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假日季商品零售额是否会再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
美国假日季消费潮水:万亿美元大关是触手可及还是泡沫幻影?
每年的秋冬交替,美国零售市场总会掀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黑五、网一、圣诞节点接踵而至,消费者的购物车被塞得满满当当,商家的库存表被反复刷新。今年这场战役格外引人注目——当各大平台提前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拉开促销序幕, 当TikTok Shop用150%的GMV增长搅动市场,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美国假日季商品零售额,真的能 踩着万亿美元的门槛吗?
乐观者眼中的数字狂欢:从9千亿到万亿的跨越逻辑
翻看近几年的零售数据, 美国假日季的销售额就像坐上了过山车,一路向上攀升。2022年, Salesforce的报告给了市场一剂强心针——全球在线销售额突破1.14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贡献了超过三成。这个数字让不少从业者摩拳擦掌,觉得万亿大关不过是时间问题。

今年,Forrester的预测似乎印证了这种期待。他们给出的一组数据显示, 美国假日季零售总额将达到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7%,而线上零售额更是以10.1%的增速冲向2570亿美元,占总消费的26%。更需要留意的是NRF的预测, 从11月到12月,全美商品零售额有望达到9573亿至9666亿美元,比2022年增长3%至4%,创下历史新高。这些数字像一个个路标,指向同一个方向:万亿级消费市场正在加速形成。
支撑这些乐观预期的,是消费者看似坚不可摧的“消费韧性”。NRF的首席经济学家杰克·克莱因茨说过一句话很有意思:“尽管面临通胀、 汽油价格上涨、信贷条件严格等不利条件,但消费者仍处于主导地位,并且具有弹性。”这种弹性从何而来?疫情期间美国政府天量财政刺激留下的2.2万亿美元超额储蓄,或许就是答案。很多美国家庭的口袋里还有余粮,愿意在节日季为心仪的商品一掷千金。
电商平台提前开战:流量抢滩背后的万亿野心
当零售商们盯着万亿蛋糕流口水时电商平台已经先一步把刀叉磨得锃亮。亚马逊今年玩了一手“提前量”, 宣布美国站、加拿大站和多数欧洲站点黑五大促从11月17日启动,比往年提前了近一周。官方的说法是“优惠力度更大”,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在抢占消费者“提前购物”的心智。
亚马逊的对手TikTok Shop更狠,直接把战线拉到了10月底。“黑五抢先购”首周战报显示,美英两大市场GMV增长超过150%,这个数字让传统电商巨头坐不住了。TikTok Shop的成功不是偶然 它抓住了年轻消费者的“种草链路”——通过短视频内容激发购物欲望,再用直播即时转化,形成“看到-买到”的闭环。美国市场人均年消费708美元的数据,证明这种内容电商模式已经深度渗透。
沃尔玛也不甘示弱, 今年祭出“两次黑五+一次网一”的组合拳,分别定在11月8日、22日和27日。这种“错峰大促”的策略,明显是想把消费者的预算拆分成几块,让每一分钱都在自家平台流动。再加上Walmart+会员费减半的福利,沃尔玛试图用“性价比+服务”的组合拳守住自己的基本盘。
悲观者的警钟:通胀阴影下的消费泡沫
不过狂欢的气氛里总夹杂着不和谐的声音。德勤在2024年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给市场泼了一盆冷水:预计2024-2025年假日季零售额增长将放缓至2.3%至3.3%, 总额最高1.59万亿美元,对比上年4.3%的增幅明显回落。更关键的是德勤直言这是“六年来最慢的增长速度”,原因直指“持续的通胀和储蓄枯竭”。
普通消费者的钱包最能说明问题。虽然疫情期间有过超额储蓄, 但过去两年通胀高企,食品、能源、住房价格轮番上涨,很多家庭的储蓄已经被掏空。NRF的调查显示, 43%的消费者计划在11月之前开始购物,表面看是“提前消费”,实则是为了“寻找优惠和折扣来节省开支”——这种被迫的精打细算,和主动的消费升级完全是两码事。
不同消费群体的冰火两重天:谁在为万亿买单?
深入分析消费者行为,会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为万亿零售额添砖加瓦。高收入群体可能对通胀不敏感,依旧追求高端电子产品和奢侈品;但中低收入群体已经在“必需品”和“可选品”之间艰难平衡。Bain & Company的数据显示, 2023年假日季美国零售额预计为9150亿美元,这个数字距离万亿还有近千亿的差距,而这千亿恰恰是普通消费者“捂紧钱包”的后来啊。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线上零售额占比虽达到26%,但增速正在放缓。Forrester预测线上增长10.1%,相比前几年动辄15%以上的增速已经明显回落。这说明线上流量见顶,获客成本越来越高,商家想靠纯线上拉动万亿规模,难度越来越大。
卖家的突围之路:在乐观与悲观之间找平衡
面对万亿大关的诱惑和现实的压力,跨境电商卖家该怎么走?盲目乐观和过度悲观都不可取,关键是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的机会。
差异化策略: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今年黑五最大的变化是单纯打价格战已经很难突围。某家居类卖家的案例值得借鉴——他们没有陷入“最低价”的泥潭, 而是通过短视频展示产品在节日场景中的使用效果,结合“买赠+分期免息”的优惠,黑五期间转化率较平日提升42%,客单价反而增加了18%。这说明,消费者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而不仅仅是低价。
3C数码类商家则玩出了新花样。有商家推出“产品+服务”捆绑套餐, 比如购买相机送“节日摄影教程”和“修图软件会员”,这种附加值让产品显得更有吸引力。数据显示,采用这种策略的商家,复购率比单纯卖产品的商家高出27%,长期来看反而更赚钱。
供应链的生死时速:库存周转决定生死
假日季对供应链的考验不亚于一场大考。去年就有不少卖家主要原因是备货过多,导致节后库存积压,不得不低价清仓,利润被严重侵蚀。今年,“小批量多批次”的备货策略开始流行。某服装类卖家在8月先小批量测试市场反应, 根据前两周的销售数据,在9月和10月分两次补货,到头来库存周转率提升35%,资金占用减少20%。
物流环节同样关键。亚马逊FBA的入仓时间一再提前,很多商家在9月就完成首批备货,就是为了避开10月的物流高峰。还有商家选择第三方海外仓, 虽然成本高一点,但配送时效能缩短2-3天正好赶上“再说说一公里”的消费高峰,这个细节往往能决定订单的成败。
万亿大关的背后:数字游戏还是真实繁荣?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美国假日季商品零售额是否会 突破万亿美元大关?从数据趋势看, 这个目标并非遥不可及,但需要满足几个条件:通胀得到有效控制、消费者储蓄不进一步枯竭、电商平台能持续创新玩法。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只盯着“万亿”这个数字本身。它到底是真实消费需求的体现,还是商家和平台联手制造的“数字泡沫”?去年全球在线销售额1.14万亿美元中, 有多少是主要原因是折扣力度大而产生的“提前消费”,有多少是消费者本来就要花的钱?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对于跨境电商卖家 与其纠结于万亿大关是否触达,不如把精力放在更实际的地方: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打磨产品和服务,优化供应链效率。毕竟 潮水退去时真正能留下的,不是那些追逐数字泡沫的投机者,而是那些能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长期主义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