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东南亚跨境购物潜力巨大,亚洲在线买家数量激增了吗

亚洲电商买家数量激增,东南亚真的是下一片蓝海吗?

最近刷行业报告, 总能看到“亚洲电商买家数量将增长52%”“东南亚成全球电商增速最快地区”这样的标题,数字亮眼得让人心跳加速。13.3亿到20.3亿,这个跨度背后藏着多少卖家的淘金梦?但冷静下来想想,买家数量激增就等于市场好做吗?东南亚这块热土,究竟是遍地黄金还是暗藏陷阱?

数字狂欢背后藏着多少“水分”?

Statista的数据像一剂强心针,把2023到2028年的亚洲电商市场描绘得一片大好。但细看就会发现,这52%的增长里中国占了多少?2023年中国就有8.84亿在线购物者,几乎撑起了亚洲电商的半边天。去掉中国,东南亚的“增量”还剩下多少?eMarketer的报告说东南亚2023年全球增速第一,可紧接着又补了一句“增速将持续放缓”。这不就是典型的“高开低走”?就像网友吐槽的“3000块钱月薪太低”, 但转头又说“主要看有没有上进心”——市场潜力这事儿,不能只看表面数字。

亚洲在线买家数量激增,东南亚成跨境潜力股
亚洲在线买家数量激增,东南亚成跨境潜力股

更扎心的是买家数量激增不代表消费力跟上。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越南虽然上榜全球电商增长前十,但这些国家的人均GDP跟中国比还差一大截。一个在雅加达上班的朋友说 当地年轻人刷TikTok Shop看到便宜货就下单,但退货率高达30%,“很多人工资还没发,花呗就先花完了”。这种“超前消费”撑起的增长,能持续多久?

巨头厮杀的“红海”,中小卖家还有机会吗?

提到东南亚电商,绕不开Shopee和TikTok Shop这对“冤家”。今年8月的数据显示, Shopee访问量4.07亿次稳坐头把交椅,但TikTok Shop收购Tokopedia后硬生生在印尼抢下40%的市场份额,直接把Shopee拉下马。这哪是“潜力巨大”,分明是“狼来了”!

TikTok的打法太狠了。在马来西亚上线TikTok Shop Mall,一口气拉来600个品牌,从快消到3C,全品类覆盖。卖家李姐做了三年东南亚跨境, 最近愁得掉头发:“以前在Shopee上随便发个产品就有流量,现在投广告ROI不到1:1,TikTok又逼着做直播,我团队连普通话都说利索,哪会马来语?”巨头们用流量和补贴砸市场,中小卖家要么被卷价格战,要么被逼转型,左右都不是人。

Shopee也没闲着。最近旺季大押注Shopee Live,给主播高额佣金,甚至补贴商家做短视频。但问题是 东南亚用户时间有限,刷TikTok、看Shopee Live、逛Lazada,一天24小时就这么多,巨头们抢来抢去,再说说受伤的还是卖家。就像网友说的“一个人能赚100万只给你花1万, 和赚1万给你花8000,概念不同”——平台赚得盆满钵满,卖家能分到的羹,还剩多少?

物流和政策,悬在卖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跨境卖家最怕什么?不是没订单,是货到了送不出去,或者政策一夜变天。2021年至今东南亚的物流就没消停过:空海运力不足、码头拥堵成狗,俄乌开战后更雪上加霜。深圳一家做3C的卖家王哥说去年发往越南的货,在港口堵了两个月,滞留费比货值还高,再说说只能亏本清仓。

比物流更要命的是政策。印尼2023年突然颁布电商禁令, TikTok电商业务直接腰斩,后来花8.4亿美元收购Tokopedia才勉强回归。这种“朝令夕改”,让卖家怎么规划?更别提各国清关政策、税务要求,马来西亚要GST,泰国要VAT,稍微不注意就被罚款。有卖家吐槽:“在东南亚做跨境,不是在解决问题,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路上。”

消费者变了“裸奔包装”里藏着什么信号?

最近康师傅和百事可乐在东南亚搞了个大动作——撕掉瓶身塑料膜, 用激光雕刻保质期,直接“裸奔”。这哪是包装创新,分明是在迎合当地消费者对环保、简约的追求。东南亚年轻人越来越挑剔,不是便宜就行,还得“有态度”“够个性”。

TikTok Shop能火,靠的就是摸透了这帮“数字原住民”。他们不爱看硬广,就爱看真实测评、搞笑剧情。印尼卖家阿May卖美妆,从来不拍产品详情页,专拍自己用后脸过敏的搞笑视频,反而卖断货。“以前觉得东南亚消费者只认价格,现在才发现,他们要的是‘被看见’。”阿May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

这种变化对跨境电商是挑战,更是机会。还在用“中国模板”卖货的卖家,该醒醒了。同样的手机壳,在国内印“大吉大利”,在越南就得印“平安顺遂”——不是简单翻译,而是文化植入。就像网友说的“思念速冻想通过香港入局东南亚”, 关键不是把货运过去,而是让当地消费者觉得“这东西是为我设计的”。

增速放缓下卖家该怎么“活下去”?

东南亚电商增速放缓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eMarketer的数据摆在那儿,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摆在那儿,巨头厮杀的火药味也摆在那儿。这时候还想着“靠铺货赚钱”,基本等于自杀。

有两条路或许能走。一是深耕细分市场。比如菲律宾的母婴用品,越南的户外装备,这些垂直领域竞争小,利润空间大。深圳一家做宠物用品的卖家, 专攻泰国市场,把产品包装全改成泰式可爱风,复购率做到40%,“与其跟大卷全品类,不如当小类目的‘隐形冠军’。”

二是做本地化运营。语言、支付、售后每个环节都得“接地气”。在印尼不能用支付宝,得用OVO和DANA;在马来西亚客服得会讲马来语,哪怕磕磕绊绊也比用英语强。有卖家算过一笔账, 本地化运营初期成本高,但长期看,退货率能降20%,复购能升30%,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淘金热遇冷潮,东南亚到底值不值得冲?

说到底,“东南亚跨境购物潜力巨大”这句话没错,但“潜力”不等于“钱景”。买家数量激增是事实但内卷、物流、政策也是事实。就像网友争论的“男生3000块工资能不能交往”, 关键不在数字,而在这个人有没有上进心,愿不愿意为感情努力。

东南亚市场也一样,有没有机会?有。但机会只留给那些真正懂本地、肯深耕、能抗风险的人。那些想着“随便发点货就能躺赚”的, 趁早别来——这片热土的淘金密码,从来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靠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

再说说想起一个数据:2023年全球电商规模增长最快的10个国家里东南亚占了4个。这说明什么?说明市场还在增长,只是增长的逻辑变了。从“流量驱动”到“运营驱动”, 从“价格战”到“价值战”,能适应这个变化的卖家,才能在这场激战中活下来甚至活得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251.html