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泰国电商近期是否再次加大力度,针对家用电器进行严查严打

泰国家电圈“风声鹤唳”:这次严查不是空穴来风

最近做泰国家电的卖家圈,又炸了锅。微信群里的消息刷得飞快, 有人说海关抽查比以前严了三倍,有人说收到平台通知要补TISI认证,还有人晒出同行店铺突然被下架的截图——全指向一件事:泰国电商针对家用电器的严查严打,可能真的要来了。可不是吓唬人, 从工业部部长的公开表态到海关厅的具体命令,再到TISI牵头召集的300多家平台会议,这次的动作明显带着“动真格”的架势。有人觉得是“一阵风”, 可看看2020年那波清扫,1129件产品吊销认证,多少卖家血本无归,这次谁还敢掉以轻心?

从“放养”到“收紧”:泰国电商的逻辑变了

泰国电商这几年发展快得吓人, 2023年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泰铢,家电类目增速更是排在前三。但东西多了杂七杂八的产品也跟着来了。便宜的劣质电锅炸过锅,不合格的吹风机漏过电,消费者投诉信堆成山,工业部那边压力能不大?今年年初, 工业部长Pimphattra Wichaikul直接放话:“不合格产品必须清扫出市场,这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 背后是消费者协会和食品药品管理局的联合施压——老百姓的平安问题,政府不可能不管。

泰国电商开启又一轮严查严打,家用电器为重点关注对象
泰国电商开启又一轮严查严打,家用电器为重点关注对象

更关键的是泰国人现在买东西越来越“较真”。以前图便宜,现在看认证,TISI标志成了“入场券”。有数据显示,2023年带TISI认证的家电产品,转化率比没认证的高出28%,价格还能卖贵15%。消费者用脚投票,平台自然也得跟着调整。Shopee和Lazada早就悄悄把家电类目的认证审核收紧了 现在TISI直接下场要求平台“核实所有在售产品”,这相当于把责任压到了平台头上,想躲都躲不掉。

严查到底查什么?家电成“重点关注对象”不是偶然

为什么偏偏是家用电器?说白了这玩意儿“杀伤力”太强。电锅、烤架、风扇、吹风机……哪个不是跟“电”打交道?一旦出问题,轻则烧坏家具,重则出人命。2022年泰国就发生过一起新闻, 某品牌电热水壶漏电,导致用户被电伤,再说说卖家赔了300万泰铢,还被工业部拉黑。这种案例摆在这儿,政府能不盯着家电类目吗?

TISI认证:没有它, 产品在泰国电商市场“寸步难行”

这次严查的核心,就卡在TISI认证上。泰国工业标准协会早就规定,43种家电产品必须强制认证,包括电饭锅、微波炉、电风扇这些常见的。但以前监管松,不少卖家要么用假认证,要么干脆不认证,照样在平台上卖。现在不行了TISI要求平台“必须核实许可证真实性”,一旦发现假证或过期证,直接下架,还要罚款。有跨境服务商透露, 最近他们帮卖家办TISI认证的订单量翻了5倍,很多人都是“临时抱佛脚”,可认证流程最快也要1个月,等不及的只能眼睁睁看着库存积压。

更麻烦的是认证不是“一劳永逸”。TISI规定,产品如果设计、材料有改动,必须重新认证。去年有个做吹风机的卖家, 换了电机没重新申请认证,后来啊被抽查出来不仅产品全下架,还被列入“黑名单”,半年内不能再开店。这种“细节坑”,没经验的新手根本踩不完。

不止泰国:全球都在“收紧”, 合规成了“必修课”

别以为只有泰国在“整活”,放眼全球,电商合规越来越严。美国今年开始实施的《消费者告知法》, 要求所有高销量卖家必须提交真实身份信息,平台每月清理违规账号超10万个;德国对CE认证的查处在2023年同比增加了40%,没认证的家电直接扣货;就连一向宽松的巴西,也开始要求进口家电必须获得INMETRO认证……这哪是“区域政策”,分明是“全球趋势”。

美国市场的“前车之鉴”:高销量卖家必须交“身份答卷”

