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7月起对低价跨境商品加收7%关税
最近跨境圈都在传一个消息, 泰国政府从7月5号开始,对低价跨境商品加收7%的增值税,这事儿让不少卖家坐不住了。之前低于1500泰铢的进口商品还能免税,现在不管你东西卖多便宜,只要运到泰国,都得乖乖交这笔税。有人说这是“税改风暴”, 也有人觉得是“洗牌信号”,反正对做泰国市场的跨境卖家2024年下半年肯定不会太平。
政策核心:1500泰铢的“免税护城河”没了
泰国财政部这波操作其实早就有了风声。去年年底跨境圈就传得沸沸扬扬, 说要把享受增值税豁免权的商品金额从1500泰铢下调到1000泰铢,后来干脆直接取消门槛——只要进口商品价值超过1泰铢,就得交7%的增值税。官方说法是2024年7月5日到12月31日期间,由海关代收这笔税,之后税务部门会亲自接管。这意味着什么?以前靠“低价+免税”闯荡泰国市场的路子,彻底走不通了。

泰国每年接收的跨境包裹超过3000万件,其中一半以上CIF不超过1500泰铢。这些商品大多来自中国, 靠着供应链优势卖得便宜,比如9.9元的手机壳、19.9元的T恤,在泰国本地特别受欢迎。现在突然要交7%的税, 原本10块钱的东西,成本直接变成10.7块,卖价不变的话,利润就被生生切掉一块。这对靠走量赚差价的中小卖家压力不是一般大。
政策背后的算盘:不是针对谁,是“公平竞争”的需要
泰国政府为什么要突然加税?表面看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但深层次原因其实是保护本土制造业。这些年,中国制造的廉价商品大量涌入泰国,本地小作坊根本拼不过很多工厂要么倒闭,要么只能给中国代工。比如泰国的纺织业, 以前本土品牌还能占点市场,现在满大街都是中国的快时尚,价格只有本地的一半,质量也过得去,本土企业生存空间被压缩得厉害。
加税之后中国卖家的成本优势会削弱,本土商品的价格竞争力相对提升。泰国财政部算过一笔账:3000万件跨境包裹, 半数低于1500泰铢,统一收7%的增值税,一年下来能增加不少财政收入。这笔钱说不定还能用来补贴本土制造业,比如给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或者搞技术升级培训。说白了就是想通过税收杠杆,让“中国低价”和“本土制造”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其实这事儿不只是泰国是真的过去了。
中小卖家的“生死局”:利润被压缩, 不改就得死
深圳的李哥做跨境电商五年,专攻泰国市场,卖的是家居小物件,比如收纳盒、挂钩、餐具这些。2023年他靠着一款卖800泰铢的塑料收纳盒, 每月能出3000单,成本500泰铢,利润300泰铢,单件利润率37.5%。政策出来前, 他还想着今年把价格降到750泰铢,冲冲量,后来啊7月5号后成本直接变成500+=535泰铢,利润只剩265泰铢,利润率掉到35.3%。
李哥试过提价, 把收纳盒卖到850泰铢,后来啊销量暴跌到2000单,算下来总利润反而少了×2000=63万泰铢,比之前的90万少了27万。他急得嘴上起泡,找同行聊天才发现大家都在头疼。有个卖LED灯的同行更惨, 之前灯泡卖300泰铢,成本200,利润100;加税后成本214,提价到320,销量从5000单掉到3000单,总利润从50万降到31.8万,腰斩都不止。
中小卖家的问题在于,议价能力太弱。供应链上, 工厂不会主要原因是你单量小就降价;物流上,泰国本地配送费本来就高,加税后更难压缩成本;消费者那边,泰国人其实对价格很敏感,提价10%可能就跑去找更便宜的。不改?等死;改?往哪儿改?这成了不少中小卖家的死结。
大卖家的“反杀机会”:用规模和品牌说话
但压力归压力, 对有实力的卖家这事儿未必是坏事。佛山某家居大卖家,2023年泰国市场销售额2亿泰铢,客单价800泰铢,靠着“低价+免运费”打天下。政策出来后 他们没慌,反而联合泰国本地物流公司,推出“包邮含税”服务——消费者下单时看到的就是“一口价”,不用额外加税,体验反而更好。
他们的底气在于供应链。主要原因是量大,工厂给的采购价比同行低5%,加上提前和泰国物流签了长期合同,每单运费省3块钱泰铢。虽然要交7%的税, 但通过“提价3%+降本8%”的组合拳,客单价从800提到824,成本反而从500降到485,利润从300变成339,单件利润率提升到了41.1%。更关键的是主要原因是“含税价”透明,消费者信任度提高,2024年Q2销量同比还涨了15%。
还有更狠的,深圳某电子大卖家直接在曼谷设了组装厂。把中国出口的零部件运到泰国,在当地组装成成品再销售,利用原产地规则规避部分关税。比如一款蓝牙耳机, 零部件成本300泰铢,国内组装后成本500,卖800;现在在曼谷组装,零部件进口免税,组装成本50,总成本550,卖824,利润274,比之前的300只少26,但销量主要原因是本地化服务提升,每月多卖1000单,总利润反而更高。这招叫“曲线救国”,不是谁都能玩得转。
