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Shopee母公司Sea三季度财报显示订单和GMV双增长

Sea三季度财报:订单GMV双涨背后 藏着多少“欢喜”与“忧愁”

11月14日晚上,冬海集团的三季度财报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跨境电商圈荡开层层涟漪。数字显示, Shopee订单量22亿,同比增长13.2%,环比更是一口气涨了23.6%;GMV冲到201亿美元,同比增5.1%,环比也涨了11.2%。这两个“双增长”放在眼前, 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毕竟过去两年,Shopee的日子可不太好过收缩、裁员、盈利压力,这些词一直跟在它身后。可细看财报另一面 调整后EBITDA只有3530万美元,净亏损1.44亿美元,虽然比去年同期好些,但亏损的“帽子”还没摘下来。这增长的“欢喜”和亏损的“忧愁”,到底该怎么看?

订单量狂飙22亿:是“真回暖”还是“烧钱换量”?

订单量22亿,这个数字听着挺唬人。拆开看,同比涨13.2%,环比直接跳23.6%,环比增幅比同比还高一截,这说明什么?可能二季度基数低,也可能三季度真有人发力了。Shopee三季度确实没少折腾:跨境全托管、 十全十免纳新计划、海外仓费率下调、大促运费补贴、流量扶持……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卖家和买家确实被“砸”得有点晕。有位深圳做3C配件的卖家跟我聊, 说九月突然接到Shopee运营

Shopee母公司Sea三季度财报:订单、GMV双增长,亏损却超预期?
Shopee母公司Sea三季度财报:订单、GMV双增长,亏损却超预期?

有意思的是东南亚各站点网站总访问量5.708亿,环比还涨了4.8%。这说明Shopee在东南亚的基本盘还没丢,用户习惯还在。但竞争对手可不是吃素的。Lazada最近在印尼推“超值秒杀”, TikTok Shop靠直播带货抢中小商家,Shopee的“擂主地位”就像守着山头的老大,山下的人天天喊着“我要挑战你”,能不紧张吗?李小冬在Q2财报

GMV增长5.1%:高GMV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

GMV201亿美元,同比涨5.1%。乍一看,GMV破200亿,算是个里程碑。但仔细想想,去年三季度基数不低,今年只涨5.1%,增速其实有点“温吞”。更关键的是GMV这东西,不能光看数字大小,得看怎么来的。是靠大促冲高,还是日常自然增长?财报里没细说 但从11.11大促的战报能管中窥豹:Shopee跨境单量较平日一边段增至18倍,新卖家单量涨到70倍,国货品牌单量也有37倍。这种“脉冲式”增长,说明GMV对大促的依赖度很高,平时可能就“温温吞吞”。

有位在杭州做家居用品的卖家给我算过一笔账:三季度参加Shopee的“9.9超级购物日”, 平台补贴了每单2美元运费,他单量确实涨了但主要原因是价格战,客单价从15美元降到10美元,算上补贴,利润反而比平时低了3%。这种“赔本赚吆喝”的GMV,真的算“增长”吗?恐怕要打个问号。Shopee自己也知道这个问题, 所以三季度推了“跨境全托管”,想让中国卖家专心供货,平台负责运营和物流,想通过“标准化”提升GMV质量。但这条路好不好走, 还得看后续——去年很多平台推“全托管”,再说说要么被卖家吐槽“没话语权”,要么主要原因是库存积压亏钱,Shopee能避开这些坑吗?

亏损1.44亿:盈利的“门槛”到底在哪?

最让人纠结的还是亏损。营收超预期,但净亏损1.44亿美元,每股亏损26美分,比预期的12美分高一倍多。这说明什么?收入涨了但成本涨得更快。Shopee三季度在营销、物流、补贴上砸了多少钱?财报没细说但从“十全十免纳新计划”“海外仓降费”这些动作看,钱肯定没少花。Forrest Li在10月的全员信里说“异常艰难的旅程给了我们洞见”, 这话听着挺励志,但现实是电商盈利的“门槛”比想象中高得多。

对比一下:二季度Shopee调整后EBITDA还有1.5亿美元, 三季度直接降到3530万美元,缩水了76%。这落差也太大了。有分析师说是主要原因是“投资力度不够”,但Sea自己的说法是“早就做好心理准备迎接亏损”。说白了就是“保市场”还是“保利润”的选择题。Shopee在东南亚市场份额第一, 但第一不代表就能躺赚——竞争对手盯着你的“地盘”,你不投钱,用户可能就被抢走了。可这么一直烧钱,投资者能答应吗?去年Sea股价跌了60%,就是怕它“只烧不赚”。现在的问题是Shopee到底要烧到什么时候?找到那个“盈利平衡点”了吗?

