光,TikTok掀起新汉服风潮

14亿曝光背后:TikTok上的汉服风潮,是文化输出还是流量狂欢?

一条穿着汉服在樱花树下转圈的视频, 能在TikTok上拿到1830万浏览量;一个“汉服换装”的创意,让无数外国网友惊叹“一秒穿越”;#hanfu话题播放量冲破14亿次#hanfugirl也有1.26亿——当这些数字砸过来时你可能会以为汉服早就成了全球年轻人的标配。但转头看看国内市场, 汉服还在“形制争议”和“圈层壁垒”里打转,这种反差本身就够让人琢磨:TikTok上的汉服热,到底是传统文化出海的高光时刻,还是又一次被算法催熟的流量泡沫?

从“小众爱好”到“全民话题”:TikTok算法如何捧红汉服?

2022年5月,TikTok上一条“汉服穿搭教学”视频火了。镜头前, 博主把一件齐胸襦裙拆解成“上襦+下裙”两步,搭配“云鬓高梳”的简易教程,480万浏览量就这么砸了出来。评论区里外国网友的提问直白得可爱:“这个‘腰封’怎么系?”“能在婚礼上穿吗?”——这些在国内汉服圈看来“基础到发指”的问题,恰恰暴露了汉服在海外的认知空白。

高达14亿次曝光,TikTok卷起一股新汉服风潮
高达14亿次曝光,TikTok卷起一股新汉服风潮

空白,往往就是流量入口。TikTok的算法就像个嗅觉灵敏的猎手,它早就嗅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这股新鲜味儿。#hanfu话题下的视频, 从“复原款唐制长袍”到“改良款日常汉元素”,从“专业妆造教程”到“素人开箱测评”,几乎把汉服的“可能性”榨干了一条。算法把这些内容推给对“亚洲文化”“复古穿搭”“角色扮演”感兴趣的标签用户,形成滚雪球效应。

更绝的是“剧情化”包装。有博主拍“古代女子逛街”, 汉服配上市集叫卖声,播放量轻松破千万;有人演“穿越到现代的古人”,看到奶茶店一脸懵懂,评论区直接炸出“求续集”。这些视频把汉服从“服饰”变成了“故事载体”, 让外国观众在剧情里get到“东方美学”的韵味,比硬核科普管用多了。

谁在推波助澜?海外华人与外国博主的“双向奔赴”

汉服能火到国外最先吃螃蟹的其实是海外华人。2020年疫情封控时不少留学生靠拍汉服视频缓解思乡情。上海创作者十音, 在Instagram上发“汉服+古筝”的短视频,硬是把#hanfu话题带出了48.9亿次浏览量。她镜头下的汉服, 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穿去公园野餐、去咖啡馆拍照的“日常单品”——这种“去神秘化”的表达,让外国观众觉得“汉服离我很近”。

但真正让汉服“破圈”的,是外国博主们的下场。@MochiHanfu是个典型例子。这位2021年5月才入局TikTok的博主,一年多时间就攒下60万粉丝,点赞量1850万。她的视频里 有“汉服+现代运动鞋”的混搭,有“汉服妆容挑战”,甚至还有“汉服宠物穿搭”——把猫塞进迷你襦裙里评论区笑翻一片:“原来猫也能当‘汉服模特’?”

这些外国博主有个共同点:他们不懂汉服的“形制之争”,却懂怎么把汉服玩出花样。有人把汉服和洛丽塔风格混搭,有人用汉服拍科幻短片,甚至有人穿着汉服跳K-pop舞蹈。这种“野生创作”反而打破了汉服的“刻板印象”,让更多人觉得“汉服不只是古人的衣服,它也可以很酷”。

数据说话:海外汉服市场,到底有多大“甜头”?

有人可能会问:外国网友真的会买汉服吗?数据不会说谎。阿里巴巴2018年就发现, 海外消费者对平价汉服的接受度极高——60%的汉服销售额集中在100-300元人民币,超过500元的只占30%。这意味着,汉服不是“奢侈品”,而是普通人愿意为“文化体验”买单的“快时尚”。

独立站卖家的经历更印证了这一点。某做汉服跨境的独立站, 上线不到一年,靠几条百万爆款视频,近三个月访问量从12.7K飙到23.9K,转化率提升了18%。TEMU平台上, 一款28.48美元的儿童汉服,光评价就有5012条,多数买家晒图配文“女儿穿上像小公主”。亚马逊上, “改良款汉服连衣裙”的搜索量在2023年增长了200%,关键词“easy hanfu”成了新宠。

社区生态也在壮大。Reddit的r/hanfu板块,聚集了10万外国爱好者,每天有人问“新手怎么选第一套汉服?”“哪里能买到真丝材质的?”;TikTok上, “汉服开箱”视频的点赞量普遍在50万以上,有人收到汉服后激动得发视频:“刺绣比图片还精致!”——这些真实反馈,说明汉服已经从“猎奇”变成了“刚需”。

新汉服出海:是“传统复刻”还是“现代表达”?