美国电商市场的变化,特别值得泰国卖家参考。2024年《消费者告知法》生效后 亚马逊主动向30万卖家发送合规邮件,要求在60天内提交身份证明、税务信息等资料。没提交的,要么账户被暂停,要么产品被移除。有个做小型电器的中国卖家, 主要原因是没及时更新营业执照,账户突然被封,库存滞留在仓库,损失超过200万人民币。更关键的是 合规后卖家的“隐形收益”反而来了——数据显示,提交完整资料的卖家,店铺转化率平均提升了15%,广告点击成本降低了8%。消费者信任度上来了生意自然好做。

泰国现在走的路, 和美国其实很像:先通过律法倒逼合规,再让平台承担监管责任,再说说淘汰不合规的卖家,给正规商家腾空间。只是泰国的动作更快, 从“开会通知”到“正式实施”,只给了卖家不到3个月的准备时间,比美国的“60天通知期”还短,可见决心有多大。

卖家怎么破?别等“下架”了才后悔

面对这场“合规风暴”,卖家现在最该做的不是抱怨,而是行动。2020年那波严查, 有人提前3个月备好认证,不仅没受影响,还主要原因是合规成了“平台优选商家”,流量倾斜了不少;有人心存侥幸,后来啊货被扣、钱没赚到,还赔了罚款。成败之间,差距就在“提前量”三个字。

自查清单:这三件事现在不做, 年底必哭

第一件事,立刻核对TISI认证。打开泰国TISI官网,输入产品型号,看看认证是否在有效期内,是否覆盖了所有销售的产品。特别是2023年后上架的新品,很多卖家以为“老产品有认证就行”,后来啊新设计没重新认证,照样被罚。

第二件事,和供应链“死磕”。找泰国本地的认证代理机构,确认工厂的生产流程是否符合TISI标准。有个做电饭锅的卖家,主要原因是工厂的质检记录不全,认证被驳回了两次耽误了2个月。不如现在就让工厂补齐生产日志、测试报告,省得临时抓瞎。

第三件事,利用平台“绿色通道”。Shopee和Lazada最近都开了“合规咨询入口”,卖家可以直接上传资料,让平台预审核。虽然不能保证100%通过但能提前发现问题,比被下架后再补救强百倍。

实战案例:这个品牌靠“合规提前量”逆势增长

深圳某跨境家电品牌,2023年8月就嗅到了“严查”的风声。他们花了20万泰铢, 请泰国本地认证机构做了一次全面“体检”,不仅更新了所有产品的TISI证,还额外申请了“平安标识”专利。2024年1月严查开始后 同行店铺纷纷下架,他们的产品却主要原因是“双认证”成了平台推荐款,2个月内销量暴涨40%。更意外的是泰国消费者认这个“平安标识”,复购率比普通产品高了25%。这个案例不是个例, 据《2024年东南亚家电合规报告》显示,提前6个月完成合规的卖家,在严查期间的平均营收增长了18%,而临时抱佛脚的卖家,营收平均下滑了35%。

严查背后:是“危机”也是“转机”, 正规商家该这样抢跑

很多卖家把严查当成“麻烦”,但换个角度看,这其实是“清理门户”的好机会。泰国家电市场以前鱼龙混杂,劣质产品靠低价搅局,正规商家反而卖不出价。现在政府把“门槛”提上去,不合规的被淘汰,剩下的都是“正规军”,竞争环境反而更健康了。

有远见的卖家已经开始“打差异化”。比如在产品详情页突出“TISI认证+额外平安测试”, 用视频展示产品的耐摔、防水测试,甚至和泰国本地KOL合作做“平安测评”。有个卖小型风扇的商家, 特意拍了一组“用针扎电机不漏电”的视频,在TikTok上火了单月订单量翻了3倍。消费者不是不愿意为平安付费,是你得让他们看到“平安值多少钱”。

从“价格战”到“合规战”:泰国家电市场的“游戏规则”变了

以前做泰国电商, 拼的是谁的价格低,谁的海运成本低。现在不一样了拼的是谁的认证全,谁的质量经得起查,谁的故事能打动消费者。2024年第一季度, 泰国家电市场的客单价同比上涨了12%,但销量只增长了5%,这说明消费者更愿意“买贵的”,但前提是“买得放心”。

对卖家现在最忌讳的就是“赌政策”。有人觉得“严查一阵风,过去就好了”,可看看欧美市场,合规要求只会越来越严,不会越来越松。与其等政策“砸下来”再补救,不如现在就把合规当成“长期投资”。毕竟能在泰国市场站稳脚跟的,从来都不是“投机者”,而是“老实做事”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