11.11大促:新卖家的“狂欢”还是“昙花一现”?

三季度财报发布前, Shopee刚过完11.11大促,战报数据确实亮眼:跨境单量增18倍,新卖家单量增70倍,国货品牌单量增37倍。这些数字看着热血沸腾,但冷静下来想:新卖家真能靠大促“活下去”吗?有位深圳服装卖家跟我吐槽, 说三季度为了冲Shopee的新店铺流量,把价格压到比成本还低,后来啊11.11当天爆了2000单,但售后问题来了——30%的订单主要原因是“货不对板”被退货,仓库爆仓,客服忙到崩溃,再说说算下来不赚反亏。这种“冲量后遗症”,在Shopee的新卖家里其实挺常见的。

Shopee推“十全十免纳新计划”, 免佣金、免保证金、免运费,确实吸引了不少中小卖家入局。但东南亚市场复杂,语言、文化、物流差异大,新卖家没经验,光靠平台补贴,能走多远?去年有个做家居的卖家朋友告诉我, 他在Shopee开店三个月,主要原因是不熟悉印尼的“斋月”消费习惯,备货全卖不动,再说说只能清仓关店。大促能带来短期流量,但长期运营能力才是关键。Shopee想靠新卖家“盘活”GMV, 得想想怎么帮他们解决“不会卖”“卖不好”的问题,不然“昙花一现”之后GMV又要“掉链子”。

竞争白热化:Shopee的“护城河”还深吗?

东南亚电商现在就像一片“红海”, Shopee、Lazada、TikTok Shop、Tokopedia……谁都想分一杯羹。Forrest Li在内部信里说“竞争正迅速升温,我们必须正面迎接挑战”,这话一点不假。TikTok Shop靠短视频和直播, 把年轻用户抓得牢牢的;Lazada背靠阿里物流和供应链优势明显;本土平台Tokopedia在印尼根基深厚。Shopee的优势是什么?用户基数大,品牌认知度高,但光有这些还不够。

三季度Shopee推“跨境全托管”, 想用中国供应链的“性价比”对抗对手,但TikTok Shop也在推“跨境优选”,打法类似;Shopee降海外仓费率,Lazada马上宣布“仓储补贴加码”;就连物流,Shopee的“SLS物流”虽然覆盖广,但时效慢、丢包率高的问题一直被诟病,竞争对手的“次日达”“精准派送”正在蚕食它的优势。Shopee的“护城河”看起来深,其实已经被挖得千疮百孔了。不拿出点真东西——比如更好的物流体验、更精准的流量分配、更给力的卖家支持——迟早会被别人赶超。

未来:盈利的“路”到底怎么走?

Sea的三季度财报,像一面镜子,照出了Shopee的“长”与“短”。订单和GMV双增长, 说明市场没丢,用户还在这是“长”;但亏损扩大、竞争加剧、新卖家存活难,这些都是“短”。未来怎么走?李小冬说“把筹集的资金用于有意义的事情”,这“有意义的事”到底是什么?是继续烧钱换市场,还是想办法提升单均利润?

或许可以从“精细化运营”入手。别再搞“一刀切”的补贴了 给优质卖家更多流量倾斜,帮他们提升复购率;物流上别只比“谁便宜”,要比“谁快、谁准”;新卖家别只拉人头,多给点运营培训和本地化支持。东南亚市场潜力大,但不是“砸钱就能赢”的地方。Shopee想真正盈利, 得学会“既要量,也要质”,这条路不好走,但总得试试——不然订单和GMV再高,也只是“纸上富贵”罢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