但问题来了:出海的汉服,到底该“原汁原味”,还是“改头换面”?国内汉服圈吵了十年的“形制问题”,到了海外市场,反而成了“伪命题”。主要原因是外国消费者根本不懂“交领右衽”“宽袍大袖”的讲究,他们只关心“好不好看”“好不好穿”“好不好拍”。

这催生了“新汉服”的概念。所谓新汉服,就是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用现代剪裁适配日常场景。比如把长裙改成短款,方便骑车;用弹性面料代替真丝,降低洗涤难度;或者加入口袋、拉链等“现代设计”。十三余品牌推出的“新中式改良汉服”, 在TikTok上卖爆了外国博主评价:“这件我能穿去上班,同事还以为是大牌新出的设计师款。”

儿童汉服也是个潜力股。TikTok上“kids hanfu”关键词浏览量达7830万, 很多家长给孩子买汉服拍“全家福”,或者过传统节日穿。TEMU上那款儿童汉服, 评论区里“尺码全”“质量好”的评价占了90%,甚至有妈妈说“买了三件换着穿”。毕竟谁不想自家娃当一回“小古人”呢?

争议与隐忧:汉服出海,正在“失去灵魂”?

但流量狂欢之下暗流也在涌动。有人批评, 汉服出海正在“去文化化”——为了迎合外国观众,很多视频把汉服简化成“漂亮的古装”,忽略了背后的历史内涵。比如有人穿汉服跳辣舞,评论区一片“好美”,却没人问“这套衣服原本是做什么用的?”

市场内卷也是个麻烦。国内汉服卖家扎堆出海,为了抢流量,开始打“价格战”。一套原本卖300元的汉服,独立站卖39美元,TEMU直接卷到19.9美元。低价导致用料缩水, 刺绣变成印花,面料变成化纤——有外国买家收到货后吐槽:“视频里那么精致,实物像地摊货。”

更尴尬的是文化误读。有外国博主拍视频, 把汉服和和服、韩服混为一谈,评论区里国内网友急得跳脚:“这是中国传统服饰,不是日本的!”但这类误读在TikTok上屡见不鲜,算法似乎更偏爱“猎奇”而非“准确”的内容。

跨境卖家的破局之路:从“卖衣服”到“卖文化体验”

那跨境卖家怎么才能在热潮中站稳脚跟?案例给了不少启发。深圳梯拓科技服务的某汉服品牌, 没走“低价路线”,而是做“文化内容包”:每套汉服附赠“形制小手册”“历史背景卡”,还拍“汉服背后的故事”短视频。比如卖唐制襦裙, 就拍“唐代女子的日常”,解释“为什么裙子要那么宽”——这种“产品+内容”的组合,让客单价提升了40%,复购率也有明显增长。

短视频内容也得“因地制宜”。外国观众喜欢“沉浸式体验”, 所以可以拍“穿汉服逛唐人街”“汉服婚礼全记录”;喜欢“实用教程”,就做“汉服搭配现代单品”“5分钟简易汉服妆”。有个卖家靠“汉服+节气”系列火了:立春拍踏青, 中秋拍赏月,视频带出“汉服是生活的一部分”的概念,粉丝从10万涨到50万只用了3个月。

细分市场更是蓝海。比如“节日限定款”, 春节卖红色汉服配“福”字刺绣,万圣节搞“汉服+南瓜”创意;或者“汉服配饰”,发簪、团扇、玉佩这些小物件,客单价低、利润高,在TikTok上特别容易冲动消费。有数据显示,汉服配饰的转化率比成衣高25%,主要原因是“买不起全套,买个小配件总可以吧?”

未来已来:汉服出海, 不止于“服装”

春节快到了TikTok上“汉服过年”的视频又开始刷屏。有人穿汉服包饺子,有人穿汉服贴春联,评论区里外国网友问:“我们也能这样过春节吗?”——这或许就是汉服出海的终极意义:它不是一件衣服, 而是一个文化入口,让外国观众通过汉服,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未来汉服可能会和更多领域碰撞出火花。比如和二次元结合, 推出“汉服版动漫角色cos”;和街头文化结合,做“汉服+卫衣”的混搭风;甚至和元宇宙联动,让虚拟偶像穿汉服开演唱会。艾媒咨询预测, 2025年汉服市场规模将达191.1亿人民币,其中海外市场占比可能突破15%——这不再是小众生意,而是真正的“文化出海新物种”。

当然热潮之下更需要冷静。汉服出海不能只追流量,丢了文化内核;不能只拼价格,毁了品质口碑。毕竟能让外国观众持续买单的,从来不是“汉服”这两个字,而是它背后那个千年不衰的东方梦。而这个梦,需要每个跨境卖家用真心去讲,用创意去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