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拼多多Temu在欧洲市场取得巨大成功了吗

低价风暴席卷欧洲大陆

拼多多旗下的跨境电商平台TEMU像一阵旋风,刮进了欧洲电商市场。这个主打极致低价的平台,短短几个月就让欧洲消费者和本土电商平台都感受到了压力。2023年4月, TEMU在英国上线;6月,德国站、法国站相继开放;9月,西班牙、意大利站点也跟着落地。速度之快,动作之猛,让人不得不关注这个来自中国的跨境电商新玩家。

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 从2023年4月23日到11月23日TEMU在欧洲多国的流量份额一路飙升。在英国, 它跻身零售商TOP5,每月访客量超过1100万;在德国,访客数量一度超过本土老牌电商Cdiscount和速卖通,流量份额排名第四;在意大利,更是赶超了二手交易平台Subito和eBay。这些数字背后是TEMU用低价策略撬动欧洲市场的野心。

驰骋欧洲市场,拼多多Temu取得巨大成功
驰骋欧洲市场,拼多多Temu取得巨大成功

流量狂飙背后的低价逻辑

欧洲消费者最近的日子不太好过。高通胀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刀,让钱包越来越瘪。波士顿咨询公司2023年假日季的报告指出, 英国消费者计划减少18%的开支,法国人打算砍掉15%的花销。买东西时大家更愿意找折扣、等促销,甚至开始频繁光顾二手市场。

TEMU的出现,正好踩在了这个“消费降级”的节拍上。9.9欧元的家居用品、 19.9欧元的服饰、29.9欧元的电子产品……这些价格在欧洲电商市场简直是“白菜价”。更狠的是 TEMU还搞起了“砍一刀”式的社交裂变,邀请好友砍价能进一步降低价格,这种玩法在欧洲消费者中迅速传播开来。

在西班牙试点期间,TEMU发现当地消费者对“低价+社交裂变”的组合买账。2023年Q2的数据显示,TEMU西班牙站的用户留存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5%,复购率达到了22%。这些数字印证了一个事实:在欧洲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TEMU的低价策略确实精准击中了消费者的痛点。

风光背后的隐忧

不过TEMU在欧洲市场真的“成功”了吗?这个问题可能没那么简单。表面上看,流量数据亮眼,用户增长迅猛,但仔细想想,这些成绩背后藏着不少隐患。

Similarweb的报告提到, 在英国等市场,TEMU的获客成本比除亚马逊以外的任何竞争对手都要高。这意味着什么?说明TEMU为了吸引用户,砸了不少钱在广告和补贴上。这种“烧钱换增长”的模式能持续多久?一旦补贴减少,用户会不会迅速流失?这恐怕是TEMU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更麻烦的是TEMU的客户群和亚马逊、eBay等平台存在大量重合。2023年11月的数据显示, TEMU在英国有35%的用户一边也在亚马逊购物,28%的用户用过eBay。这说明什么?说明很多用户只是把TEMU当作“补充购物渠道”,而不是“主要选择”。当其他平台也开始打价格战时TEMU的优势还能保持吗?

低价策略的双刃剑

TEMU的低价策略就像一把双刃剑, 一边砍开了市场的大门,一边也可能伤到自己。欧洲消费者虽然爱便宜,但对品质的要求并不低。TEMU平台上的一些产品,主要原因是价格过低,难免让消费者担心质量问题。

2023年10月, 德国消费者保护机构曾对TEMU上的部分产品进行抽检,发现其中12%的产品存在质量不达标的问题,包括甲醛超标的家居用品、材质不符的服饰等。虽然TEMU下架了相关产品并承诺整改,但这件事无疑影响了它在欧洲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品控问题只是开始。欧洲市场的监管环境比其他地区更严格,特别是对跨境电商的产品平安、数据隐私、税务合规等方面。2023年8月,意大利税务部门曾对TEMU展开调查,怀疑其存在逃税行为。虽然TEMU到头来补缴了税款,但这类事件无疑增加了它在欧洲的运营成本和合规风险。

本土化困境:水土不服还是策略失误

TEMU在欧洲的扩张速度很快,但“快”并不等于“好”。作为一个外来平台,TEMU在欧洲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还是本土化问题。

语言是第一个坎。虽然TEMU支持多语言界面但客服沟通、产品描述、营销文案等方面的本地化程度还不够。有德国消费者反映,TEMU上的产品描述常常存在语法错误,甚至出现文化误解的情况。比如一款标注为“欧洲风格”的家居用品,实际设计却明显偏向亚洲审美,这让欧洲消费者觉得“不够懂我”。