本土品牌的“春天”?别高兴太早
政策一出,泰国本土企业乐坏了。曼谷的Siam Textile是本地老牌服装品牌, 老板娘听说消息后连夜开会,准备把T恤价格从299泰铢提到329泰铢,觉得“终于能和中国货拼一拼了”。后来啊现实给了她一巴掌:中国卖家没涨价, 反而推出了“快时尚+智能推荐”的APP,根据泰国人的体型和喜好推荐款式,还能在线试衣,虽然衣服卖299泰铢,但加了7%税后消费者到手价319,比本土的329还便宜,而且款式更新快,一个月能出50款,本土品牌一个月才10款。
本土企业的问题,不是价格,是“综合竞争力”。中国卖家有供应链优势,反应速度快,数字化玩得溜;本土企业大多还是传统模式,研发慢、渠道窄、营销老套。政策只是削弱了“低价”这个优势,但中国卖家的“快+数字化”优势还在。所以本土品牌想借政策翻身,得先解决自己的“慢”和“旧”,不然就算税加再多,也抢不过中国货。
全球趋势:低价商品的“免税末班车”开走了
其实仔细想想, 泰国加税不是孤立事件,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一个缩影。这几年, 各国都在用税收手段“保护本土”,马来西亚、新加坡、欧罗巴联盟……连非洲的尼日利亚都在对低价商品征收30%的关税。原因很简单: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各国都想把蛋糕留在自己碗里。
数据不会说谎。马来西亚2023年对低价商品加税后 跨境包裹量下降了20%,但本土制造业产值上升了12%;新加坡2024年Q1,本土电商销售额同比增长18%,其中“本土品牌+含税价”的品类增长最快。这说明什么?政策短期阵痛难免,但长期来看,确实能倒逼产业升级。对跨境卖家 “低价跑马圈地”的时代彻底结束了接下来比拼的是“供应链韧性+产品附加值+本地化运营”。
卖家突围路:不是涨价,是“价值换价格”
那到底该怎么办?其实答案就藏在问题里——不是硬扛成本,而是用“价值”换“价格”。深圳某家居卖家今年6月做了个大胆尝试:把原本卖1000泰铢的简易书桌, 升级成“带USB充电口+可调节高度”的智能书桌,卖到1500泰铢,虽然加了7%税,但消费者觉得“值”,销量反而从每月2000单涨到2500单,总利润从×2000=80万变成×2500=89.8万,多了近10万。这就是“附加值”的力量。
还有更聪明的,搞“本地化服务”。曼谷某卖家电的卖家, 和中国品牌合作,卖泰国版的电饭煲——电压适配泰国220V,菜单加了冬阴功饭和芒果糯米饭功能,价格比普通版贵200泰铢,但提供“免费安装+两年保修”服务,虽然要交7%税,但售后成本低,消费者复购率高,2024年Q2客户留存率从30%提升到45%。说白了税可以转嫁给消费者,但前提是你得给足“理由”。
供应链也得重构。以前中国卖家习惯“国内生产+海外直邮”,现在可以试试“海外仓+本地配送”。比如在泰国设立保税仓, 把商品提前运过去,消费者下单后本地发货,物流时间从15天缩到3天虽然要交仓储费,但能省下国际运费,还能避免“清关延误”的风险。深圳某3C卖家2024年6月在曼谷租了个500平的保税仓, 把手机壳、充电线这些小物件提前备货,物流成本从每单20泰铢降到8泰铢,算上税和仓储费,总成本反而降了5%。
未来战场:谁能活下来?
这场税改,注定会让泰国跨境电商市场大洗牌。中小卖家如果还抱着“低价走量”的幻想,大概率会被淘汰掉。据深圳跨境电商协会2024年6月的调研数据, 预计2024年Q3泰国跨境电商卖家数量会下降15%,其中客单价低于1000泰铢的中小卖家占比超过60%。但活下来的,利润率会提升10%以上——主要原因是竞争少了消费者更愿意为“好产品”买单。
新的机会也在出现。比如“东南亚本地化供应链服务商”, 专门帮中国卖家在泰国建仓、清关、配送,2024年6月深圳某物流公司推出“泰国保税仓+本地配送+税务申报”一站式服务,签约客户增长30%;还有“本土化营销机构”,帮中国卖家对接泰国网红、做本地化内容,2024年7月某家居卖家找泰国本地美妆博主带货,转化率提升了12%,比传统广告高5倍。
说到底,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泰国加税,短期是阵痛,长期是倒逼卖家从“卖货”转向“做品牌”。以前靠“中国制造”的低价标签就能赚钱,以后得靠“产品力+服务力+本地化”的真本事。那些能快速调整策略、 抓住“价值升级”机会的卖家,说不定能在这次风暴中,杀出一条血路,成为泰国市场的新霸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