物流体验也是一大痛点。欧洲消费者对配送速度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德国、英国等电商成熟市场,普遍期待3-5天送达。但TEMU的配送时间往往需要10-15天甚至更长。2023年黑五期间,TEMU德国站的平均配送时间达到了18天远高于亚马逊的2天速递。这让不少消费者失去耐心,直接选择退货。

被低估的欧洲本土玩家

TEMU把欧洲市场看作一块“肥肉”,但可能低估了本土玩家的实力。在欧洲, 除了亚马逊、eBay这些国际巨头,还有Cdiscount、MediaMarkt、Zalando等深耕多年的本土平台。这些平台对本地消费者的需求、消费习惯、文化偏好的理解,远比TEMU更深刻。

以德国为例, MediaMarkt作为本土家电零售巨头,拥有线下门店优势,消费者可以“线上下单、门店自提”,体验非常好。而且MediaMarkt推出的“24小时闪电配送”服务,让TEMU的物流速度相形见绌。2023年11月, MediaMarkt在德国的流量份额虽然略低于TEMU,但用户转化率却比TEMU高出20%,这说明本土平台在“留客”方面更有优势。

更让TEMU头疼的是这些本土玩家也开始学TEMU打价格战。2023年黑五期间, 法国电商平台Cdiscount推出了“全场5折起”的活动,德国的Otto也推出了“满100减30”的优惠券。这些本土平台凭借多年的用户基础和供应链优势,价格战打得比TEMU更有底气。

TEMU的破局之路:还能靠低价走多远

面对欧洲市场的重重挑战,TEMU不能只靠“低价”这一招了事。要想在欧洲真正站稳脚跟,它必须找到更可持续的增长路径。

优化供应链是关键。TEMU可以借鉴它在东南亚市场的经验,与欧洲本土供应商建立深度合作,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比如在西班牙, TEMU可以和当地的小型制造商合作,推出“欧洲制造”专区,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能提升本土化程度。2023年Q3, TEMU在波兰试点“欧洲供应链直采”模式,产品成本降低了15%,物流时间缩短了5天这个经验值得推广。

提升物流体验也不可忽视。TEMU可以与欧洲本土的物流公司合作,建立区域性仓储中心。比如在德国建立中转仓,将商品提前运到欧洲,这样能大幅缩短配送时间。2023年12月, TEMU宣布与荷兰邮政合作,在鹿特丹建立海外仓,预计2024年Q2开始,德国、荷兰的配送时间能缩短至7天内。

从“低价”到“价值”的跨越

长期来看,TEMU需要完成从“低价平台”到“价值平台”的转变。这不仅仅是提高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给消费者提供“超预期的体验”。

比如 TEMU可以推出“环保专区”,主打可持续、可回收的产品,迎合欧洲消费者对环保的重视。2023年11月,欧罗巴联盟通过了《绿色新政》,要求电商平台披露产品的碳足迹信息。TEMU如果能提前布局,推出“碳中和认证”产品,可能会在竞争中占据先机。

会员体系也是提升用户粘性的好方法。TEMU可以借鉴亚马逊Prime的会员模式, 推出“TEMU会员”服务,会员可以享受免运费、专属折扣、优先配送等权益。2023年黑五期间, 亚马逊Prime会员的客单价比非会员高出35%,这说明会员体系能有效提升用户忠诚度。

未来:能与亚马逊掰手腕吗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TEMU在欧洲市场取得巨大成功了吗?从流量数据和用户增长来看,TEMU确实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它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低价策略能带来短期增长,但长期发展还需要更扎实的本土化运营、更优质的产品体验和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未来TEMU在欧洲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亚马逊已经注意到了这个“低价对手”, 开始在欧洲市场加大促销力度,2024年1月,亚马逊宣布在欧洲推出“低价精选”频道,直接对标TEMU。这场“价格战”的结局如何,还要看TEMU能否及时调整策略,从“野蛮生长”走向“精耕细作”。

欧洲电商市场就像一个复杂的棋局, TEMU目前只是占据了几个“棋子”,但离“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能否在这场棋局中走得更远, 不仅取决于它的低价策略,更取决于它能否真正理解欧洲消费者,适应欧洲市场的规则。毕竟电商竞争的终极战场,从来不是价格,而是用户的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